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413.jpg

釣魚城之戰或稱釣魚城保衛戰或稱合州之戰,南宋與蒙古發生於1259年的戰爭。從西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軍民在守將王堅、張玨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城天險,「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而蒙哥汗(元憲宗)、總帥汪德臣、東川統軍合剌等80多名叱吒風雲的蒙、元將領,視釣魚城為「彈丸」之地,長期圍城強攻。雙方於此殊死搏鬥,浴血奮戰,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共同創造了釣魚城36年攻防戰爭這一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蹟。並以「蒙哥大汗戰死釣魚城下,蒙古汗國不得不從歐亞戰場撤軍」的史實而聞名世界。

 

 

DSC04376.jpg

第一次知道釣魚城這個地方是在雜誌上,有一次搭飛機前往大陸的時候,東方航空雜誌上出現了釣魚城的介紹,心中想著~好特別的地方,雜誌上介紹著南宋與蒙古的大戰,我心裡想著一定要來這個地方看看,今天來到釣魚城我的心願完成了。

DSC04388.jpg

合川釣魚城,釣魚城原為釣魚山,位於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南岸5公里處,占地2.5平方公里。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饑饉,山由此得名。釣魚城峭壁千尋,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是馳名巴蜀的遠古遺跡。

DSC04389.jpgDSC04391.jpg

西元1259年發生在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長達36年的“釣魚城保衛戰”,不僅是南宋王朝與蒙古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戰,更是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之戰,創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譽為“上帝折鞭處”。

DSC04394.jpg

西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繼承汗位。雄心勃勃的蒙哥大汗,決心建樹功業。在相繼派出諸王西征西亞、東征高麗、遠征大理國後,又謀劃以左、右兩路大軍,會同已佔據雲南的軍隊,大舉攻宋。蒙哥決定親率右路軍經關中進攻四川,企圖攻取重慶,東下夔門,與左路軍和南翼軍會師于鄂州,再順流東下,直搗臨安,滅亡南宋。

DSC04393.jpgDSC04397.jpg

西元1258年蒙哥統精兵四萬、號稱十萬大軍,自六盤山揮師南下。此時主持四川防務的一代名將余玠,因受疑於南宋朝廷已自殺身亡多年。由於宋廷政治腐敗,繼任帥蜀者,皆無大的作為,四川山城防禦力量大為削弱。  蒙哥一路過漢中、入利州,取苦竹隘、拔長寧山城,降大獲、青居、大良諸城。1258年底,沿途彙集而至的約7萬蒙古軍,沿嘉陵江南下進抵合州,兵鋒直指重慶。在攻破合州舊城,切斷釣魚城與周邊山城聯繫後,西元1259年蒙哥以“困守環攻”戰術,督率水、陸諸軍持續圍攻釣魚城。但在南宋守將王堅的帶領下,釣魚城守軍據險抗擊。蒙古軍圍城數月仍不能克。

DSC04398.jpgDSC04400.jpg

據《元史》記載,農曆二月三日,蒙哥督諸軍戰釣魚城下。七日,蒙古軍從東面猛攻一字城。九日,猛攻鎮西門,均不克。農曆三月,從東、北、西三面對東新門、奇勝門和鎮西門外的“小堡”發起強攻,再次失敗。農曆四月,接連20天大雨,暫停攻城。二十二日,強攻護國門,敗歸。二十四日夜,繞道西北進攻外城,一度登上城頭,但最終被打退。入夏後,暑熱至,蒙古軍“軍中大疫”“士馬不耐其水土”。農曆六月,征蜀前鋒將汪德臣在戰鬥中受傷身死,蒙古軍銳氣大挫。農曆七月,轉戰東西、縱橫南北的一代驕子蒙哥大汗,也“崩於釣魚山”。

DSC04401.jpg

蒙哥死訊傳來,旭烈兀被迫回師波斯,以支持忽必烈同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僅留下怯的不花率各部族軍隊2萬人(其中蒙古軍隊約5000人)負責繼續征服敘利亞。埃及蘇丹忽禿斯聞訊即進軍巴勒斯坦。此時,怯的不花又與諸十字軍國家交惡,正率軍攻打西頓,自大的怯的不花發函要求埃及軍隊即刻投降,但遭到拒絕。9月3日,失去了十字軍國家支持的蒙古軍隊和埃及軍隊在阿音札魯特戰役中交戰,怯的不花先勝後敗,在失敗後拒絕逃跑,最後被殺,其親族全部被埃及人俘虜。

DSC04403.jpgDSC04406.jpg

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消息傳出後,在中亞各地征戰的蒙古軍紛紛趕回中國爭奪大汗之位,最終由忽必烈獲得,這也造成了蒙古的分裂,蒙古大軍最終止步在敘利亞,對於世界歷史而言,蒙古大汗蒙哥的戰死,導致蒙古大軍停下腳步,沒有繼續進攻埃及,也改變了日後世界的版圖。

綜觀古今歷史釣魚城之戰是很重要的,但這場戰役的名氣卻不大,知道的人並不多啊!蒙古大軍在釣魚城止步,釣魚城之戰也延續了南宋政權的壽命,我就站在這歷史的轉折點上,漫步釣魚城,這種感覺仿佛回到過去親臨現場,過去的歷史我無法參與,現在的時空我能夠掌握。

DSC04419.jpg

釣魚城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臺、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簷洞等名勝古跡,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釣魚城之戰與世界格局的變遷;八百年功勳歷史的留存與積澱;眾志成城、守土抗戰的堅韌與頑強,古戰場攻防構築物遺跡和遺址,釣魚城都是舉世無雙和無與倫比的。

那釣魚城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根據《元史》所載,不少隨蒙哥汗出征的將領戰死於釣魚城下,釣魚城之戰蒙軍損失之嚴重。蒙哥汗曾留下遺言,日後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1279年守將王立開城降元,以不可殺城中一人的條件,自願放下武器終止抵抗,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棄城後,沒有一個人乞求憐憫,守城的32名(一說36名)將軍全部拔劍自刎,可謂是義薄雲天。

DSC04447.jpg

釣魚城古戰場遺跡。

DSC04449.jpgDSC04428.jpg

護國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毀於兵火。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該寺住持智慧和尚又進行修護。護國寺坐北朝南,依山佈局,總占地面積達3500平方米。整個寺院的主體建築由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佛殿、觀音殿、祖師殿藏經樓以及僧房前後院組成。大雄寶殿和藥師佛殿分別為歇山式建築和單簷懸山式建築,殿宇巨集敞,結構精巧。

DSC04432.jpg

護國寺在唐宋時期是馳名巴蜀的“石佛道場”,曾與龍遊寺、淨果寺、方溪寺並稱為合州的四大名刹。在護國寺殿堂內原有的50餘尊佛教造像,均為造型生動的石刻圓雕,高大精美,各具特色。可惜的是,這些令人讚歎的石刻藝術珍品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遭到了嚴重破壞。本次石刻藝術陳列即以護國寺過去的漢傳佛教寺廟造像佈局、唐宋佛教造像風格、佛說造像經典和傳統造像工藝流程設計布展。

DSC04434.jpg

古桂樹高21米,胸徑0.8米,栽植於南宋紹興二十五年(西元1155年)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資擴建護國寺之時,已經歷了855年的巴雨蜀露。釣魚城古桂樹為金桂。它枝繁葉茂,生意盎然,素以珍稀、挺拔而著稱。每當秋季放花,金黃萬點,宜人的芳馨,瀰漫古寺內外,素有「魚城金桂飄天香」的美譽。尤其令人稱奇的是,近十年多來,這棵古老的金桂,均有連續放花的記錄,即在秋季9~10月里,一番花落,又是一番花開,如此反覆,花開四度。

龍眼井在護國寺藥師殿前的廊簷下。井臺呈六角形,每邊長0.6米,井口為圓形,直徑0.5米,井腹深9.6米,亦系用條石疊砌成六邊形,既美觀大方,又為上下淘井時提供了方便。明萬曆《合州志》卷1《無名氏記》說:西門之內,因溝為池,周廻一五百余步,名曰天池。泉水汪洋,旱亦不涸。池中魚鱉,可棹舟舉網。又開小池十有三所,井九十二眼,泉水春夏秋冬足備不幹。龍眼井即為釣魚城36年抵抗戰爭時城中的92眼水井之一。昔日,龍眼井水質清冽,大旱不涸。民間傳說,此井為唐代蜀僧閭邱大師所開。這口古井與山下嘉陵江相通,冬春井水清澈,夏秋江濤洶湧。過去曾有人在鴨腳上紮上紅布條後將鴨子投入井中,其後在釣魚城下的嘉陵江上見到了這只遊動的鴨子。

DSC04451.jpgDSC04454.jpgDSC04455.jpg

釣魚城遺跡一角,釣魚城的一部分是摩崖石刻,唐宋时期的钓鱼山就曾是合州著名的石佛道场,曾以精美绝伦的佛教摩崖造像驰名巴渝。

DSC04462.jpgDSC04459.jpg

懸空臥佛造像系創作于晚唐時期的一尊巨型石刻。佛像就一尊懸空的崖壁鑿成,身長11米,肩寬2.2米,著雙領下垂袈裟,頭為高肉髻,兩耳間距1.8米,赤足,雙腳寬1.2米。它背北面南,頭西腳東,袒胸露肌,面形豐滿,端莊慈祥,情態自然,是一幅構圖嚴謹,比例勻稱,既有大刀闊斧、雄偉壯觀,又有精雕細琢、娓娓動人的摩崖造像。臥佛,佛家稱之為“釋迦涅槃聖跡圖”,即佛祖釋迦牟尼逝世(佛教謂“入滅”、“圓寂”)時的場景。釣魚城懸空臥佛距半山石崖開鑿的棧道地表2米,身下為一道高0.3—0.6米,深為3—5米,且貫通了整個崖壁的縫穴,由此呈現出造像憑虛而臥的奇觀,給人以佛祖漸漸升騰,飄然而去,但又難以言說的動感,出神入化地展示了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情景。

DSC04466.jpgDSC04468.jpgDSC04472.jpgDSC04474.jpgDSC04475.jpgDSC04476.jpgDSC04478.jpgDSC04465.jpg

釣魚城上摩崖石刻。

DSC04483.jpg

Master 旅行在釣魚城中。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