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931.jpg

重龍山位於內江市資中縣縣城東北處,有一座小山,“山勢盤屈,隱若龍轉”,人們叫它重龍山。重龍山上,名勝古跡遍佈全山,既有西蜀名刹永慶寺、宋代來鶴亭、文命誕敷牌樓、內城牆、重龍閣、壽音閣可供遊憩,又有君子泉、北岩摩崖造像和喚魚池可供觀賞,唐宋以來,這裡就是有名的遊覽勝地。

DSC04981.jpg

進入重龍山,經過一處牌坊,原本以為重龍山一處幽靜的隱居山林,到了之後才發現此地已成了大媽練功跳舞的公園,人山人海,處處皆有人

DSC04928.jpgDSC04950.jpg

我們來到重龍山最重要的北岩摩崖造像,分佈在君子泉和古北岩上端兩處岩壁間,共161龕、1668尊。龕中多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像。佛坐蓮台,面相端莊;菩薩胸飾瓔珞,儀態大方;力士肌壯筋突,形態威武。

DSC04938.jpgDSC04941.jpgDSC04945.jpg

重龍山北坡。 《中國名勝辭典》亦載:“資中東、西、南、北四岩皆有石刻,而以北岩雕刻最美。”摩崖造像分佈在君子泉和古北岩上端兩處岩壁間,共一百六十龕,一千六百四十八尊。北岩岩壁間有君子泉,壁間有蘇東坡書寫的瀟灑有力的“喚魚池”三個大字。 

DSC04955.jpgDSC04946.jpg

北岩的摩崖造像,主要以一佛二菩薩為主,也有少數天王護法神題材,相同的是石窟上掛滿紅色彩帶,主要是當地民眾信仰祈福

DSC04951.jpg

毗沙門天王立像

DSC04957.jpg

113龕“大悲觀音龕”,是北岩石刻中最早的一龕,刻于唐建中四年(783),是晚唐觀音造像的傑出代表,堪稱孤品。主像為“千手觀音”,高2.3米,端坐窟中,胸前六臂除上兩臂殘損外,中兩臂結印置於腹前,下兩臂輕按雙腿。背部雕刻出裡外兩層,緊密展開的兩圈手臂,各執法器。頭部寶冠為極其精細的鏤空雕法,面容豐潤,嘴角略上翹,似笑非笑,造型精緻。在外展的兩圈手臂指端,鏤空雕出一圈菩薩背光,呈火焰燒灼狀。兩側刻有天龍八部諸神,多達91人。

DSC04932.jpgDSC04935.jpgDSC04936.jpgDSC04934.jpgDSC04956.jpg

北岩,又名君子泉,位於資中重龍山北麓半山腰上,岩壁蒼蒼,泉水淙淙,民間稱為"滴水彈琴君子泉",是資中八大勝景之一。明代學者曹學 著述的《蜀中名勝記》寫道:"東蜀領郡十六,而江山瑰奇,資中為最。資中勝遊十四,而北岩為最"。曹學 的讚譽如此之高,主要是指這兒的摩岩石刻。在這綿延155米的石崖壁上,共有神龕172個,石像1713軀,絕大部分都是中晚唐和五代時期的作品,最早的一龕鑿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在時間上,資中的石刻早於大足石刻;在佈局上,資中石刻共有東南西北四大岩,相應集中,不象安嶽石刻那麼分散;在藝術上,資中石刻沿承龍門風格,又有許多獨到之處。 

DSC04962.jpg

重龍閣位於二龍山頂,於1989年11月10日奠基,1991年11月竣工。閣面闊18米,通高27米,是一座仿隋唐建築風格的旅遊園林建築,六層重簷十字歇山屋頂飛簷翹角,回廊環繞。由於高大雄偉,外形頗象武漢黃鶴樓,因而人稱川中黃鶴樓。據資州州志記載,重龍閣是隋唐蓬萊閣(又名企仙閣)舊址,當年在修建時曾出土佛像和綠色彩軸鼇魚翹角等文物。

DSC04966.jpg

重龍閣大殿有龍王坐鎮,非常奇特的閣樓,民間龍王殿可是不多。

DSC04975.jpgDSC04977.jpg

底層大廳正中矗立著全國罕見的四根高6米的盤龍石柱。盤龍石柱每根重15000斤,系從金帶鄉萬壽宮移來。盤龍石柱雕刻于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至道光二年(1822年),與民間“刻了兩代人”的傳說相符。石柱上龍盤雲繞,呼之欲飛,藝術水準相當高超。四根盤龍石柱後有一長8米、高5米的龍紋照壁,以陪襯閣名。底層內還有兩接待室,東曰晨曦館,清晨可憑窗以觀日出;西曰龍吟居。循螺旋回梯可登二樓。

DSC04976.jpg

重龍閣可以登上頂層,一覽資中市區美景。

DSC04968.jpgDSC04971.jpgDSC04972.jpgDSC04969.jpgDSC04973.jpgDSC04974.jpg

登頂重龍閣,一覽眾三小,七月天,夏天炎炎,在重龍閣頂騰雲駕霧,涼爽!

DSC04978.jpgDSC04979.jpg

百年古剎~玉虛宮~永慶寺。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