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shan_fengjing-010

嶗山,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史書各有解釋,說法不一。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 ​​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歷史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嶗山名勝太清宮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全真道天下第二道場。道教的“返璞歸真”內涵與嶗山自然生態互為詮釋,渾然天成。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環山,前瀕面海,四季蔥蘢賽江南。現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餘間。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買買菜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淨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的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樸。三官殿這組建築最大,前後三進院落。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幹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豔,猶如落下一層絳雪。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於此。三皇殿院子裡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遊覽區的中心。

蒲松齡寫《聊齋誌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簷。當年蒲松齡寓於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誌異》中的佳作。

太清宮附近名勝有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等。在太清宮,偶爾還可看到“海市蜃樓”奇景。嶗山上清宮附近景色也很好,多奇峰異石,古樹清泉。嶗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名泉勝水是嶗山一大特色,巨峰頂上的“天乙泉”、太清宮的“神水泉”、上清宮的“聖水洋”等都是嶗山名泉。嶗山的特產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


檢視較大的地圖 

<以上資料為網路彙整>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