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408.jpg

寶光寺相傳始建於東漢,但無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西元880年,唐代黃巢起義軍攻破了長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並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為“寶光寺”。至今保存了中國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佈局,1996年5月在寺內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表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此處已稱為寶光寺。

DSC05410.jpg

公司承辦朝聖團,跟著學者的腳步,翩翩然的來到寶光寺,這裡不是觀光景點,也不是知名的佛門聖地,有著千年歷史的寺院,靜靜地座落在成都的角落。

DSC05413.jpg

民國年間,寶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禪宗大叢林的崇高地位。寺內方丈和尚無窮和貫一在國內佛教界頗有影響,而在成都“四大精藍”間,寶光寺尤以執行禪門清規而聞名。當時在掛單僧人中,流傳著這樣順口溜:“要吃喝,到昭覺;要趕場,到草堂;要關豬,到文殊;要坐香,到寶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寶光寺受的戒,因此,寶光寺有“峨半堂”之稱。在寶光寺受戒,參學的僧、尼,不少都學有成就,有的還成為中國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DSC05416.jpg

相傳寶光寺始建于東漢。根據終南山道定量律師撰《集神漩塔寺三寶感通錄》記:隋代,蜀王楊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詵禪師遂于石上建九級森林塔。是時,每有旱澇,官民於此禮拜祈雨,軋有靈應,故寺名"在石",塔名"福感"。唐末黃巢起義時,僖宗奔蜀,於寺建行宮駐蹲。僖宗夜見霞光出地,召隨駕高僧知玄問法。玄謂地下必有舍利。帝命掘之,果得一石函,內藏舍利十三粒,晶瑩明澈。僖宗遂敕玄監修磚塔十三級,取"無垢舍利塔",賜寺名"寶光"。

DSC05417.jpg

寬五間,深四間,單簷歇山式,殿前簷柱下有兩個浮雕盤龍石礎,是寺內僅有的唐僖宗時的遺物。明代狀元楊升庵曾以此礎題詩曰:唐帝行宮有露臺,礎蓮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業狩,王氣遙從駱穀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駕,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內三龕高五十公分的須彌座上,供世間慶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七佛立像,分別高4.4米和3.1米,神態莊嚴,造型宏偉,有較高藝術價值。佛龕前供1.36米漢白玉臥佛,系1991年緬甸佛教徒捐贈。此殿為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

DSC05419.jpg

宋代,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國師)開法于成都昭覺寺。大觀三年(1109)又住持寶光寺,並拓展寺廟規模,請宋徽宗敕賜寶光寺名大覺寺。據清道光碑刻《寶光禪院創建重修端末記》稱:“宋圓悟禪師修持說法,接眾數千”。使此寺進入了宋代的極盛時期。

DSC05422.jpg

元代,寺廟一度殘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資培修,複名寶光寺。永樂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內建造尊勝陀羅尼咒石經幢,後來寺廟毀於火災。明正德年間(1506棗1521),寶光寺經當朝首輔大學士楊廷和與翰林院修撰、新都狀元楊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備極宏麗。

DSC05425.jpg

寶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遭到毀損。清康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縣雙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禪師來到寶光寺,新都縣知縣畢成英及地方縉紳的支持下,剪荊伐棘,重興道場,被稱為清代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從康熙到光緒的兩百多年間,由於不斷培修擴建,寶光寺一躍而起,與成都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並列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藍”。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並列為長江流域的“四大叢林”,即所謂“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

DSC05423.jpg

漫步寶光寺,走在歷史的迴廊中。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