目前分類:佛教石窟藝術行旅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20191031_133449.jpg

石寶山地處劍川縣城境內,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聲名久遠。景區包括海雲居、寶相寺和石鍾山石窟等3部分,石鍾山石窟最為稀罕,它因山坡上有一大石形如大鍾而得名。石鍾山分布在石鍾寺、獅子關、沙登村三個地區,系南詔時期白族所創造的藝術瑰寶,共有16窟浮雕造像139軀,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160.jpg

五蓮山,座落在五蓮縣東南部,與九仙山隔壑並峙。方圓13平方公里,主峰高515.7米。五蓮山原為九仙山之五朵五蓮山大佛峰,自明萬曆30年御賜“五蓮”,乃自成一山,故名“五蓮山”。皇上龍顏大悅,遂敕賜山名、寺名:“山曰五蓮,寺曰光明”。並拔款建起大悲殿、藏經樓、分貝閣、禦仗閣等,五蓮山從此“層簷璀燦,參差錯出”,“金壁交輝,鐘鼓競奏”,“塔殿之勝,眾以為彰”,誦經之聲,琅琅無晨昏。別處的僧人聞風皈赴,四方百姓進香者、遊山者絡繹不絕。光明寺遂成為山東省四大名寺之一。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473.jpg

駝山石窟是中國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於山東省青州市西南的駝山主峯東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處,摩崖造像羣1處,葬窟1座,造像638尊。開鑿於北周末年至唐長安三年(703)。元初道教佔據駝山寺,改建成昊天宮。駝山石窟位於山頂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處摩崖造像,共計造像638尊。駝山石窟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是隋代造像。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598.jpg

青州博物館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州市,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1959年益都縣博物館掛牌成立,館址設在偶園內的馮氏宗祠。1984年異地重建,新館為仿古建築群,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陳列面積達7000平方米。1986年因益都縣撤縣設青州市,遂改稱青州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四萬餘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000餘件,鎮館之寶有明朝趙秉忠的殿試卷、東漢「宜子孫」玉璧、戰國玉人、龍興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599.jpg

東博物館,原名山東省博物館,成立於1954年,自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的首座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山東博物館前身為1909年山東巡撫袁樹勛創辦的山東金石保存所。該館的前身為山東省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及山東省人民政府古代文物保管委員會的一部分。其自然類藏品大多可追溯至濟南廣智院。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695.jpg

萬佛洞位於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一大勝景,興建於1992年。集敦煌、龍門、麥積山、雲岡全國四大石窟的精華於一身,內有無數的佛像,這座仿樂山大佛高15公尺,是石窟的入口處。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571.jpg

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張掖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臥佛寺”,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張掖大佛寺幾易其名,明清時期曾稱弘仁寺、寶覺寺、宏仁寺,民間稱作“甘州臥佛寺”後來亦稱“西夏國寺”。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465.jpg

天梯山石窟,也稱涼州石窟,別名涼州大佛窟,位於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張義鎮燈山村,由涼州著名高僧曇曜開鑿。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歷代延續修建,文物層疊分佈是天梯山石窟壁畫和雕塑的重要特徵。天梯山石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學術界有著“石窟鼻祖”之稱。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535.jpg

武威市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歷史博物館。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區東南隅文廟。1983年10月建。有《武威簡史陳列》和石刻、書畫等專題文物陳列。館內附設銅奔馬複製組,複製、仿製各種規格的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 該館館藏文物4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66件,二級文物268件,三級文物574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564.jpg

鳩摩羅什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 鳩摩羅什寺,是後涼麟嘉元年(389年)後涼皇帝呂光為安頓鳩摩羅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興土木修建,是鳩摩羅什初入內地安身弘法演教之處;鳩摩羅什生前發誓:“如所譯經典無誤,死後焚身舌不爛。”並留下遺囑,死後將舌頭葬於姑臧。409年鳩摩羅什逝世,涼州人民為紀念鳩摩羅什,在姑臧修建了羅什塔,並尊遺願將鳩摩羅什的舌舍利埋葬於塔下。塔及寺院在唐代時大力擴展,明、清皆有修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五涼文化、漢傳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貴遺存。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640.jpg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榆林寺 、上洞子 ,位於中國甘肅省瓜州縣的榆林河峽谷中,榆林窟始建年代無文字可考,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時期。從壁畫風格和遊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佈面積112850平方米,壁畫總面積4200平方米。彩繪佛、道圖10856鋪,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當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211.jpg

拉梢寺又名大佛崖,坐落於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中,是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的釋迦佛(含佛座),高達40余米,比麥積山東崖大佛高一倍。佛座屬仰俯蓮座,蓮瓣間層列有獅、鹿、象等,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態生動,造型藝術水準較高。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966.jpg

敦煌市博物館成立於1979年,現館建成於2011年。建築方案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大師崔愷主持設計,整個建築外形、色調融長城、烽燧及古城堡式建築等文化符號于一體,美觀、莊重、大方。現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內設展廳、文物庫房、放映廳、休息廳等,以《華戎交會的都市》為展覽主題,共設6個展廳。博物館內設施齊全,功能完善,是弘揚敦煌文化、展示敦煌古代文明的重要視窗,也是敦煌學又一個重要的研究基地。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614.jpg

瓜州縣博物館成立於1988年,是一座綜合性地方博物館,現有專業人員8名,內設辦公室、文物股和保衞股兩個股室,下屬橋灣文管站、鎖陽城文管站、白虎關紀念館、蘑菇台陳列館。1993年以來,累計投資180萬元,建成博物館展廳樓、辦公樓和文物庫房等,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館藏文物4600餘件。1997年,完成了“安西曆史文物展”、“東千佛洞石窟精華壁畫展”、“安西縣改革開放二十年 成就展”等多項專題陳列展覽,累積接待中外遊客近30萬人次。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373.jpg

炳靈寺石窟,西晉初年(約西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層。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岩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佈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於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329.jpg

克孜爾千佛洞,又稱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孜爾石窟大約建於公元3世紀,止於公元8~9世紀,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現存編號石窟共有236窟,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毀,還有81窟存有精美壁畫,為古代龜茲國的文化遺存。一部份的壁畫被考古隊盜運往歐洲,如德國的柏林民族博物館。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90421_085729.jpg

交河故城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市的亞爾孜溝內,最古老的生土建築城市,是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紀至5世紀由車師人開創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9至14世紀由於戰略位置重要,連年戰火,交河城逐漸衰落。元末察合台時期,吐魯番一帶連年戰火。交河城毀損嚴重,終於被棄。故址分布於一個柳葉形的孤島台地上,周圍有深約30米的河谷環繞,故城遺址長約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建築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米,14世紀毀於戰火。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90422_103901.jpg

蘇巴什佛寺遺址,又稱昭怙厘大寺,位於新疆庫車縣城東北卻勒塔格山南麓,該寺分東西兩個部分,東區由佛堂及僧房、北塔、中塔、南塔等。西區分布著北、中、南三塔和南部寺院,內殘存壁畫和龜茲文題記。當時唐安西都護府移設龜茲後,高僧雲集。貞觀二年(628年),玄奘法師前往天竺取經,西行至此講經弘法。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90420_153428.jpg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始鑿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這裡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西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佛教漸衰,柏孜克裡克千佛洞隨之衰落。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208.jpg

水陸庵位於中國陝西省藍田縣普化鎮沙灘村,原是悟真寺的「藍諸庵水陸殿」,為六朝古剎。悟真寺創建於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4年),唐時擴建,為佛教淨土宗發祥地,善導、淨業等大師曾在此開壇講經。總占地兩千餘平方米,坐西朝東,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中殿和大殿等。大殿內有塑像三千七百餘尊,是中國現存數量最多的彩塑群。至明代嘉靖至隆慶年間,鎮守長安的秦王朱懷埢,動用能工巧匠,修繕廟宇,在殿堂之中精雕細繪、重整壁塑,歷時五年方得完工,並逐漸將水陸庵奉為家祀佛堂。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