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3

龍虎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其道教聖地、碧水丹山與古崖墓群被譽為“三絕”。現保存了歷代天師起居,呈八卦形佈局,氣勢恢宏的天師府古建築群;在數十平方公里範圍內分佈著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的古崖墓群,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保存之好,時間跨度之長,為世界罕見;上清宮、正一觀、鎮妖井、飛雲閣、兜率宮等一大批遺跡也正陸續恢復。

龍虎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徵,自然景觀主要沿瀘溪河兩岸展開,“丹峰環碧水,密林藏怪石,蒼山掛飛瀑,候鳥映湖光”的景色吸引了大批遊客。景區內有天工造化的龍虎山,有惟妙惟肖象鼻山,有美若絕倫的僧尼峰,還有天下絕景-思源壁等景點。東漢中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此煉丹傳道,至今天師道遠播海外,源遠流傳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璀所知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構成了這裡自然、人文景觀的“三絕”。

龍虎山風景特點

龍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由紅色砂礫岩構成的龍虎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及人文景觀,奇峰秀出,千姿百態。有的像雄獅回頭,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像汲水……還有被當地人俗稱為“ 十不得 ”的景緻,更可讓人想像到其景之妙。如:“ 雲錦披不得 ”、“蘑菇採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女獻花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等。這些又逼真又“不得”的景觀中,都隱含著各自奇妙的傳說,聽來活靈活現、回味無窮。龍虎山中的瀘溪河發源於崇山峻嶺之中,似一條逶迤的玉帶,把龍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聯在其兩岸。河水碧綠似染,楚楚動人。時千流擊崖,水緩時款款而行,水淺處

龍虎山歷史淵源

龍虎山的神奇在其崖墓群。泛舟瀘溪河上,兩岸的崖壁猶如一幅歷史畫巻展現眼前。一個個山崖墓穴,形態各異,高低不一。有的單洞單葬,有的連洞群葬。淡黃色的古棺木和塹底封門之間的泥磚清晰可見。據考證,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墓,距今已有2600年的歷史。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到的幾百件文物,如十三弦木琴、斜紋紡織機以及陶器、木器、篾器等都十分珍貴,堪稱中國崖墓文化的發源地和崖墓文化博物館。而墓內所葬何許身份之人,為何要冒險葬進山崖,如何放進懸崖峭壁之中,至今仍是一個謎。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陸敬嚴教授經過長期研究,在龍虎山仙水岩 ,採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絞車、滑輪、繩索等,進行了崖棺吊裝試驗,一次成功,對於“如何安放”,便有了一個說法。現在每天在龍虎山仙水岩都有這樣的表演,由當地以採藥為生的同胞五兄弟向遊人展示下索、起吊、入穴的全過程,令人驚嘆不已。

龍虎山是一座名山還在於她是中國道教的發源處。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原名為雲錦山山麓肇基煉九天神丹,研創道教。“丹成龍虎見”,山名遂改為“ 龍虎山 ” 道教由此登上中國歷史舞台。至唐朝,道教為國教,宋元明時期,歷代天師被敕封“一品”,龍虎山統領江南道教,成為中國道教的傳播中心、“百神授職之所”。道教最興盛時期,龍虎山建有10座道宮、1處道觀、836座道院,其中以“ 上清宮 ”規模最大,宮內伏魔殿和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的“ 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出生地。現在龍虎山作為道教聖地,在海內外道教界備受推崇,來此朝聖、觀光者絡繹不絕。


檢視較大的地圖 

<以上資料為網路彙整>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