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boss4169.jpg

開元寺是福建省內最大的寺廟,建於唐代武則天年間,至今一千三百多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當時的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取名為蓮花寺。在唐玄宗時期,由於他創造了中國史上的「開元盛世」,所以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於是在泉州就直接將蓮花寺更名為現在的名稱─開元寺。

2015boss4161.jpg

開元寺中的拜庭,也是信徒祭祀的地方,二旁的老榕樹盤根錯節,歷史最悠久的有800年,最年輕的也有200年的歷史。穿過拜庭來到大雄寶殿,這裡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有一天,大財主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和尚向他化地蓋廟,他說如果在3天內桑樹開白蓮花後我便相信你是佛祖派來的僧人,3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之後,黃守恭果然信守承諾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建寺。這一則神奇的傳說被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意思為「桑開白蓮,佛法無邊」,而當時寺廟取名為「蓮花寺」也是為此傳說而命名。(網路資料)

在開元時裡有二座中國最高的石塔,建於宋代,東塔為鎮國塔高48.24米,西塔為仁壽塔高44.06米,相傳這兩座塔是古時的風水師設下的風水陣,讓形似鯉魚的泉州刺破阻礙泉州發展的永春城,從此泉州便欣欣向榮。原本這二座塔都是木造的建築,後來經歷火燒又改為磚塔,在一次地震過後磚塔也被震壞,於是才以花岡岩重建整座石塔,至今仍屹立不搖。(網路百科)

東塔為“鎮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七級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

東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鬥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東塔於 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網路百科)

2015boss4169.jpg

開元寺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遺物。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建築面積1338平方米,重簷歇山頂,通高20米。前簷重簷下橫匾書“桑蓮法界”四字。殿內減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架,號稱“百柱殿”。殿內斗拱共76朵,分佈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間各有補間鋪作兩朵,盡間僅一朵。鬥栱上雕有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網路百科)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歎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網路百科)

2015boss4185.jpg

2015boss4179.jpg

西塔為“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網路百科)

2015boss4189.jpg

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雙塔塔身浮雕精美。

2015boss4192.jpg

弘一大師紀念館。

2015boss4195.jpg

開元寺文化之旅。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