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boss3179.jpg

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西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處。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龕窟如蜂房。造像5000餘尊。造像細膩精美,技藝嫺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淺小龕窟殘毀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2015boss3186.jpg2015boss3187.jpg

走入北山石窟,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一進入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摩崖造像。北山佛灣的觀世音菩薩是大足石刻中最集中、最多、最精美的。人們敬仰觀音,視觀音為“美神”

2015boss3182.jpg

韋君靖碑,位於大佛灣之首,通編為第2號。碑高260,寬310釐米。由軍事判官將仕郎前守靜南縣令胡密撰文,唐昭宗乾寧二年(西元895年)上石。碑文分上下兩部左行豎刻,上部53行,除首行刻35字外,其餘滿行為30字,計1440字,字徑3.5釐米;下部101行,計2866字,字徑2釐米,序署145名節級將校名銜。碑不題名,首、次行署韋君靖累銜:“金紫光綠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都督昌洲諸軍事守昌洲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扶風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韋君靖建。”史稱“韋軍靖碑”。

2015boss3188.jpg

此龕是韋君靖據《毗沙門天王經》鐫造,通編為第5號。韋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為唐之毗沙門王之意。傳說,天寶元年(西元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庫車縣)被番兵圍困,有表請救援。但路途遙遠,救兵難到,唐明皇即讓不空和尚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救援。於是天王金身出現,大放光明,同時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和鎧甲繩,神兵著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番兵大敗。唐玄宗聞奏大悅,救令諸道節度,所在州府於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像供養。此後,毗沙門天王像被軍旅視為保護神,可得“神力”,故永昌寨韋君靖攜刻此像。

2015boss3189.jpg2015boss3192.jpg2015boss3193.jpg

西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

2015boss3195.jpg2015boss3197.jpg

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臺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2015boss3201.jpg2015boss3203.jpg

西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2015boss3205.jpg2015boss3208.jpg2015boss3210.jpg

西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觀點。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

2015boss3214.jpg2015boss3213.jpg

訶利諦母龕 內刻有訶利諦母、侍者和童子。傳說中,訶利諦母育有五百子,卻偷竊人子為食,後經佛陀教化,成為專司守護兒童的守護神,民間信仰俗稱送子娘娘。

數珠手觀音龕,兩手交於腹前,俯首含顰神情撫媚,裙紗衣帶在微風中輕揚,頗有一種靜中欲動而俗稱為「媚態觀音」,被視為北山觀音之最。

DSC04566.jpg

水月觀音窟,觀音端坐台上,身披瓔珞珠,左右為四大金剛,水月觀音左手邊的善才童子

2015boss3220.jpgDSC04571.jpg

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西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2015boss3222.jpg

意輪觀音龕,如意輪觀音 也稱為「大梵深遠觀音」,形像是左右手分持寶珠及寶輪,故名為如意輪,密宗則稱其為「持寶金剛」。

孔雀明王窟

2015boss3227.jpg

五百羅漢窟

彌勒下生經變相

2015boss3231.jpgDSC04584.jpg

十三觀音變相,正中坐的是聖觀音,左右各有六尊觀音化身像,各化身皆戴冠著袍,衣飾繁複莊重,眾觀音姿勢神情各不相同。

2015boss3235.jpg2015boss3229.jpg

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2015boss3240.jpgDSC04589.jpg

眼前的晚唐佛龕,上刻“淨土”盛景,中刻“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下刻“三品九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和“未生怨”故事,左右刻“十六觀法”(包括日觀、水觀、地觀、樹觀,等等)。

所謂“未生怨”和“十六觀”,是佛教淨土宗的一個故事:傳說,印度摩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年老無子,請來一位相師占卜。相師說,山中有個修行人,他死後將會轉世投胎為太子。國王求子心切,實在等不及,就派人進山殺死了修行人。不久,王后韋提希果然懷孕了,產下王子,取名為“阿闍(shé)世”。沒想到的是,阿闍世長大之後,竟然篡奪王位,囚禁父母,欲害性命。母親韋提希非常傷心,向佛祖祈禱。佛祖聽到了她的哭訴,在王宮中現身,並告訴她:阿闍世王子轉世之前,就已經與父母結下了“未生怨”。要擺脫這種痛苦,只有通過修“十六觀法”,往生西方。這個故事出自《觀無量壽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唐代,漢傳佛教淨土宗興盛,觀無量壽經變相成為佛教繪畫和造像中很流行的題材,在敦煌莫高窟也能見到多處。大足北山第245龕,算得上是同類題材造像中的精品。

DSC04565.jpg

摩利支天女龕,摩利支天女 是佛教的護法神,是位具有大神通的女神,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而祂兩旁侍立的是八大金剛力士。

DSC04563.jpgDSC04572.jpgDSC04573.jpgDSC04581.jpgDSC04582.jpg

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瑰寶~徜徉其中

DSC04586.jpg

大足佛教石窟藝術之旅

DSC04588.jpgDSC04591.jpg

來到大足石窟必須請講解員,或著有專業的老師隨行,配戴無線講解器,漫步石窟,體驗大足石刻藝術博大精深,自由行只能走馬看花。

(以上專業石窟介紹資料由網路收集提供)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