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梵文作 Amita-buddha,為佛教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略稱彌陀。根據漢傳佛經,阿彌陀代表無窮的光明、恆久的壽命,所以也有無量壽佛的稱號。關於阿彌陀佛的前世有著不同版本的記載,據《無量壽經》,從前有位國王為了求道,捨棄王位出家,名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歷經長時間的冥想思慮後,立下四十八個誓願,希望自己成佛時能創造一個沒有罪惡和痛苦的世界,也就是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在發願後又經過長久的努力,最後終於成為阿彌陀佛,也創造了他的理想佛國,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和我們目前的世界之間相隔有十萬億個宇宙。在極樂世界,祂有兩位輔佐的菩薩,一位是大勢至,另外一位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觀音。

阿彌陀佛(梵語:अमिताभ,Amitābhaḥ),號甘露王如來,又稱無量清淨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藏傳佛教稱為月巴墨佛(月巴墨意為「無量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認為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但因為淨土宗的影響,在唐朝之後,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後期的中國佛教徒,多以藥師如來主消災延壽、阿彌陀佛主往生事。藏傳佛教中,班禪喇嘛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又根據《悲華經》,阿彌陀佛的過去世曾是國王,名叫無諍念,無諍念有兩位王子,長子叫「不眴」,次子名「尼摩」。無諍念有位大臣叫寶海梵志,寶海梵志的兒子出家修道,成為當時的佛,名叫寶藏。在寶海梵志的鼓勵之下,無諍念國王和兩位王子捨棄原本供佛欲求世間福祉的念頭,下定決心追求佛道,發願成佛。無諍念國王發願要成就極樂世界。寶藏佛最後預言無諍念王日後將成為無量壽佛,長子成為觀世音菩薩、次子成為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信仰在漢傳佛教的發展很早,且影響深遠。東晉時期有志求生淨土的佛教徒已在廬山結社,成立最早的教團,後來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淨土宗。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以念佛法門為主。「念佛法門」是念阿彌陀佛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實踐,其念佛法門則包括不斷念誦佛的名字或是憶想阿彌陀佛的形象等等。淨土宗和念佛法門的發展也使得稱念阿彌陀佛的方式更深入民間,並且和許多日常活動相互結合,例如佛教徒以之作為互相打招呼的用語,或是在寺院中持續的吟誦儀式,甚至在臨終或喪儀裡,不止佛教徒,一般大眾也有念誦阿彌陀佛佛號或相關經典為亡者超度的儀式活動。上述種種日常生活行為都和淨土宗追求來世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有關,阿彌陀佛的影響力較於釋迦牟尼佛可說是亳不遜色。

<圖文資料為網路彙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阿彌陀佛 阿彌陀經
    全站熱搜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