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532.jpg

大足南山石窟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西元1131-1162年),崖面長86米,高3.5至10.2米,摩崖造像一共有15龕,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罕見的神仙體系最多、最集中、最完備的純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書卷氣最濃的一處石窟。生動反映了西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為神系、神階明確的“三清”、“四禦”信仰的歷史事實。大足南山石刻以三清古洞為代表,共刻像421尊,在洞窟形制上體現出道教儀式中旋繞一法的運用。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為精美,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DSC04529.jpgDSC04500.jpg

走遍千山萬水,來到南山石窟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綠樹蒼蒼,隱士山林,相較北山石窟佛龕的精妙,南山石窟就像是隱藏在山林之中的居士,簡單樸實,也沒有遊客的造訪侵擾,就像一處世外桃源。

DSC04508.jpg

碑刻長廊。時間為清同治十二年至民國九年(1873-1920),廊內刻清碑6通,民國碑1通。為當時大足知縣所書楹聯詩文。碑廊建築和三清洞圍護建築皆依山勢而置,據管理人員介紹,光這保護木構也是清朝的,至今也是數百年。

DSC04505.jpgDSC04506.jpg

南山碑洞和碑廊,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文題詠間,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的《何光震餞郡守王夢應記》最為珍貴,此時宋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9年後釣魚城被圍,29年後南宋滅亡。史學家通過碑文記載,研究了川東遭蒙古軍攻掠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

DSC04509.jpgDSC04510.jpg

石龍,南宋紹興年間。洞高346、寬310、深185釐米。 【重慶】大足石刻之南山摩崖造像 石龍身長712釐米,龍身轉折,昂首向天。

DSC04522.jpg

聖母龕。龕高315、寬275、深163釐米,刻三聖母像。時代:南宋紹興。三聖母像。左右壁分別刻“九天監生大神”、“九天送生夫人”像。聖母在道教中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和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DSC04514.jpg

聖母龕

供奉主神是後土聖母,也就是“二元君”的後土皇地祇。古人常說“皇天后土”,古代農耕社會的後土信仰流傳已久,隋唐時按照天陽地陰的觀念後土又變成了女神;只不過隨著清代以降的道教式微、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後土聖母幾乎被普通人遺忘。“真武大帝龕”供奉著武當山的主人,真武信仰在明朝備受推仰,這個石龕也是明朝作品—南山的造窟運動,同樣斷斷續續地延續到了明朝。

DSC04518.jpgDSC04501.jpg

三清古洞,高391釐米,寬508釐米,深558釐米,刻像421尊。時代:南宋紹興,1131-1162。

三清古洞”是道教石窟的代表,南山共約500尊神像的421身就在此處,堪稱道教版本的千佛洞。這裡為中心塔柱式,塔柱上開龕,裝進了道家的世界觀。最上層的三尊神像即道教最高神的“三清”,正中的“玉清”元始天尊頭頂豪光。“三清”兩側、左右龕壁前還有六位端坐龍椅的神靈,四男二女。一般認為四位男神為玉皇、紫微、長生、青華大帝的“四禦”,兩尊女神是後土皇地祇和王母娘娘的“二元君”;也有一說是玉皇、天皇、紫微、聖祖、聖祖母和後土的宋朝“六禦”。兩宋正是道教石窟的黃金時代,真宗、徽宗、高宗都信奉道教,尤其是“道君皇帝”宋徽宗,他對道士的迷信也是導致了“靖康之恥”的悲慘命運的原因之一。

DSC04499.jpg

在中心柱正面龕下部,豎刻有石條,共有37根,此圖案與道教齋醮法事的傳統有一定的關係,在金允中的《上清靈寶大法》卷十七中對道教建法壇言:“……隨壇廣狹,設之竹木,為之束茅,表像亦可,為延真之所也”因南山三清古洞是對道教傳統壇場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所以在石刻圖像上仍保留了傳統的遺跡,以豎刻直線條作為“竹木”的象徵,而這種以“竹木”為構建道教壇場的做法,在南方一帶中較常見。

在中心柱外的兩側門柱,各開有四個長方形小龕,從該處的造像人物特徵、數目來看,應為兩組造像內容。在左右兩側的上三龕像為一組,左右兩側的最下面為一組。左右兩側的上三龕,有人認為系道教信奉的神仙,從上至下,分為三個等級,道教神仙信仰中,歷來就對神仙的等級有所劃定。 

DSC04528.jpgDSC04527.jpg

真武大帝龕,龕高235、寬275、深165釐米。明正德十六年(1521)。正面刻真武大帝像,左右壁刻侍者像。

DSC04504.jpg

太清亭,這次來到南山石窟訪勝,與以佛教為主的北山石窟截然不同的風格,南山上的道教神祇,正和北山的佛陀菩薩相視微笑。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