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282.jpg

泰山位於山東省,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是中國五嶽之首,古名岱山,又稱岱宗、天孫,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IMG_5255.jpg

泰山一早的遊客非常多,整個泰山山腳人潮洶湧,今天我打算做一個登泰山的壯舉,衝啊!

IMG_5256.jpg

一般台灣遊客上泰山,多半是搭纜車直接上去,或著搭車到中天門在轉纜車上去,這個年頭基本上沒有任何旅遊團會走十八盤山路上泰山了,我們這次不只走18盤,而且要從泰山山腳紅門走上去。

IMG_5258.jpg

一早的遊客非常多,整個泰山山腳人潮洶湧,連要買票都要排隊很久,真是熱門的名勝古蹟!

IMG_5259.jpg

如果有一天的時間,步行遊泰山是不錯的選擇,從山腳下的紅門出發,會經過許多古寺名剎,身邊有有許多遊客上上下下,也是很棒的體驗啊! 一路上不孤單寂寞,攤販、商家、補給點,你想的到物資的都有,就當作來一場郊遊。

IMG_5260.jpg

我們旅行團一共分為三組行動,在我的慫恿之下全團28人有20人走紅門上山

第一組 廢組 全程搭纜車上去,直奔南天門 (魔王老師擔任隊長)
第二組 體驗組 搭車到中天門,步行十八盤上南天門
第三組 半覽組 步行上泰山,經過經石玉峪,搭乘纜車上南天門
第四組 全覽組 全程步行上泰山,經過經石玉峪,走十八盤上南天門

IMG_5261.jpg

夏天炎炎,爬山爬到滿身大汗,就當作健身減肥了! 穿過萬仙樓,走過鬥母宮、三官廟,前往經石峪,這一段山路坡度平緩,綠樹幽幽,在森林中漫步,前面先行的朋友路上遇到馬蜂窩,所有遊客停在路上,世界有緣再相逢,早走晚走最後還是碰在一起。

IMG_5263.jpg

經石峪

經石峪金剛經刻位於鬥母宮東北經石峪,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 經文刻於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採用後秦鳩摩羅什譯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經刻只刻到15分目“特經功德 兮”,計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徑50釐米。經刻曆千餘年風 雨剝蝕、山洪衝擊、遊人踐踏、捶拓無度,已殘泐磨滅過半,現僅存經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認讀的殘字和雙勾字)。

IMG_5264.jpg

每當泰山下雨的時候,岩壁上流水經過,就像在念誦經文,經石峪因此得名,非常的有意境

IMG_5265.jpg

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貞認為,“傳王右軍書,非也,然筆力古勁,非唐人不能作”。明孫克宏《古今石刻碑貼目》則稱:“今考其筆法,與鄒縣北齊韋子琛刻經同出一手,其亦為韋氏無疑。”清聶劍光《泰山道裡記》記載:“北齊武平時,梁父令王子椿好內典,嘗於徂徠刻石經二,並勒諸佛名,字跡瑰異,> 與其如出一手。是經當亦子椿所作也。

IMG_5269.jpg

據史書記載: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後迅速得以蔓延,歷經東漢和西晉300多年的發展,至東晉時傳入泰山。南北朝時,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門禍國,便於建德三年即西元574年下令滅佛;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武帝仍然下令毀滅齊國境內的佛教。這就是被佛家所說的“四大法難”之一,因此經石峪的經刻被迫中斷。在這裡我們還可看到最後第15行的十幾個描紅雙勾字,只勾勒出了主體輪廓。因此,整個刻石沒有落款,給後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IMG_5267.jpg

郭老師正在分享經石峪的故事,經石峪摩崖石刻,上方刻有有兩千多字金剛經,每個字的字體不盡相同,據考證為南北朝時期,古人僧團於石崖刻字,金剛經文刻於河床之上,每當下雨河水滿過摩崖順水流向魯國眾生,古人的構思及文風意境,直到今日不減風華。

IMG_5271.jpg

文人雅士的題碑,經石峪位於泰山下小山谷,必須走路才能抵達,此刻微風吹拂蟬鳴鳥叫,實在太舒服了不捨離去,我們找了大樹下乘涼。

IMG_5275.jpg

IMG_5274.jpg

我累了,找一處陰涼的地方,躺著小憩片刻,聽著經石峪的聲音,感受夏天的蟬鳴鳥叫,郭老師唸了善天女咒,謝謝善天女賜予好天氣,梵音繚繞綠樹青青,眼前景物美不勝收,悠然泰山下,情書蟬鳴鳥,摩崖經文飛,心境自悠悠,快樂時光總過得特別快 離開經石峪往中天門。

IMG_5276.jpg

前進中天門,走到後面階梯越來越陡峭,台階越來越多,情勢來越兇險,我穩住一口氣,用相當快速度爬升,淩波微步於泰山小徑,我想起當年自己在爬稻城亞丁神山的英姿,暑假人潮非常可怕,家長都會帶一隻小孩出遊,最後500公尺上坡,家長放小孩於階梯上亂竄,我走走停停,閃避小孩,小孩大呼小叫,左拖右撞,連這一口氣都快要消失於塵土之中,體力下降。

古有魏延破諸葛孔明七星延命燈,今有死小孩斷我 口中續命氣,你妹的咧,今天真是鬼月第一天,鬼門開小鬼飛,終於撐到了中天門,我終於到了!!

IMG_5279.jpg

中天門旁有許多攤販,來碗康師傅泡麵午餐,我對面坐著一位大眼小妹和我們一起吃泡麵,他說我們口音怎麼這麼奇怪,我說哥是台灣來的啊! 小妹來自山東德州,德州最出名的特產是扒雞,小妹一本正經說,德州有四寶,扒雞是一寶喔! 10歲小孩挺伶牙俐齒的,這孩子以後有前途。

IMG_5280.jpg

IMG_5282.jpg

往南天門前進,這一段是泰山十八盤山路,路上又遇到德州妹蹲在地上,我問他還有多久到? 德州妹說,都還沒開始爬呢,他又蹲著繼續玩耍了,泰山十八盤山路的距離,比起紅門中天門短,坡度確實陡峭,在山下就可以遠眺南天門。

IMG_5283.jpg

IMG_5284.jpg

千軍萬馬的人潮在爬泰山,我衝啊!

IMG_5286.jpg

一路往上走,沿路都有古人的石刻,到此一遊,也有清澈的溪水流經而過,景色宜人舒服,歷經千山萬水艱苦跋涉走到了昇仙坊牌樓,我一回頭俯瞰來時路,感覺自己此刻飛升上仙,南天門就在眼前,登上南天門那一刻,哦哦哦我真的好累。

IMG_5287.jpg

登泰山一覽眾三小

DSC02545.jpg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南天門,天街入口處,這時候已經下午三點了,登泰山全程我估計要 6-8小時的時間,走路上山搭纜車下山,剛好是一整天的時間,通常走到徒步走到南天門已經沒力氣了....拖著一口氣撐著,繼續完成泰山最後的精華段,玉皇頂。

DSC02546.jpg

DSC02553.jpg

南天門往下俯瞰魯國大地,泰山還是挺美的,一覽眾山小,我來泰山很多次,再來是玉皇頂的分享!

到了泰山頂之後,就是一段平緩的步道前進,接著還有西神門、碧霞寺、玉皇頂,一步一腳印前進

DSC02557.jpg

“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DSC02558.jpg

五嶽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嶽之長。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北嶽恒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後趙永寧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穀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詞廟林立,現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

DSC02565.jpg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東嶽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嶽泰山呢?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豔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溘然長逝。刹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祖先,他的頭部變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DSC02567.jpg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DSC02568.jpg

DSC02601.jpg

DSC02602.jpg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

DSC02569.jpg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DSC02570.jpg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IMG_5292.jpg

遠眺泰山氣象站

DSC02590.jpg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玉皇頂,泰山玉皇頂是五嶽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上帝。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始建年代久遠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還有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DSC02579.jpg

玉皇殿內祀玉皇上帝神像,玉皇上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即民間信仰的「老天爺」,俗稱玉皇大帝。神殿上匾額題「柴望遺風」、「威攝十方」、「名揚神州」,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誌着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自入南天門,遊人漫步在平坦的天街上,已消除了一些攀登十八盤時的疲勞。從天街到玉皇頂雖又要登百餘石階,已是「大巫見小巫」了。玉皇廟位於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玉皇頂海拔1532.7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供奉的就是乃天地萬物的之主宰,萬天帝主——玉皇上帝,乃掌管三界之主神。

DSC02581.jpg

東嶽大帝 (台灣人稱天公伯玉皇上帝)

東嶽大帝為泰山神,又稱泰山君、五嶽君,排於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嶽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禪聖地。

玉皇廟建於泰山的極頂,為泰山地勢最高的建造物,由山門、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東西禪房組成。主殿供奉玉皇上帝神像,廟院中央有塊極頂石,極頂石上有通石碑,上刻着「泰山極頂」和「1545米」兩行字(實際高度1532.7米,國家測繪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數據)。四周圍以石欄,是泰山的最高點,石上有南陽王均於1921年題寫的「極頂」二字。西北側有「古登封台」碑,古代帝王登山祭天,就在此處設置祭壇。玉皇頂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貴感。

DSC02574.jpg

玉皇廟坐北朝南,山門是一個條石砌成的拱形門洞,上面裝着兩扇木製大門,卷棚歇山頂上覆蓋着灰色的瓦片,門外額嵌「敕修玉皇頂」石匾,內額嵌「泰山極頂」石匾。據了解,「敕修」是皇帝下旨撥款修建的意思,在泰山極頂修建這座廟宇意義非凡。玉皇頂的創建年代無考,但據《元史·嚴實傳》、元代杜仁傑《泰安張氏先塋記》中記載,元代太宗六年(1234年)東平行台嚴實委派泰山道士張志純陸續修復毀於金末兵亂的泰山各廟,玉女祠、會真宮、玉帝殿、聖祖殿、岱嶽觀、朝元觀等皆予增修,經構三十餘年而無虛日,泰山舊觀漸復。進入玉皇廟中,正中有一片石頭用花崗岩石欄圍護,這裡就是泰山極頂石。在極頂石後面便是正殿,由於正殿自古以來都是祭祀玉皇大帝的地方,所以被稱為玉皇殿。

DSC02586.jpg

明代以前就有人在泰山極頂石上修建了玉皇殿,到明代咸化十九年(1483年)已經破敗不堪。明代隆慶六年(1572年)河道總督萬恭治理黃河時大獲成功,受到皇帝褒獎,奉旨祭祀泰山,萬恭看到玉皇殿建在極頂石上,這樣人們就不能看見泰山之顛了,便將玉皇殿北移,露出泰山極頂石,從而形成了如今的規模。記者了解到,玉皇殿建於石基之上,面闊三間10米,進深8米,通高6.1米,為四柱七檁五架梁前後廊式建築,兩面坡五脊硬山頂。因氣候條件較差,玉皇殿的筒瓦、板瓦、吻獸、垂脊都是由生鐵鑄成的。梁架上畫着金龍和璽,前廊墊板上畫着帶有道教色彩的民八寶圖案。走進玉皇殿,裡面供奉着明代銅鑄的玉皇大帝像。道教認為玉皇大帝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仙中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除了統領着天、地、人三界神靈,還管着天地、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是神中至尊。玉皇大帝在泰山極頂被供奉,使泰山有了從神山、聖山到精神之山的最集中的物化的肯定。

DSC02595.jpg

泰山最有名的石碑,五嶽獨尊,排隊人流不斷

DSC02596.jpg

吉樂旅遊,專辦朝聖的旅遊公司

DSC02597.jpg

據說,漢武帝登基以後,採取了許多富國強兵的措施,懾服了匈奴,平定了內亂,出現了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局面。漢武帝好大喜功,對自己開創的天下一統的西漢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規模地到泰山進行封禪活動,僅前後二十一年的時間,封禪之禮便行了七次之多。公元前110年3月,漢武帝來泰山封禪,見到以前的帝王來泰山都樹碑立傳,為自己歌功頌德,他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認為自己功德蓋世,萬民俯首非一小小石碑所能言表,再說立碑名功,簡直俗而又俗,便別出心裁,立石於絕頂,以示他因高告高,高上加高,無以言表的功德。立碑之時,岱頂瑞雲飄忽,四面霞光,突然,在地下挖得一卷金書玉簡,只見上面寫到:「武帝劉徹,壽終十八。」武帝看後,心驚膽顫,恍忽中把它倒讀為「八十」,以後果然活到八十歲謝世。實際漢武帝活了70歲,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此碑高達數丈,上下漸削,石色瑩白,雖經百世露浸雨濕而不生苔蘚。據說,每當艷陽普照,石碑便熠熠發光,金光射目,碑中幾行篆字,言武帝功德,遠視則有,近視則無,真乃奇絕。

IMG_5296.jpg

準備下山,眺望泰山玉皇頂,還有泰山十八盤來時之路

IMG_5297.jpg

早上九點開始爬泰山,下午五點離開,我好累喔,打完收工,山東佛教朝聖之旅。

 

搭纜車上山 桃花源索道

DSC02533.jpg DSC02534.jpg DSC02535.jpg DSC02538.jpg DSC02539.jpg DSC02540.jpg DSC02542.jpg DSC02544.jpg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