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454.jpg

瀋陽故宮,位於瀋陽市瀋河區明清舊城中心,是後金、滿清入關前的瀋陽(盛京)皇宮,滿清入關遷都北京後改為盛京行宮(或稱奉天行宮) ,始建於1625年。乾隆帝時期又有較大規模的改建與增修,占地約6萬平方米。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築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築群。

IMG_7451.jpg

位於瀋陽故東外的大街,冬天的陽光打在身上很舒服,走在略顯蕭瑟的街上,帥氣。

f9198618367adab4c3a9581484d4b31c8701e468.png

瀋陽故宮布局圖

IMG_7455.jpg

東北的陽光特別舒服,我們前往清朝的發源之地,瀋陽故宮走走,清入關前,其皇宮設在瀋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瀋陽故宮。它是清代初年的皇宮,是清代皇帝順治的祖父努爾哈赤和順治的父親皇太極的宮殿。瀋陽故宮始建于後金天命十年(1625),歷時11年,至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全部建築有90餘所,300多間,占地6萬多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僅次於京故宮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宮殿建築。它在建築藝術上繼承中國古代建築傳統,融漢、滿、蒙各族藝術於一體,有很高歷史價值。

IMG_7458.jpg

崇政殿

位於大清門之內,又稱「金鑾殿」,是瀋陽故宮的正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處理政務、召見王公大臣和明朝降臣的場所,清代歷朝皇帝東巡祭祖時也在此臨朝理政。崇政殿面闊五間,綠剪邊黃琉璃瓦,單檐硬山頂,前後有出廊,圍以石護欄。殿內為徹上明造,和璽彩繪,寶座後有貼金龍扇屏風,旁為貼金蟠龍柱。崇政殿東為左翊門,殿西為右翊門,均面闊三間,中一間辟門道,左右兩間為火炕。崇政殿南為丹陛,上陳日晷、嘉量。殿南為庭院,院東為飛龍閣和東七間樓,院西為翔鳳閣和西七間樓。

IMG_7463.jpg

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並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製做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製作的,寶座、屏風各以九條龍做為主要裝飾,全部罩以金漆。屏風上的四言十二句銘文,與乾清宮屏風上的完全相同 。陳設在龍椅前後的鶴式燭台、燻爐、塔式香亭、 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間宮中精製的琺琅禮器。

IMG_7467.jpg

它以崇政殿為中心,從大清門到清甯宮為一條中軸線,將故宮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為故宮主體,崇政殿(金鑾殿)為主體的核心,是皇太極處理朝政之所,配以飛龍閣、翔鳳閣、師善齋、協中齋、日華樓。後面有鳳凰樓、清甯宮,還有皇帝妃嬪寢居的東西配宮,以及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迪光殿、保極宮等。

IMG_7468.jpg

可愛的神獸,可能當年清朝皇太極都摸過他...

IMG_7473.jpg

IMG_7472.jpg

大政殿

原稱「大殿」,也稱八角殿,始建於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改名「篤恭殿」,康熙年間改為今名。是皇太極和諸位貝勒及王公大臣討論國家大事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順治帝也在這裡登基即位。為重檐八角亭式建築,內部結構為徹上明造。下有大青石修建的須彌座台基。殿頂為綠剪邊黃琉璃瓦,中央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殿內有寶座、藻井。殿北有五間鑾駕庫,存放皇帝儀仗,乾隆時期擴建為十三間,後拆為十一間。

IMG_7486.jpg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俗稱八角殿。始建於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初稱大衙門。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燻爐、香亭、鶴式燭台等。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佈詔書,宣佈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IMG_7475.jpg

瀋陽故宮積雪

IMG_7476.jpg

歷經風霜的石獅子

IMG_7488.jpg

瀋陽故宮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天命十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瀋陽為都城,改名盛京。並在瀋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

IMG_7493.jpg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登上汗王寶座後,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並未搬到父王的“汗宮”去住,而是着手將自己的“四貝勒府”改建為新的皇宮。而他的舊府邸,就位於故宮中路大清門至清寧宮這一區域。 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經過幾年的增飾擴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稱為“大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原來的王府升級為名副其實的帝王之家,成為瀋陽故宮的核心區域。 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IMG_7490.jpg

順治元年(1644年),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蹟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的15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拜謁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舊宮聖蹟和遺物,以抒發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

IMG_7494.jpg

乾隆帝在位時期,繼承康熙皇帝開創的東巡謁陵的禮制,根據需要對皇宮加以增修擴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始,歷經兩年除對原有宮殿附屬建築重加改修,使之整齊之外,並在原有宮殿兩側增建供皇帝東巡時在宮內駐蹕使用的行宮。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在瀋陽故宮大東門東修建了盛京太廟。

IMG_7495.jpg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閣用於收藏剛修成不久的《四庫全書》,這次增建不僅包括一座藏書樓,還有戲台等十幾座建築,共計一百多間,組成了與大政殿、崇政殿並列的瀋陽故宮西路建築羣。至此除了日常修繕和小規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宮的主要營建全部結束。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瀋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避暑山莊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IMG_7503.jpg

IMG_7496.jpg

鳳凰樓

鳳凰樓坐落於瀋陽故宮中路建築羣的中軸線上,始建於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年),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重檐三滴水、圍廊、歇山式建築。鳳凰樓共三層,其建於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進深面闊均為5間,整個建築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層樓身為磚牆圍護,兩側廊下有扶手明樓梯,南側明間闢門,下設24級台階,裏通高台寢宮區域。二三層為木圍護,二層東側廊內有樓梯可登至三層。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IMG_7499.jpg

IMG_7498.jpg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東巡後,清朝皇帝就再也沒有來盛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軍隊大舉進佔東北,盤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宮在俄軍的控制下,成為俄軍的操練場。不久日俄戰爭爆發,雙方在此舉行“奉天大決戰”,獲勝日軍進入瀋陽,日軍隨軍記者進入皇宮,將一些清宮秘藏的書籍檔案拍照帶走。

IMG_7500.jpg

民國十五年(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宮殿的遺址上,經奉天省議會決定,在瀋陽故宮設立“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 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它的職能從這時起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中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而且是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此後,瀋陽故宮又經歷了奉天故宮博物館、日偽佔領時期的“皇產”、遼寧省立民眾教育館、國立瀋陽博物院等不同的階段。

IMG_7497.jpg

老電視劇中出演的大玉兒,孝莊文皇后先後輔佐前清三代帝王,對滿族的入關,滅明帝國和鞏固對漢族的統治發揮極大的作用。又禮遇漢人,吸取金、蒙古之教訓,並對西方知識極為尊重,對康熙帝起極大之啟蒙作用。另外一方面,孝莊經常被歷史學家拿來跟滿清末年的慈禧太后來相互比較。她的手段高明、才能出眾,但卻不戀棧權位,對少年康熙的謀策頗有指點,但從未越俎代庖;為清朝國力打下基礎。

IMG_7501.jpg

永福宮

永福宮坐落在瀋陽故宮鳳凰樓高台之上,為後金天聰初年始建,以清寧宮居中。它位於西廡之末,序列次西宮,是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 

IMG_7502.jpg

永福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由一間壁牆分隔成內外兩室,中間有門相通,內兩間,外三間,瀋陽故宮根據有有關資料將永福宮復原成莊妃的寢居場所,主要包括宴飲、迎見賓客、禮佛和宮女寢居等場所,並在室內復原了萬字炕及具有濃郁東北特色的搖車等物,使陳列場景儘量接近真實,體現皇太極時期的面貌。

IMG_7505.jpg

IMG_7507.jpg

冬天的瀋陽故宮,清朝發源地,東北小旅行。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