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邦寺,又譯為八蚌寺,全名八邦聖教法輪寺,處於俄色拉山麓,海拔3800米。為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康區的主寺,與西藏楚布寺並稱為噶舉派兩大勝地。該寺是覺巴晉登松幹之弟子巴登·祥秋林巴於藏曆第三饒迥「土豬年」(西元1179年),在康區創建的第一座止貢噶舉派寺院,命名為「巴登祥秋嶺」。八邦寺有著名的八邦印經院,寺內的典藏規模僅次於同在德格縣的德格印經院。它是許多著名祖古傳承的法座所在地,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大司徒仁波切、貝魯欽哲仁波切、蔣貢康楚仁波切等。它與噶瑪巴之間也有緊密的連繫,如第十六世噶瑪巴就是先在此寺完成坐床儀式,再前往楚布寺。
一早從馬尼干戈出發,早上 6:23分,此時天尚未亮,今天的朝聖之旅跨度很大,一日行程將近800公里,要知道穿梭在雪山之間800公里,光開車就要12-15小時,驚天動地的一天。
天色微亮,前面出現一座知名的大山雀兒山,海拔6168米,雀兒山(藏語稱措拉,意為大鳥羽翼),屬於橫斷山脈北部沙魯里山的余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北銜莫拉山,南接沙魯里山。由於主峰突兀於周圍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顯得主峰特別高峻挺拔,故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川藏公路北線(317國道)就從主峰北坡穿過,該路段有川藏線「第一高」。
在還沒有雀兒山隧道之前,要前往德格要開盤山公路而過,那真是一段常常事故的天險,身為基建狂魔的中國,於2010年11月30日動工興建雀兒山隧道,於2017年9月26日通車運營雀兒山隧道東起商王驛站路、下穿雀兒山山嶺,東至德興路;隧道線路長度為12.997千米,主洞全長7079米;路面為雙向二車道二級公路,設計速度為40千米/小時,項目總投資11.2億元人民幣 。
穿過雀兒山隧道,經過德格印經院,沿著金沙江來到白曲河交會處,左轉沿著白曲河谷進入八邦鄉,這一段路我真的見識到什麼叫做偏鄉秘境,這樣的深山根本不會有人來,可就是這樣一座深山,居然隱藏著山村與大寺院,如果不是做任務,根本不可能來到此地。
整座八邦鄉飄著落雪,八邦鄉只有一條路進出,走到底就是河流的源頭,高聳的雪山,沒有路可以相通,我們開到近乎產業道路的小路上,八邦村,再轉一條爛泥路上去八邦寺,真是太原始了。
八邦村小寺院,坐落於於八邦村旁的山坡上,開車盤山而上,一路上雲霧飄渺,感覺來到一處神隱的秘境,這種感覺真的很特別,因為八邦鄉真的是一處深山中的深山,與世隔絕。
這張圖是八邦寺的照片,八邦寺蓋在一處山頭上,我們盤著小路上山來到寺口
八邦寺意為「吉祥寺」。據史書記載,八邦寺創建南床高宗時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西元1181~1189年間,止貢巴·仁欽貝造其弟子巴登向秋能巴由西藏止貢替寺赴八邦傳演止貢噶舉教義,並主持修建了八邦寺的前身一二兄裡寺大殿上座,在太殿鄰近的兩個山頭分別建起“著郎幹”講學院和“五且”坐經院。寺廟舉行法會,則集合僧侶在曲池西(今鄉政府駐地)講經授法。16世紀中葉,兄裡寺被一名叫“阿熱”的炊事僧人失火焚毀。清初,從西藏阿裡雲遊至德格的薩迦高僧赤稱俄熱看中了八邦“三象戲水”的奇麗地形,在荒蕪的兄裡寺原址建起一薩迦寺廟,但因規模不大,僧侶不多未獲發展。
清雍正六年(1728),出生于德格龔埡阿洛定日崗的噶舉名僧,被嘎瑪第十世-蓋西多吉認定為昌都嘎瑪寺第八世司徒-的司徒·曲吉龔勒于28歲時征得土司登巴澤仁允准,以龔埡班黨寺為母寺,在原兄裡寺地址親自主持修建起噶瑪噶舉派的八邦寺;並在法王登巴澤仁的挽留下擔任了八邦寺主持,被尊稱為八邦寺第一代司徒-。此後,歷代轉世的司徒-均任八邦寺主持,不再任昌都嘎瑪寺主持。
八邦寺是著名的噶瑪噶舉派司徒活佛坐床之所。噶瑪噶舉派分為兩大活佛傳系統:即以都松欽巴(1110 -1193)為首的紅帽系。前者因元朝皇帝賜予其第二世噶瑪拔希(1204-1183)一項金邊黑帽而得名,其活佛稱為“噶瑪巴”。後者因元帝賜予一項紅色帽子而得名,其活佛名為“夏瑪巴”(清代漢文文獻中作“沙瑪爾巴”)。除兩大系統外,還衍生出一些小的活佛系統。“司徒”即紅帽系中分出的一個活佛系統,因其第一代活佛曾被元帝封為“司徒”而得名。八邦寺除司徒外,尚有“工珠”、“欽則”、“溫根”三個小活佛系統,亦均為紅帽系所分出。
我們的開車師傅,藏人,和我們一樣在大殿中探索,八邦寺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我很難想像如此偏遠的地方,怎有如此多的僧人前來學習參訪,也許這就是靈山聖地的魅力吧!
我在四川甘孜藏區,藏傳佛教小旅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