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90507_170042.jpg

興教寺,又稱“大唐護國興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國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慈恩宗)祖庭之一,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唐高宗二年(669年),又改葬在樊川風棲塬,並興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寫了「興教」二字,自此取名興教寺,玄奘弟子窺基法師和圓測法師也歸靈於此。

IMG_20190507_164006.jpg

興教寺是玄奘大師長眠之處,根據記載,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圓寂於玉華宮(今陝西銅川境內),安葬在長安東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勢很高,在大唐皇宮大明宮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後舉朝致哀,不僅如此,據説他每每在含元殿遠眺靈塔而落淚,為聖體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則天詔令將玄奘遺骨於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時修建寺院,以資紀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後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

IMG_20190507_164030.jpg

玄奘大師的舍利塔經過一千多年,玄奘舍利的蹤跡開始有不一樣的說法,有一派說玄奘大師舍利在此從來沒有移動過,有一派說玄奘大師舍利因黃巢之亂,輾轉到了金陵 (南京),接著玄奘舍利又分到了台灣日月潭玄奘寺、日本埼玉縣玄奘寺,無論如何,前面這座塔就是玄奘大師的長眠之地,意義非凡。

玄奘大學有做了一篇玄奘大師舍利考究,可以參考這邊文章玄奘三藏法師舍利真偽問題評議

IMG_20190507_165214.jpg

玄奘大師舍利塔

玄奘塔立於興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0)篆刻的《大遍覺法師塔銘》。玄奘塔為磚造,總高21米,五層,平面方形,仿樓閣式。底層邊長5.2米,每層檐下皆用磚做成簡單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疊層出檐。第一層塔身經過後代修繕,已是平素的磚牆,沒有倚柱;而以上四層則用磚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隱起額枋、頭拱。塔內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底層較高,以上各層依次收減。因是墓塔,所以除層外,其上四層概不能登臨。玄奘法師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層,底層拱洞內有 玄奘法師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的碑刻,因亦稱大遍覺塔。 中國磚塔之砌作木構形者,當以此為最古。

IMG_20190507_164421.jpg

唐朝末年以後,歷代多次重建。清朝同治年間,寺殿全部毀於兵火,僅存興教寺塔(又稱玄奘墓塔)以及玄奘的弟子窺基和圓測的墓塔,合稱「慈恩三塔」。中華民國時期,該寺重建。1939年,蔣介石為紀念其母親而重修興教寺。從1939年至1942年,國民政府要員曾先後捐資修建興教寺,其中除了蔣介石,還有白崇禧、馬鴻逵等人。興教寺寺內藏有明代銅佛像、緬甸玉佛像各一尊,以及歷代經卷數千冊。1953年春,周恩來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到興教寺瞻仰玄奘墓塔。1954年至1956年,緬甸總理吳努、尼泊爾文化部長乾達先後來興教寺瞻仰玄奘墓塔。興教寺也成為中國同東南亞各國友好往來的紐帶。

IMG_20190507_165142.jpg

窺基舍利塔

靈塔始建於永淳元年(682年),大和三年(829年)重建。坐北朝南,為方形三層樓閣式磚塔,高6.76米,底層邊長2.4米。層間疊澀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底層龕室內有窺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並序”碣。二層南壁鑲有“基師塔”磚銘。 窺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稱靈基,俗姓尉遲,字洪道,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所以《開元釋教錄》始作窺基。窺基生長於以武功受封的貴族家庭中,祖父尉遲懿是隋朝寧國公,父親尉遲敬宗是唐朝開國公,伯父尉遲恭是唐朝名將,受封鄂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東歸長安,專注傳譯事業,並着意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七歲時,窺基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並應選學習五印語文。兩年以後,應詔參與譯經。從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

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十二月四日葬於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後於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七月啓塔荼毗,遷入平原新塔,位於玄奘舍利塔的西側。

IMG_20190507_165203.jpg

圓測舍利塔

圓測塔通高7.10米。底層龕室置圓測泥塑像,北壁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並序”碣。二層有“測師塔”磚銘。 圓測是新羅(朝鮮)王的孫子。隨遣唐使來到長安,他精通梵語,熟悉漢文,後拜玄奘為師,是唯識宗的繼承人之一。武則天當政時期,圓測頗受優待,每遇中外名僧論道,必邀圓測首位開講。垂拱年間(685年—688年),圓測受詔助中印度僧地婆訶羅譯出經論十八部、三十四卷,武則天寫序於各經之首。此時,新羅王數次上表,請圓測師回國,弘揚佛法。但因武則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未能回國而留居大唐。

證聖元年(695年),圓測再一次應詔助於闐僧實叉難陀譯經。然譯事未終,即卒於佛授記寺,時為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二十二日,臨終前,圓測囑咐弟子將自己陪葬在師父的舍利塔旁。火化後弟子慈善分其遺骨,帶回長安,葬於終南山豐德寺東嶺上。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龍興寺僧廣越,又取豐德寺東嶺上測師遺骨一份,葬於興教寺玄奘塔之東側。

IMG_20190507_170047.jpg

興教寺塔是玄奘舍利塔、窺基舍利塔、圓測舍利塔三塔的合稱。三塔位於興教寺慈恩塔院內,中間最高的一座是建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的玄奘舍利塔,左右各有較矮小的磚塔一座,西側為造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的玄奘弟子窺基舍利塔,東側為造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的新羅王之孫圓測舍利塔,形式均與玄奘塔略同 。

IMG_20190507_170042.jpg

興教寺是玄奘大師長眠之地,1000多年前玄奘大師西天取經,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壯舉,興教寺最古老最重要的是這三座塔,其餘興教寺寺院是現代化的建築 (文革後重建的寺院都很相似),雙手合十向玄奘大師行李,玄奘大師最後的旅程,完美之旅。

IMG_20190507_165328.jpg

興教寺對於玄奘大師的粉絲是意義非凡之處,我們追尋玄奘大師的足跡,走了一趟大唐西域記,從中國新疆出發,走陸路前往吉爾吉斯、巴基斯坦,最後回到西安玄奘大師長眠之地,這是一趟千年的旅程,最終一站就在西安興教寺,在此留念。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