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 太岳 ”、“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屬大巴山東段。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武當山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源地。

武當山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餘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 治世玄岳 ”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分別於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於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山歷史

武當地名源於先秦,漢襲秦制設武當縣。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上的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武當山歷史地位的變遷:"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繫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為它以後的顯榮尊貴打下了基礎,入明以後,由於統治者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後,武當山的地位大為下降,它對周邊地區和區域社會的影響,主要通過朝山進香等民俗活動來體現。

武當山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相傳東周尹喜,漢時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陶弘景、謝允,唐朝姚簡、孫思邈、呂洞賓,五代時陳摶,宋時胡道玄,元時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均在此修煉。

武當山之盛名,還得益於它遠離繁華喧囂的寧靜、清秀和奇異的風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雲端,所有塵世煩憂盡消於足下。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捧月,儼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武當山天柱峰一帶,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武當山的宮觀、道院、亭台、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遍布峰巒幽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絕。武當道樂“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雲端”,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音”。武當山武術以“內家功夫”而著稱,是中國武術中與少林齊名的重要流派,譽為“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傳說有的道士曾練成在萬丈懸崖上步履如飛的功夫,其卓絕處令人景仰。

道教文化

在北宋尚未出現玄武神話以前,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名山。武當山的名稱在後漢時(126-221)已有之。《後漢書》記載有朱穆隱居於武當山。南北朝時(386-582)酈道元(?-527)撰《水經註》,記載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仙室、謝羅山等。道教稱仙人所居的地方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647-735)編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當山列入其中。到了杜光庭(850-933)在901年編《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則將武當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由此可見最遲在第九世紀末,十世紀初,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聖地之一了。

宋代以前有關武當山的文獻並不多見。除了 ​​上面已經提到的《後漢書》、《水經註》和《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外,另有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縣圖誌》,都沒有提到玄武。在北宋初期李昉(925-996)編《太平御覽》卷四十三「武當山」條,引用的資料有《武當山記》、《南雍州記》、《陰君內傳》,《甄異傳》,記載歷代在武當山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陰長生、戴生、謝允等人,未提及玄武事蹟。

武當山成為祀奉玄武的聖地應該是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出現以後。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在武當山大頂之北創建紫霄宮祭祀玄武,可能是武當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為主的宮觀。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經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當山的傳說已經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實錄》對太和山,即武當山有較詳細的描述,說明了武當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於翼軫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聖祖紫元君傳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當山修行的情節。《玄帝實錄》記載﹕「王子(玄武)十五歲辭父母,離宮尋訪幽谷。於是感動玉清聖祖紫元君授無極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東,在翼軫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擇眾峰之中衝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師語,越海東,果見師告之山。山水藏沒,有七十二峰,一峰聳翠,上凌雲霄,當陽虛寂。於是採師之誡,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巖曰紫霄岩,因卜居焉。潛虛玄一,默會萬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宋元交兵之際,均州也遭兵災,武當山的宮觀受到嚴重的破壞。例如紫霄宮在1260年以後已杳無人跡。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於燕京。1269年冬天,有龜蛇出現在燕京西郊高梁河,眾人以為是玄武顯靈,象徵元王朝國運興隆,元帝室因而崇奉玄武。1270年在高梁河築昭應宮以祭祀玄武。道士汪貞常入武當山,於1275年率領徒眾魯大宥等人重建五龍觀。1278年以道法術數著名於世的道士趙守節,領其徒重修武當佑聖觀。1286年世祖忽必烈命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充任武當山都提點,並屢降御香至武當山祝愿祈福。

道教徒之所以選擇武當山為玄武修道的聖地,乃由於武當山在唐末五代以來,已成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再加上武當山的名字與玄武都有「武」字,便附會玄武曾修煉於武當山。劉道明所說武當山一名的由來乃是因為玄武的緣故,顯然不是事實,然而卻得到普遍的認同。元代武當山的風物大量附會為玄武的遺跡,一方面表現了地方風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傳,武當山為祭奉玄武的聖地。

武當山主要遺跡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武當山被皇帝敕封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嶽”諸山之上。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築,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當山建築群終於形成了今天見到以八宮兩觀為主體的龐大規模。
現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餘處。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米,佔地總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規模極其龐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太和宮、紫霄宮、南岩宮、復真觀、“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宮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南側,包括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太和宮主要由紫禁城、古銅殿、金殿等建築組成。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組建築在懸崖峭壁上城牆,環繞於主峰天柱峰的峰頂。古銅殿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於主峰前的小蓮峰上,殿體全部由銅鑄構件拼裝而成,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金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於天柱峰頂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

南岩宮位於武當山獨陽岩下,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現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龍虎殿等建築共21棟。紫霄宮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規模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築,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殿內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築式樣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明代特色。

武當山玄武

武當山玄武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以上資料為網路彙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朝聖 玄天上帝 武當山
    全站熱搜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