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位於山西五臺山中心區的台懷鎮北側。該寺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晚於白馬寺數年,世稱「中國第二古寺」,初名大孚靈鷲寺,意在引用佛陀講經於靈鷲山典故。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清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顯通寺現存建築為清代規模,寺宇占地約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佈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等7座殿宇。

2015boss11645.jpg2015boss11644.jpg

走入大顯通寺,你會覺得這座寺院占地廣大,有一種清幽的感覺,無論遊客再多都不會覺得吵雜紛擾,這就是寺院獨特的磁場吧。顯通寺的大殿,是一層一層的蓋過去的,整齊劃一。

2015boss11647.jpg

大文殊殿

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於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結構建築。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供著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網路資料)

2015boss11648.jpg2015boss11649.jpg

大顯通寺的位置在菩薩頂下方,抬頭往上看可以見到菩薩頂的寺院牌坊,來到五台山朝聖通常是從菩薩頂步行而下,來到塔院四、顯通寺、羅喉寺參觀,這樣的走法最為順暢。

2015boss11650.jpg2015boss11651.jpg2015boss11652.jpg

大雄寶殿

顯通寺的大雄寶殿為舉行佛事活動主要場所,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大雄寶殿重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明七暗三,面寬34.4米,進深2l米,占地一畝一分,上為四阿頂,下為四出廊,108根木柱圍於四周,前置重簷抱廈,雕梁榱棟,金碧輝煌,巍峨壯觀,莊重瑰麗,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座大雄寶殿。殿的前簷柱上掛著兩付木刻對聯:“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離世間。”“錦繡雲峰法輪常轉,勝境清涼佛量無疆。”殿內供著三尊佛像:中是釋迦牟尼佛,西是阿彌陀佛,東是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觀音殿殿內,中間供著觀音菩薩像,左右供著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網路資料)

顯通寺位於塔院寺的隔壁,五台山地標大白塔也就一牆之隔了。

2015boss11655.jpg2015boss11656.jpg

無量殿

五臺山顯通寺無量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仿木結構,面寬28.2米,進深16米,高20.3米,重簷歇山頂,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繫,雕刻精湛,是中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外簷磚刻鬥栱花卉,內雕藻井懸空,形似花蓋寶頂,殿內供有無量佛。殿內保存的《華嚴經》字塔,屬稀世珍寶,塔是由長5.7米、寬1.7米的白綾組成一幅七層寶塔圖像,回欄曲檻,鬥栱華簷,白綾上用蠅頭小楷寫《華嚴經》八十卷,共有600043字,它是康熙年間蘇州人許德興用十二年的時間寫成的。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有的題“普光明殿”,有的題“法菩提場”,有的題“逝多園林”等。

明代萬曆三十四年(1606)時,神宗皇帝命妙峰祖師開始用磨磚券成的一座華嚴道場。唐代清涼國師曾在此殿內著述《華嚴疏抄》。清涼國師本名澄觀,為七朝九帝之師,殿內寫作達四年之久。該殿正面七個拱洞上面,都嵌著一塊磨磚雕刻的匾額:“法菩提場”、“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逝多林園”。這是表示,釋迦牟尼在這七個地方說了九次《華嚴經》,弟子們輯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因此,無量殿又稱七處九會殿。殿內由三個拱洞構成,拱壁即為山牆,牆上開有拱門,串通三洞。以其純系磨磚券成,沒有一根樑柱,所以人們俗呼為無梁殿。(網路資料)

千缽文殊殿

在無量殿的後面,就是該寺中軸線上的第五重殿宇,殿雖小,但有五臺山獨一無二的極其珍貴的銅鑄“千缽文殊像”。殿簷下麵懸有一匾,書曰:“幹缽文殊殿”。殿寬三間,13米,進深兩間,9米,硬山卷棚頂,通瓦房,坡度較陡,出簷頗短,椽檁門楣,彩繪一新。從建築型制上看,當為清代建築。前簷柱上,掛著一副木刻對聯:“法法皆圓願海應念即六度咸成,塵塵盡具行門目擊而真心普遍”。(網路資料)

2015boss11658.jpg

殿內佛壇上,供著一尊形態殊異、端莊秀麗的菩薩聖像,名曰:“千臂千缽幹釋迦文殊菩薩聖像。,簡稱“幹缽文殊像”。這尊塑像高約5.4米,紫磨金身,金光耀眼,十分好看。文殊菩薩半跏趺坐於獅子背上,身著妙寶天衣,系著百寶、瓔珞.頭戴七寶佛冠,頂戴五佛如來。身體左右伸出幹臂幹手。胸前有手六隻,其中兩隻粗大而長,高高舉起,托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置於頂端;中間兩臂屈伸,雙手持鈴,置於臉盤左右;下邊兩臂舉於胸前,左手握鈴,右手拿著金剛杵。其餘臂膀伸作扇形,猶似展開雙翼,扶搖而飛。各手中持著琉璃缽一個,缽中又有一尊化佛,幹尊釋迦同時湧現,一派金色世界的佛國景象。(網路資料)

2015boss11663.jpg

銅殿

銅殿鑄於明萬曆三十八年(西元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是中國國內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銅殿高8.3米,寬4.7米,深4.5米,用銅10萬斤鑄成的。殿建平面見方,寬9尺,深8尺,高丈餘,外觀兩層,內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殿內上層四面6扇門,下麵四面八扇門,殿內四壁上有小佛萬尊,金光閃閃,灼灼照人。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殿中央供奉著高3尺的銅佛。

2015boss11661.jpg

銅殿是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萬曆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佈施,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簷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

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佈置,象徵五座台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僅東西兩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後又以鐵補鑄三座塔立於原處。銅殿、銅塔皆飾以金箔。

2015boss11660.jpg

五台山有寺院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顯通寺在眾多寺院中別具意義,是來到五台山必定要來訪朝聖的寺院。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