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槃之後弟子們為了讓佛所宣說的法能夠流傳下去,於是將佛陀生前所講述的說法結集成經典,我們現代所見到的佛經經過四次重大的結集,第三次結集又稱華氏城結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在大約佛陀入滅235年前後,由阿育王召集在華氏城舉行。當時有大量外道為了供養混入佛教,比丘僧伽不同他們一起舉行布薩會和自恣會,因此阿育王園寺(雞園寺)七年沒有舉行布薩會,阿育王請回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平息諍論舉行布薩會。在阿育王遣散所有外道之後,帝須尊者舉行布薩會,此後選取了一千位通達三藏的阿羅漢進行合誦,合誦歷時九個月完成。
一早我們從王舍城出發前往巴特拿,許多朝聖團是直接前往吠舍離,並沒有來華子城參觀,我認為是可以早點出發把這個具有意義朝聖之地排入的。
到了巴特拿市區一往如昔,陸上交通混亂人群眾多,好像在打仗一樣,昔日阿育王朝首都華子城,如今已經是印度最窮的省份比哈爾邦,斗轉星移,曾經富裕強大的阿育王朝已經是過去式了。
佛經第四次結集之地位於巴特拿主要幹道上的圍牆內,現在是一座綠意盎然的公園,五世紀時中國東晉僧侶法顯曾經來到華子城,親眼見證這座繁華都城,根據紀載華子城當年有64座城門,570多座箭樓,每天稅收40萬枚錢幣,而現在的華子城就是一處混亂的小城市了。
在這座小公園下就是華子城的遺跡,另外的說法就是此處當年第三次佛經結集之處阿育王園寺(雞園寺),歷經2000多年歲月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可以確定的是佛經結集之處就在這裡。
佛經第四次結集對《 阿含經》進行了會誦和整理,使這部古老的佛經最後定型,目鍵連子帝須自撰《論事》,內容是列舉各部派的不同論點,並勘定其是非。此次結集之後,阿育王派出許多使團和大批宣教師赴四方弘揚佛法。
據巴列文斯里蘭卡史書《大王統史》的記載[ 《大王統史》第I2章。],佛教已跨越恒河流域,傳佈到印度各地和毗鄰印度的中亞、南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 甚至佛教傳教士的足跡遠至安息、大夏、埃及和希臘
阿育王時期距離佛陀滅度大約300年時間,當時的印度王朝沒有太大的改變,唯有阿育王統一了印度,阿育王是佛陀的超級粉絲,他在佛陀有遊歷過的足跡聖地都立了阿育王石柱,這個石柱也是後來考古學家在尋找佛陀聖地的最大依據。
即使是殘破的阿育王石柱,你也可以確定這裡曾經發生過重大的佛教事件,阿育王太神奇了! 他的阿育王石柱就好像座標一樣,為了千年以來許多旅人指路,如果沒有玄奘大師與阿育王,我想我們現在也找不到佛陀聖地了,這一切將淹沒在黃土之下。
年輕人來公園逛逛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殘件
我們的導遊阿福,正在專注地解說佛教經典結集的故事
除了聽解說之外,你也可自己在這座公園走走,感受一下佛陀時代的風華
公園與草坪,底下依然埋藏的許多遺跡
公園內看書的學生
晨間微光
公園的中央地帶,我有去看過似乎有一些廟宇的痕跡
公園內的紅磚,這個是根據地下遺跡,後面蓋上去復原的
公園內很多當地人,在拔草?
沿著筆直的步道,悠哉地走在公園遺跡內,即使什麼都沒見到,但你曾經來過歷史的軌跡上
離開巴特拿,穿過恆河大橋,還是老樣子非常堵車...
前往吠舍離的路上大堵車阿,後來我才知道是當地省份勞工抗議,抗議政府,所以有人載在路上設路障,往來的車輛幾乎都癱瘓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我們和當地人當地卡車,一同度過兩個多小時的山路霸攔路,在印度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我記得有一次走這條路遇到卡車大塞車 (農產品豐收),一路堵到拘尸那羅已經是晚上12點了...
不可思議的印度,凡事都有可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