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 (2)

武當山金頂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徵,也是武當道教在皇室(明成祖朱棣)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標誌。金頂景區包括中觀、黃龍洞、朝天宮、古神道上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的金殿、皇經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銅殿等古代建築。金頂景區包括中觀、黃龍洞、朝天宮、古神道上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的金殿、皇經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銅殿等古代建築。這裡保存著大量的各朝代製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的燦爛明珠,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準的歷史見證。(本照片取自網路)。

DSC06441.jpg

相傳,真武大帝在武當山修道升天,被玉皇大帝冊封為北極玄天上帝時就在瓊台舉行的隆重儀式。因此,武當道教認為瓊台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我們今天要前往金頂。

DSC06354.jpg

活在新時代還是有好處的,精神層面略為匱乏,交通層面還是挺方便的! 可以搭纜車上金頂。

DSC06361.jpg

武當山地圖,據《大岳太和山志》記載,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就開始在武當山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道教,形成於東漢晚期,尊東漢末年張道陵為創始人,奉老聃為教祖和天神。武當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據說武當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得名。

DSC06366.jpg

DSC06368.jpg

來說說武當山的小故事,為什麼武當山明朝時候會大興土木建設呢? 網路資料如下

相傳,明代朱元璋打天下時,在武當山被元朝兵馬圍困,只得退守山頂。當時山頂有個小石廟,廟裡供著真武祖師。朱元璋磕頭禱告:「北海玄天真武祖師,保佑我衝下山去,得帝以後,我住什麼房子,你住什麼房子;天下百姓朝拜我,一樣朝拜你。」說罷,武當山颳起一陣怪風,成群的虎豹滿山奔跑。山下元 兵圍睏了幾天,不見朱元璋影子,以為其早被野獸吃了,就退守撤圍。朱元璋以為真武大帝顯靈救了自己,他臨死時,把四太子朱棣和太孫允炆喊到面前囑咐:「武當山真武祖師保佑我打了天下,你們要把武當山廟字和京城宮殿修得一樣好。」

DSC06369.jpg

DSC06372.jpg

DSC06373.jpg

轉運殿 (網路資料)

小蓮峰頂上坐落有一元代的銅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座銅殿,鑄造於十四世紀初。元代曾置放在天柱峰頂,當時亦被稱為金殿。明永樂大修武當時,明成祖朱棣因其規模小而另鑄了一座金殿,下旨將元代銅殿轉運至小蓮峰保存,同時建一座磚石殿加以保護。因為這座銅殿是從天柱峰上轉運下來的,所以這座殿房被稱為轉運殿。從字面上看,轉運,有“時來運轉”的意思。有意無意之中,武當金頂就又增加了一個神秘的景觀,人們沿著磚殿和銅殿之間僅能通過一人的間隙轉上一圈,據說能夠解除厄運,轉來好運、官運、財運等等人生運氣。所以,來武當金頂的人,都願意在這裡轉上一圈。

DSC06375.jpg

太和宮,又稱大嶽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峰頂。其建築群分佈在海拔1514—1612米之間約2千米的建築線上。整體建築充分利用天柱峰雄峙霄漢的險峻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築法式,巧妙進行序列佈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是武當山眾多宮觀中地位最高、佈局最巧、技藝最精湛的一宮。

DSC06379.jpg

武當山道長。

DSC06387.jpg

靈官殿階梯 (網路資料)

進入紫金城南天門拾級而上,是金頂靈官殿長廊。這裡幽暗陰森,石冷襲人。靈官,在道教神系中,是鎮守山門、監壇護法之神,司掌天上人間糾察之職。設置在登臨金殿之前的靈官殿,對朝拜者進行最後的精神洗禮,具有特殊意義。由於山貌地型的限制,靈官殿只是依岩建置的小石殿。石殿內安放一座明代製造的錫制小殿,這座仿木結構的殿堂式建築,通體用錫金屬製作,是中國十五世紀應用錫金屬的見證,其冶煉鑄技術十分成熟,藝術造型同樣值得稱道,是武當山目前發現的唯一的一件錫制文物,非常珍貴。

DSC06392.jpg

DSC06395.jpg

大約步行15分鐘,跟著人潮一路往金頂上走,終於抵達了武當山聖地金頂! 整座金頂的面積非常的小,在明朝初建成僅有一座金頂,民國初年,在金殿後立父母殿,左右立簽房和印房。3幢建築物粗俗簡陋,3面包圍,使金殿黯然失色。此後,金頂上屢遭雷擊,說來也稀奇,雷擊的是這3座建築物,金殿卻巋然不動,於是人們說這是真武君打掃門前,不要它們礙手礙腳。

DSC06402.jpg

武當山的最高處是天柱峰,海拔1612米,天柱峰的頂端就是武當金殿,金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正殿面積為13.7平方米,高為5.54米,重達數百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史料記載,金殿全部構件是在北京鑄成後,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水運至武當山,拼裝榫鉚而成。

 

DSC06417.jpg

金殿乃是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臺正中,面積約160 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托上、下簷部,構成重簷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于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

金殿建成伊始,就出現了三大奇觀。其一是“祖帥出汗”:每當大雨來臨前,殿內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浹背;其二是“海馬吐霧”:金殿屋脊上立著許多栩栩如生的金獸金禽,其中有一頭海馬,每到夏季,當海馬口中吐出串串白霧,並“喂喂”有聲時,隨後必有暴風雨蕩滌金殿;其三是“雷火煉殿”:當大雷雨來臨時,金殿四周便出現一個個盆大的火球在其旁來回滾動,耀眼奪目,遇物碰撞即發生天崩地裂的巨響。有時雷電劃破長空,如利劍直劈金殿,剎那間,武當山金頂金光萬道,直射九霄,數十里外可見武當峰巔之上,紅光衝天,其景如同火山噴發,驚心動魄,神奇壯觀。

DSC06424.jpg

金頂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簷際,懸盤龍鬥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 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我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準,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DSC06416.jpg

朝聖團絡繹不絕來朝拜真武大帝,有一次帶團來到武當山,團員中有一名能夠與真武大帝溝通,他與真武大帝許下心願之後,願成後隔年再度來到金頂還願,無形之事,玄妙之極。

真武大帝就這樣矗立在此百年,聞風不動,靜靜的坐著,看盡百年來絡繹不絕來訪的人們。眼前一盞不滅的光明燈,是武當山的一大傳奇,巧妙設計的金殿,長明的燃燈。

DSC06399.jpg

武當山三寶 (網路資料)

金頂第一寶:金磚。整個金殿建築後為何會留下唯一一塊金磚,嵌入于金頂中央大殿房梁上,當年的建築者為何會如此用心?是什麼原因?恐怕六百年後的我們無法猜測他們當年的意圖了,如果不是導遊介紹恐怕一般的人可能找不到這塊金磚的位置或拍不出來它的金光閃閃。小可不才頂著個全國著名紀實攝影師的牌子,為著無法上金頂的眾多粉絲與網友,無論如何,我貼著柱子也將這塊神秘的金磚拍了下來,公佈於眾,以饗諸位飽覽的眼光,並求證置金磚的軼事!

第二寶:化石做地基。金頂上大殿的地基是由三葉蟲化石和另一種動物化石組成的,這種化石據說有幾十億年。貼上鏡頭拍出來的億萬年化石,竟然有許多花紋與雕塑,在感歎之餘不免有些疑問,六百年前的建造者們怎麼想著用如此昂貴的華石做柱子,是何用意又取之何方?

第三寶:不滅神燈。在金頂的中央大殿內有一盞神燈610年從未滅過。這是導遊說的,問為何不會被滅火?她說是因為金頂的方向所致的。一般的寺院都是坐南朝北,而武當山金頂是坐西朝東,哪來的東風?而且就算有風吹進來,寺院圍得嚴嚴實實。所以風不能吹滅他。

001lHTENty6LKFomapw06&690

紫金城是朱棣按照自己在北京的“紫禁城”為真武大帝在人間修建的“玉京”。在永樂年間,出入紫金城是很嚴格的。在當時,有種說法,叫“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武當山金頂的地位相當於北京的皇宮了。

DSC06431.jpg

朝拜結束,沿著山路下山,走在這段山路確實像是走在城牆上的感覺。紫金城的城牆,由重達千斤的巨大條石依懸崖走向砌壘,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重,令人歎為觀止。城牆基礎厚2.4米,牆頂厚1.26米,其厚重牢固,充分體現了明永樂皇帝朱棣聖旨中“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的要求。紫金城城牆中心周長344.43米,蜿蜒起伏,遠看如光環圍繞金殿,雄偉壯觀。從空中俯視,武當天柱峰的整體造型恰似一隻巨大的龜,而修築的城牆和金殿等建築恰如靈蛇繞戲神龜,形成了一幅絕妙的“龜蛇圖”。而在中國的傳說中,玄武是北方之神,其形象正是龜蛇相戲。

DSC06435.jpg

DSC06440.jpg

整座武當山金頂被城牆保護著,玄武真身,風水寶地,古往千秋,到此一遊。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