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是臺灣民間崇拜的醫藥神,也是泉州同安縣移民的鄉土神。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潮汕地區及台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保生大帝姓吳名夲(音 tao)。祖籍福建安溪石門,生於西元 979 年(宋太平興國 4 年) 3 月 15 日,飛昇(卒)於 1 036 年(宋景佑 3 年) 5 月 2 日。據說保生大帝自幼即非常聰穎,能過目不忘,且在醫藥方面相當有天賦,終生茹素未娶。曾擔任官員,後來跟隨仙人學道,煉丹濟世。保生大帝生前活動地點主要在同安白礁、青礁、安溪石門等地,這些地方均築有廟宇奉祀。相傳保生大帝精通醫術且曾在中國福建省同安縣花橋義診,因此有花橋公之名。宋代以來,歷朝皆對保生大帝有數次加封,重要的封號有二,其一是於宋孝宗乾道年間敕封為「大道真人」,二是明仁宗洪熙年間敕封「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關於保生大帝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音ㄊㄠ滔非「本」字),生於97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卒於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登山採藥時,失足落崖,享年五十八歲。家鄉為福建泉州同安明盛鄉積善里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
父名吳通,母為黃氏,貧病早逝。吳夲初習捕蛇、採藥,後學針灸、湯藥,醫名逐漸傳播民間,宋朝楊志《青礁慈濟宮碑》記載其逝世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青礁龍湫坑畔建立「龍湫庵」奉祀,為廟祀之始。
(宋)楊志《青礁慈濟宮碑》記載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准朝廷於青礁建廟,因此成為官方認可之正神信仰,青礁為吳夲生前煉丹施藥、羽化之處;(宋)莊夏-《白礁慈濟宮碑》亦記載:[歲在辛未(1151年,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肇剏祠宇],說明了白礁的建廟年代。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賜廟額"慈濟"。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傳說
保生大帝有一些相關的傳說,他的座騎是隻老虎,民間稱牠為黑虎將軍,本來是吃人的老虎,有一次因為吃了一名婦人,婦人的髮釵卡在牠的喉中,老虎於是向保生大帝求助。經保生大帝救護後,從此不再傷害生靈,並成為保生大帝的座騎。此外,臺灣民間還流傳有保生大帝分別和玄天上帝、媽祖之間的通俗故事,但這類故事多半較近於戲謔之間,對於神祗並無敬意。
廟宇
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大多還供奉有中壇元帥、溫康馬趙四大元帥、江仙官、張聖者、三十六官將、黑虎將軍等神祇,均被視為護法或部將 • 由於保生大帝乃醫藥神,因而廟宇中都設有藥籤,以供信徒卜求。
全臺灣以保生大帝為主祀神的廟宇約三百多座,多集中在臺南、高雄。最早的是臺南新化的保生大帝宮,可能始於荷蘭人時期,分靈最多者以臺南學甲慈濟宮。知名者,北部以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最著名,每年舉辦保生文化祭,是臺灣重要的民俗藝術活動;南部以臺南縣學甲慈濟宮最馳名,所舉辦「上白礁」是南部保生大帝信仰中,重要的宗教盛事之一,廟內的葉王交趾陶更是重要文物。
民間也有不具廟宇而採用輪祀的保生大帝,例如臺北淡水、三芝九角頭保生大帝;也有以單一姓氏為主的臺北西河林姓十一角頭保生大帝、臺北吳姓六角頭保生大帝,信仰模式均為鄰近地區的同姓人士劃分地域以輪流祭拜保生大帝。
<圖文資料為網路彙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