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986.jpg

秣菟羅博物館 Mathura Museum 又稱為馬圖拉博物館,是一個位於印度北方邦的考古博物館,該博物館由當時的馬圖拉區收藏家FS Growse爵士於 1874 年創立,全稱馬圖拉政府博物館,博物館收藏了主要來自馬圖拉及其周邊地區的陶器、雕塑、繪畫和硬幣,以及亞歷山大·坎寧安、FS Growse 和 Fuhrer 等著名殖民考古學家的發現。博物館以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2世紀,貴霜帝國和笈多帝國時期的馬圖拉學派古代雕塑而聞名。

DSC00985.jpg

秣菟羅博物館 Mathura Museum 收藏了許多印度各時期的佛教藝術雕像,是喜歡佛教藝術朝聖者必來之地。

DSC00988.jpg

博物館的大門及規模都很小,門口有售票處,買了門票就進入了。

DSC00990.jpg

貴霜時代公元一世紀末葉—二世紀初葉,托克里蒂拉王室神迦膩色迦王立像,高1.45米,橫穿內裙與外袍下擺的底部,鐫刻著一行伽羅斯底銘文寫道這樣的文字:「大王,王中之王,天子迦膩色迦」。

DSC00998.jpg

坐在獅子寶座上的佛陀 馬圖拉卡特拉山丘出土 貴霜時代(約公元130年),69cm高

這尊公元2世紀中葉的佛陀坐像,被確認為貴霜時代馬圖拉雕刻的傑作,佛像是馬圖拉卡特拉土丘出土,是早期完全印度式的佛像範例。不同於大多數受羅馬影響的披著希臘長袍式僧衣的靜修的犍坨羅佛像,這位熱帶地區的佛陀身穿純印度式的服裝-半透明的薄紗外衣,僅披在一個肩膀上,沿著左上臂呈細小的環紋皺痕。這種半透明織物的褶皺表現手法是馬圖拉獨具風格的特色。

DSC01062.jpg

馬圖拉佛陀立像約作於5世紀前半葉,高2.13米

笈多佛教雕刻,在繼承貴霜時代的犍陀羅與馬圖拉雕刻傳統的基礎之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義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佛像身材頎長,比例勻稱;臉型橢圓,前額平滑;眉毛細長上挑,眼帘低垂,目光凝視鼻尖,帶有沉思冥想的神情;鼻樑筆直,下唇寬厚,耳垂與矩形耳環相連;下巴圓潤豐滿,頸部刻有3道摺痕。頂上肉髻覆蓋著一圈圈排列整齊的右旋的螺發。背後光環是一輪碩大精美的圓形浮雕:中心是盛開的蓮花,周圍是唐草紋、華帶、連珠紋、連弧紋,環環相套錯雜如錦。(網路資訊)

DSC00991.jpg

館藏多是笈多時代的雕刻藝術作品。古代印度的著名雕刻中心有馬圖拉、薩爾那特和馬爾瓦等地區,題材以佛像和印度教神像為主,笈多雕刻的兩大中心馬圖拉和薩爾那特,分別創造了笈多式佛像的兩種地方樣式─馬圖拉式和薩爾那特式佛像。

DSC00992.jpg

馬圖拉政府博物館展藏的大部分藏品均來自這個古老的藝術中心-馬圖拉,但是由於殖民時期,印度許多的博物館開始進行廣泛的收藏,所以該博物館又不僅僅只保存馬圖拉地區的藏品。與紅砂岩的馬圖拉造像不同,這裡也存放著很多犍陀羅的灰色片岩造像,只是大規模展出的情況較少。

DSC01047.jpg

面容沉靜,身材勻稱,寶冠輝煌,珠飾豪華,是笈多古典主義神像的代表,充溢著活潑的生命曲線,美態似乎充滿了壓倒一切的威力。

DSC00994.jpg

馬圖拉的雕刻風格簡單可分為3個時期

古風時期:即公元前3~公元1世紀的早期王朝時代,雕像造型質樸粗拙,孔武有力。

過渡時期:即由古風向古典主義過渡,約為1~4世紀的貴霜王朝時代,初期的雕像仍保留古風傳統,以慓悍粗獷見長,人物偏袒右肩,薄衣透體,肌肉健壯而裸露,後期則吸收了犍陀羅佛像的希臘化技法,造型上向古典主義過渡。此時的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雕刻受佛教雕像的影響亦繼續發展,如大雄像被雕成類似佛陀的形象,而一些高浮雕的裸體藥叉女,體形豐滿、圓潤,姿容妖冶,富有肉感,成為馬圖拉雕刻的代表作。

古典主義時期:即約4~6世紀,此時雕刻已完成了從貴霜時代向笈多樣式的過渡,創造了純印度風格佛像樣式之一,即馬圖拉樣式的佛像。印度教的雕刻活動也在佛教雕刻蓬勃發展的影響下開展起來。

DSC00995.jpg

馬圖拉的作品用當地特有的西克里砂石雕刻而成,這種帶有米黃色斑點的紅砂石十分亮眼。

DSC01097.jpg

DSC00997.jpg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如此表述「秣菟羅」的:「秣菟羅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是務。庵沒羅果家植成林,雖同一名而有兩種,小者生青熟黃,大者始終青色。出細班氎及黃金。氣序署熱,風俗善順,好修冥福,崇德尚學。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五所,異道雜居。」

DSC00999.jpg

秣菟羅現在被譯成「馬圖拉」,它是中印度北部的歷史古城,印度教神祗黑天的誕生地。在古印度文化中,秣菟羅如同當下中國的上海,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是佛教徒也好,印度教徒也好,甚至是後來的穆斯林,都以秣菟羅為聖地。無論是貴霜王朝還是笈多王朝,秣菟羅都是最重要的佛像製造中心,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大,最具有印度文化特徵。秣菟羅是恆河流域的一顆明珠,作為印度傳統藝術的大熔爐,在吸收了希臘、波斯文化之後在笈多時代大放異彩。(網路資訊)

DSC01005.jpg

DSC01066.jpg

佛陀成道、傳教、涅槃都活動在恆河流域,秣菟羅佛像更加貼近佛陀的人種和衣著,其風格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貴霜迦膩色伽時期,與犍陀羅風格明顯區別在於更強的本土性,如螺狀肉髻、圓臉大眼(印度本土人)、右袒式袈裟(著裙系帶)、佛衣薄而貼體,衣紋多為凹刻線等。貴霜後迦膩色伽時期,佛頭部出現了無紋肉髻和螺發,並從犍陀羅風格中引進了通肩式袈裟,佛衣厚重感加強。笈多時期,秣菟羅佛像發生重大變化並固定下來:如佛頭多作螺發、臉型變為鵝蛋形、眼睛為圓睜變為微睜、佛衣又回歸薄衣貼體(所謂「曹衣帶水」)、系帶置於左側(與律典居中系帶不符)、衣紋改為凸起線。稍後笈多時期佛像的另一中心薩爾那特(又稱「鹿野苑」)也多歸於秣菟羅風格體系。(網路資訊)

DSC01082.jpg

笈多時期秣菟羅風格佛像,螺發、通肩式佛衣、凸起衣紋,「當你抵達秣菟羅時,看見街道上的猴群和河裡的聖龜,你才會感受到印度斯坦的真實特色。」秣菟羅作為貴霜國王們的冬宮,令這座恆河流域的城市體現更多的多樣性,結合本土印度傳統,犍陀羅式的希臘-佛教藝術以及波斯文化推動了印度藝術的重大革命,在貴霜、笈多時代,秣菟羅就是印度文化的魔幻都市,日後持續影響著印度、東亞和南亞的藝術史。(網路資訊)

DSC01079.jpg

秣菟羅博物館 Mathura Museum 印度佛教藝術之旅。

 

秣菟羅博物館 Mathura Museum 更多照片

DSC00993.jpg

DSC01004.jpg

DSC00996.jpg

DSC01001.jpg

DSC01007.jpg

DSC01008.jpg

DSC01009.jpg

DSC01003.jpg

DSC01010.jpg

DSC01011.jpg

DSC01012.jpg

DSC01013.jpg

DSC01014.jpg

DSC01015.jpg

DSC01016.jpg

DSC01018.jpg

DSC01019.jpg

DSC01020.jpg

DSC01021.jpg

DSC01022.jpg

DSC01023.jpg

DSC01024.jpg

DSC01025.jpg

DSC01027.jpg

DSC01028.jpg

DSC01029.jpg

DSC01030.jpg

DSC01031.jpg

DSC01032.jpg

DSC01033.jpg

DSC01034.jpg

DSC01036.jpg

DSC01037.jpg

DSC01038.jpg

DSC01039.jpg

DSC01041.jpg

DSC01042.jpg

DSC01043.jpg

DSC01044.jpg

DSC01045.jpg

DSC01046.jpg

DSC01048.jpg

DSC01049.jpg

DSC01050.jpg

DSC01051.jpg

DSC01052.jpg

DSC01053.jpg

DSC01054.jpg

DSC01055.jpg

DSC01056.jpg

DSC01057.jpg

DSC01058.jpg

DSC01059.jpg

DSC01060.jpg

DSC01061.jpg

 

DSC01063.jpg

 

 

DSC01067.jpg

DSC01068.jpg

DSC01069.jpg

DSC01071.jpg

DSC01073.jpg

DSC01074.jpg

DSC01075.jpg

DSC01076.jpg

 

DSC01080.jpg

DSC01081.jpg

 

DSC01083.jpg

DSC01084.jpg

DSC01086.jpg

DSC01087.jpg

DSC01088.jpg

DSC01089.jpg

DSC01090.jpg

DSC01091.jpg

DSC01092.jpg

DSC01093.jpg

DSC01094.jpg

DSC01095.jpg

DSC01096.jpg

 

DSC01098.jpg

DSC01099.jpg

DSC01100.jpg

DSC01102.jpg

DSC01103.jpg

DSC01104.jpg

DSC01105.jpg

DSC01106.jpg

DSC01107.jpg

DSC01108.jpg

DSC01109.jpg

DSC01110.jpg

DSC01111.jpg

DSC01112.jpg

DSC01113.jpg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