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boss11912.jpg

秦始皇兵馬俑,又稱秦始皇陵兵馬俑、秦陵兵馬俑、秦兵馬俑,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西陽村。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墓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完成。

2015boss11883.jpg

兵馬俑一共分為三個大坑,進入兵馬俑景區買了門票之後,進入人山人海的一號坑,眼前兵馬俑真的令人震驚,古代帝王重要的使命就是修陵墓,秦王13歲登基,在位38年,陵墓工程足足進行了38年....太強大了。

2015boss11880.jpg

最早發現兵馬俑是在1974年3月29日,西安臨潼縣村民楊志發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兵馬俑碎片,當時村民稱這些陶塑為「瓦爺」。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非常好看,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眾印象中的陶土色。

兵馬俑與秦始皇陵是不一樣的地方,2000多年前項羽率兵殺入咸陽,燒毀了阿房宮,也在秦皇陵附近造成了破壞,唯有秦皇陵本身完好不動如山,有許多江湖傳說啊... 我站在兵馬俑前覺得這一切真是太厲害了。

2015boss11884.jpg

兵馬俑最特別的地方是,每個兵馬俑都是獨立一個秦軍面容所燒製,無比精巧,2000千年前秦國人的面容栩栩如生在你面前,真是了不起的工藝,有時候走在中國親臨這些書本上所描述的千古之地,真是很幸福。

兵馬俑傳說很多,挑一個故事來說說 (網路資料)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修建期間,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準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徵集這麼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想來想去,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幾天後,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制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秦始皇駕崩以後,秦二世胡亥繼承了帝位。他怕工匠們洩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靈樞運入墓中,然後下令叫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齊到墓中看戲,並領取賞金。可憐那些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當。他們剛剛走進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閉在墓中,成了殉葬品。傳說只有一個小夥子逃出來,他就是第一個把陶俑燒制出來的人。因為秦始皇陵墓裡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當他見情況不妙時,便鑽進了水道,直到天黑時才逃出來。後來他流浪中關,依靠燒制瓦盆、瓦罐和瓦甕(關中放面的器具)為生。直到如今,這些陶製品在關中農村還很受歡迎哩。

2015boss11889.jpg

有一次帶團來到兵馬俑,團中有一對母女,兩位都是能夠與天上的神仙溝通,小妹跟我說兵馬俑原本的顏色是什麼樣子的,一旁的導遊臉色大驚,說這小妹怎會知道....導遊有去上過兵馬俑內部培訓課程,兵馬俑真正的顏色與紀念品店賣的顏色完全不同,小妹說對了.....oh,天上真有神仙。

2015boss11890.jpg

秦王陵在網路上還可以看到各種傳說

秦王陵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兵馬俑軍團性質,也涉及到整個帝國秦軍的動向,甚至牽涉到秦帝國的滅亡、楚霸王的失敗和漢帝國的勝利等諸多問題。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網路資料)

2015boss11895.jpg

一號坑是規模最大,也是遊客停留最久的坑,許多國外總統也前來西安參觀。

2015boss11897.jpg

2015boss11898.jpg

2015boss11899.jpg

栩栩如生的秦俑。

這也是我為數不多來到兵馬俑,平時不太會過來,因為我們公司主要是辦理朝聖旅遊,以道教客人來說多半是仙姑道長,體質敏感的人不太喜歡安排兵馬俑,有聽過被上身的,也聽過說太陰了撐不住....。我是一般人身體硬朗的,沒啥感覺。

2015boss11902.jpg

2015boss11903.jpg

2015boss11904.jpg

2015boss11906.jpg

離開一號坑,前往規模較小的坑,這一處雖然 沒有一號坑大,但內容物是很精巧的。

2015boss11907.jpg

2015boss11909.jpg

尚未修復的兵馬俑,原形就是破碎的陶片,根據江湖傳說當年項羽攻破咸陽,來到秦王陵周遭大肆破壞後,兵馬俑深埋土中變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2015boss11911.jpg

古老的封土。

2015boss11912.jpg

大名鼎鼎的秦俑,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而跪射俑位於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髮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緻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後世的觀看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2015boss11913.jpg

騎兵俑

出土於一、二號坑,有116件,主要與獨立戰車相配合。由於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二號坊出土的騎兵形象,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的騎兵實物。因而對研究當時騎兵服飾和裝備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

2015boss11914.jpg

軍吏俑

從身份上講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下級軍吏在兵陣中,以口令指揮陣勢。

2015boss11916.jpg

高級軍吏俑

俗稱將軍俑,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其共同特點是頭戴鶡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眾超群,具有大將風度。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

2015boss11918.jpg

立射俑

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身著輕裝戰袍,束髮挽髻,腰系革帶,腳登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此姿態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勢,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範的模式,並為後世所承襲。

2015boss11919.jpg

傳說中的「秦王劍」長度94.8cm,在秦始皇陵出土19把完全一模一樣的寶劍,這麼長的長度在戰場上不會斷是比較高科技的鑄劍技術了。材質除了銅和錫還加入了另外一種未知的記憶合金,導致它的硬度和韌度很高。被壓兩千年還能彈回原型,28張報紙可以劃裂異常鋒利。(網路資料)

2015boss11925.jpg

接下來要前往博物館,參觀西安國寶青銅馬車。

2015boss11927.jpg

國寶青銅馬車,為什麼稱為國寶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以下節錄網路資料)

銅車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徵著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是按秦始皇御用車隊中屬車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製成的,車蓋以及車輿內外彩繪著精美的紋樣;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

這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尤其是頂棚蓋為2.13平方米的二號車,在出土時已經碎成了199片,專家在修復過程中發現這個龜背形頂棚為一次性鑄造而成。最薄的地方為1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過為4毫米。這種一次性銅液澆灌技術在設備先進的今天仍然是最先進的技術。而要模仿出秦人在2000多年前製作出來的大小、厚薄完全一樣的大型弧形青銅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秦人是怎麼做到的?!

看似簡單的傘柄創造了四個世界奇蹟:

一、歷史上最早的暗鎖裝置
二、最早的沙灘式遮陽傘
三、第一把子母加雙銷釘扣
四、世界上最早的齒輪裝置

為了顯示皇家的氣派與華貴,每輛馬車均有7公斤左右的黃金白銀飾品。馬的籠頭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環環相連。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馬脖子上的項圈由42根金管和42根銀管以焊接的方式製作而成。

 2015boss11929.jpg

二號碼車

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髮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二號車通長3.17米,高1.06米,總重量為1241公斤。由3462個零部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重3公斤多,;銀鑄件983件,重4公斤多。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網路資料)

乘坐這輛馬車時,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臥息。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几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臥車」。專家們從車上繪製的變型的鳳凰圖案和駕馭者的地位,以及配有開道的馬車分析,這輛車應為供秦始皇妃嬪乘坐的馬車。專家還發現車身上的彩繪圖案起到了防鏽作用。專家們在一些脫落的彩繪底部發現了10到15微米的防鏽的鉻鹽氧化層。而同等的防鏽技術兩千多年後30年代的德國和50年代的美國才發明出來,並申請了專利。

2000多年前的秦人在銅馬車上採用了世界上最早的防鏽技術、拔絲工藝;焊接工藝;鑲嵌工藝;澆灌成型工藝;鑄鍛結合的工藝;空心鑄造工藝;活頁連接工藝;子母扣連接工藝;子母扣加銷釘連接工藝和紐環連接工藝等。而這些工藝在秦都咸陽遺址也曾出土過多件,說明秦代的青銅器加工工藝已經較為普遍地用於現實生活。

以上文章為網路資料,真是太豐富了,繞的一圈的我還是看不出來這國寶有多厲害...悵然離去。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