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722.jpg

四川安岳縣雙龍鄉摩崖石刻名曰“孔雀洞”。孔雀洞坐西向東,正中雕刻佛母大孔雀明王造像。孔雀洞的石刻,是描述《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中的故事,應該是“孔雀明王經變”圖。根據清道光十九年九月所留一通石碑文字記載,當地信眾發心捐資裝彩孔雀明王。根據出土六方石上銘文“0雀明王大雄0”字樣推測,應為“孔雀明王大雄寶殿”。此地或曾為廟宇,或為孔雀明王道場。

DSC04733.jpg

孔雀洞石窟的位置相當隱密,我們的巴士直接停在路邊,走到對面去進入石窟,一看就是千年古剎的模樣,古樸而自然。

DSC04723.jpg

走入孔雀洞,見到矗立中央的孔雀明王,孔雀洞石窟主尊—佛母孔雀明王頭戴化佛冠,結跏趺坐於孔雀背上,右腳搭于左腿上,左腳從右腿下露出部分。蓮花瓣豪放敦實組成蓮花座,單片蓮葉平鋪在孔雀背上。衣袍垂下,散開搭在蓮花座上,衣紋褶皺有序,線條流暢自然。。四臂,左邊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吉祥果;右邊第一手舉於胸前,手指已殘。左右侍立二天王。後壁牆上雕飾供養天人及帝釋天大戰阿修羅的場景。(網路資料)

DSC04713.jpg

明代隆慶四年(1750)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先人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為孔雀寺。其洞依岩而鑿,高4.7米,寬4.3米,進深2.7米。有大小龕窟8個,造像75尊,碑刻題記6處,集中刻於孔雀洞、三佛洞、阿彌陀佛洞、觀音經變龕和地獄變龕內。(網路資料)

明王是佛菩薩為降伏諸魔而示現的化身。《真偽雜記》十三說:“明者光明之義,即象徵智慧所謂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之主,所以叫明王。”在密教中,聽從如來的教令,為攝召眾生而示現的忿怒形者。孔雀明王亦稱“佛母大孔雀明王”,一般明王多現忿怒像,令普通人有難以親近之感。而孔雀明王則形像優雅、慈藹可親,而且以極具詩意的孔雀為坐騎。古印度相傳孔雀為毒蛇的天敵,並被神化。孔雀明王即是孔雀神的化身,傳說為女性,有四臂,合手分別持蓮花、俱緣果、吉祥果、孔雀尾坐於蓮座上,蓮座又馱於孔雀背上。孔雀明王背上有雄孔雀之彩翅,十分威武美麗。該神能除毒滅災,鎮定天變地異。(網路資料)

四川曾遭遇大地震孔雀洞部分損毀。為了保留這難得的石窟精品,安嶽縣對孔雀洞、茗山寺等進行了維修加固。2012年6月21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組織專家對安岳縣臥佛院摩崖造像環境整治工程、茗山寺石窟、孔雀洞石窟經目塔災後搶險工程進行驗收。如今,舊貌換新顏,深山之中的孔雀洞不再荒草萋萋、無人問津,而是在新建成的窟簷下得到了遲到的保護。(網路資料)

DSC04725.jpg

在孔雀洞後方有一處古樸的寺院,走路爬山大約五分鐘,這裡是清代建築三清殿,有一唐代高臺座經目石塔坐落在寺院中,石塔高15米,8方3層,浮雕小佛像24尊,該塔古樸秀麗,保護完好。

DSC04729.jpg

這座晚唐石塔造型高臺基單簷式經目石塔,高12米,分八方三層,每層各有亮柱八根,柱分八面,有六面各刻一佛經經名,計有亮柱二十四根,共刻佛經名一百四十四部,字跡古樸,書法流暢。塔身四方各層上壁,浮雕結跌坐小佛像一尊,共計二十四尊。石塔古樸莊嚴,雄偉挺拔,保存十分完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DSC04728.jpg

走入安岳參訪中國石窟藝術瑰寶,很美。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