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務比島位於瀘沽湖的中南部,與 吐布半島將瀘沽湖一分為二,西北與蛇島相望。從落水村到該島大約半小時。島嶼的一側為 石筍,成為天然的碼頭,一條蜿蜒的小道直接通往島嶼的 頂部,道路旁邊有許多杜鵑花以及野櫻桃樹。花叢的 盡頭為 藏傳佛教寺院裡務比寺,島頂有一 白塔。 裡務比島與謝瓦俄島,裡格島並稱為瀘沽湖蓬萊三島。
早上在酒店吃早餐,我很喜歡這樣簡單樸素的早餐,麵條,煎蛋,饅頭,稀飯
女兒國大酒店的狗狗,很自由的生活在瀘沽湖畔,我們相處了兩天,回想起來真懷念!
晚上住宿的酒店,旅遊團專屬,後來我再來瀘沽湖的時候,就選擇民宿,感受完全不一樣!
早上的瀘沽湖,我們要搭乘小船沿往對面的里務比島,這些小船被稱為猪槽船
遠眺里務比島
搭船出發了,回首我們的碼頭
瀘沽湖的摩梭小船,是一前一後用人工來划船,遊客在中間欣賞風景,這段船程可不近,我估計要划上20分鐘以上才會到,早上的晨間風光很美,我也很享受這種天地之間的感覺
里務比島,越來越接近了
船家在岸邊等我們,我們上岸參觀
里務比島地圖,整座小島不大,用走的就可以走完了
里務比島上的寺廟屬黃教喇嘛寺,始建於西元1634年。20世紀60年代初因眾所周知的原因,作為封建迷信的產物被毀壞。1989年在羅桑益世活佛的宣導下,政府出資,群眾投工投勞,由縣旅遊局具體負責實施重建,於1999年12月竣工。
據人們說以前裡務比寺雖小,但名氣可大了。每當湖周圍的村落有災難或世道臨交故時會顯靈預示人們。比如佛像脫帽、佛像步下佛台等這些讓人衡奇的事都在這裡發生過,因而當今重建後朝者不斷,香火更旺。加之寺裡有高僧常在此修行侍佛,還不時為當地人測卦吉凶、查看星書,許許多多被傷害的心靈在這裡得到安撫,直可謂廟不在大,有仙則靈啊!
寺裡供奉的佛像、法器都是當地信教群眾自願集資供奉的。在寺裡供有佛祖釋迦牟尼、觀音、千手千眼佛、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師宗喀巴及其二弟子佛像、護法神等諸佛塑像,不家在落水村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阿克格西的倡議下塑供的羅桑益世活佛塑像。
元朝末年,蒙古族的一支部隊在戰爭中敗退瀘沽湖,並定居於此,與當地的土著人走婚,繁衍後代。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著作《徐霞客遊記》中對瀘沽湖有文字記載,將瀘沽湖及其附近的三個小湖描述為「四池」並記載湖中有三島,即「池上有三峰中峙」,明代詩人胡墩賦賦詩瀘沽湖「瀘湖秋水間,隱隱浸芙蓉。」清朝乾隆年間的《永北府志》將瀘沽湖中的「瀘沽三島」列為勝景之一,清代詩人曹永賢賦詩「祖龍求神仙,三山渺何處」,盛讚瀘沽湖如蓬萊仙境。
普米族是瀘沽湖的世居民族之一,屬於普米語北部方言區。在20世紀50年代國家進行民族識別時,瀘沽湖四川屬區的普米被劃歸為藏族,雲南屬區的普米被劃歸為普米族,兩地均信仰苯波教和藏傳佛教。
中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其著作《徐霞客遊記》中這樣描述瀘沽湖:「內貯四池,池水各占一色,皆澄澈異常,自生光彩。池上有三峰中峙。」明代詩人胡墩賦更是將瀘沽湖比作神仙之源;美籍地理學家人約瑟夫·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撰文認為瀘沽湖是「整個雲南最漂亮的一個湖泊,無法想像還有比這更美的水景。」
從里務比島上眺望四周美景,比起島上的藏傳佛教寺院,我更喜歡瀘沽湖晨間美麗的風光
努力划船的導遊
瀘沽湖是摩梭人的核心聚集地,湖邊的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著母系氏族婚姻制度,其典型民俗為走婚。無論是到過還是未曾到過瀘沽湖的遊客,在他們的印象中瀘沽湖與摩梭人一般是相聯繫的,摩梭人的走婚和母系氏族風俗是吸引世人往瀘沽湖觀光的重要因素。摩梭人沿襲走婚習俗,與母系氏族的社會現象類似。
1956年9月,寧蒗縣官方曾宣布全縣有12個民族,其中有摩梭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的中國56個少數民族中並沒有「摩梭族」。「多年來,廣大摩梭幹部群眾強烈要求解決族稱問題,寧蒗縣黨政機關和摩梭人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向黨和國家有關部門歷史地、客觀地一再進行反映、迫切要求儘快恢復摩梭族稱」(原文),但上級部門沒有採納「摩梭族」的稱謂。1990年4月,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在七屆十一次會議上認定雲南境內的摩梭人是納西族的一個分支,確定為納西族摩梭人,人口信息亦歸入納西族範疇,而認為摩梭人是一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摩梭人與大多數納西族人區別是相當大的。在四川一側,官方則認為摩梭人是蒙古族的一支,將其劃定為蒙古族摩梭人。
小船徜徉在瀘沽湖山水之間
回到瀘沽湖岸邊
下船囉!
雲南,瀘沽湖小旅行,此時瀘沽湖畔的陽光又溫暖了些許。
瀘沽湖 更多照片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