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boss3556.jpg

圓覺洞現存的103窟石刻,是在唐、五代、北宋時期陸續營造的,內容豐富,規模宏大,造型佈局獨具一格。這些石刻造像刻工精雕細琢,技藝精湛高超,造型典雅俊美,展示了西元8—12世紀中國民間佛教、道教信仰和極盛時期石刻藝術的風采,是中國石刻藝術唐宋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佛教文化、藝術從神秘化走向世俗化、民族化的歷史見證。雲居山原名靈居山,明代起改稱雲居山。

走入圓覺洞,需要經過上百個階梯後,穿過教鐘寺,才能一覽圓覺洞石窟風華,圓覺洞現存窟龕103個,造像1933軀,唐、五代、宋時期作品居多,以釋迦、凈瓶觀音、蓮花手觀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為壯觀。圓覺洞以造有十二圓覺而得名。佛家所謂"圓覺",即"覺你、覺我、覺他、覺行圓滿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覺醒成佛。

2015boss3562.jpg2015boss3567.jpg

進入圓覺洞區域,首先見到舍利塔,為晚唐密簷式摩岩浮圖,共13層,高8米,須彌式基座,塔刹為三輪法輪,是佛教象徵性紀念物。

2015boss3583.jpg

圓覺洞最著名的“西方三聖”的三座獨特的龕窟,一佛二菩薩,即人們稱謂的“西方三聖”,氣勢雄偉,藝術精湛,為此處摩岩造像的代表作。這三尊雕像分別刻於三個石窟中,橫排並列,洞窟面北,各窟相距10米左右,從50年代至80年代部分學者對這三尊雕像都視為一個整體名稱,叫“西方三聖”,即中窟主像曰“阿彌陀佛”,左窟曰“觀音菩薩”,右窟曰“大勢至菩薩”。三座龕窟各有特色,各具特點。無一不為石刻之精品。

2015boss3565.jpg

眼前巨大的觀音塑像,淨瓶觀音戴精美的頭冠,身披輕薄、飄逸的雙領下垂式袈裟,綴滿繁複的纓絡,尤其是小腿部分最為精美。淨瓶觀音右手提淨瓶,左手執柳枝於肩側,雙目微睜,面向斜下方,靜靜注視著來往的朝拜者。頭光兩側的飛天體量巨大,靈動飄逸。一側稍靠下的地方有一位面向菩薩的長眉老者,跪于祥雲上,雙手合十,這應是《華嚴經》中善財的形象。龕兩壁下方是面向主尊的供養人形象,均一米多高,應是開窟家庭成員和僧人的造像,更加襯托出菩薩像的高大。

2015boss3569.jpg

淨瓶觀音窟為北宋作品,淨瓶觀音高6.8米,面圓,頭戴寶冠,冠中一立佛,左手提淨瓶,右手執楊柳枝,跣足立於蓮台之上。左右壁頂各一飛天,中左壁為龍女,中右壁為善財,下壁左右為供養人。

「圓覺洞」鑿於北宋,高4.5米,寬4.75米,深10米,為石窟藝術精品。

圓覺洞三面設壇,正壁佛壇上「三身佛」結跏趺坐,「法身」毗盧遮那佛居中,左為「報身」盧舍那佛,右為「應身」釋迦牟尼佛。「十二圓覺菩薩」結跏趺坐於左右兩壁。文革時期窟內所有佛像頭部損毀。題材來自於《圓覺經》,講的是十二位菩薩就如何證得圓覺而向佛提問一事。所謂“圓覺”,是指修成圓滿正果。洞窟內正壁為三尊結跏趺坐於四層蓮座上的佛像,主尊為頭戴寶冠、雙手施智拳印的毗盧遮那佛。兩壁各分列六位菩薩,合為十二圓覺菩薩,分別是文殊、普賢、菩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辨音、淨諸業、普覺、圓覺、賢善首,以十二圓覺菩薩為主題修建的洞窟還可見於大足寶頂山和安岳華嚴洞。

左壁,由內向外,分別為文殊菩薩、普眼菩薩、彌勒菩薩、威德自在菩薩、淨諸業障菩薩、圓覺菩薩。

右壁,由內向外分別為普賢菩薩、金剛藏菩薩、清靜慧菩薩、辨音菩薩、普覺菩薩、賢善首菩薩,壁上方鐫有“圓覺洞”三字。

位於三龕大像中間的是高5.2米的釋迦牟尼立像,造像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右手雙指間拈花一朵,左手仰掌於腹前,雙目微睜,側頭看著下方仰頭聽他說法的弟子。弟子雙手合十,另一壁下方是兩軀已經風化的供養人,面向主尊,靜聽佛法。中窟主像「頭有螺髻,身微右側,雙目俯視,面容含笑,袒胸,身穿通肩袈裟,右手掌上舉於肩結說法印,左手曲於胸,刻大橢圓火焰身光及火焰形頭光。

精美石雕飛天,顏色依然絢爛彩般

蓮花手觀音,因其手持蓮花而得名。整體佈局與淨瓶觀音相近,略有簡化,蓮花手觀音窟,頭戴坐佛天冠,面頰豐腴,胸飾瓔珞,身穿天衣,左手握右手腕於胸部,右手握蓮花。

2015boss3591.jpg2015boss3592.jpg

頭戴寶冠,雙手交腹執一蓮蕾,跣足立於蓮臺上。左右壁頂各一飛天,左壁中為獻寶龍女,下為供養人。龕中原有宋代《普州真相院石觀音像記》,現存安嶽文物局。佛注視著弟子講出佛法至理,兩位菩薩側頭凝視著來往的眾生,也許想傳達的便是教人有一顆清淨之心,而給大像前觀者也正是沉靜與超脫自我的感受。

安岳圓覺洞前山的釋迦說法窟.兩個觀音窟,除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外,而且在窟內銘刻鐫記中,也記載有豐富的史料,如《普州真相院石觀音記》碑載:“設水陸齋會,僧、道崇贊”,可知過去這裡是一個佛、道合聚的大叢林,也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龜鶴,每字高1.6米,闊1米,為末唐高陵李時家墨蹟,華陰人楊令式摩崖。有人贊之:減筆精絕,近世無所策。

接著我們前往南崖石刻區,此區有五代石刻造像;千手觀音、佛道造像合龕,地獄變相,藥師佛造像,千佛窟,十六羅漢,地藏十王龕,毗沙門天王龕等40餘個佛龕,首先要穿過龜鶴,爬山才能抵達。

南岩造像共有81龕,始鑿于唐,歷經五代,直至南宋。

2015boss3606.jpg

地藏十王龕

據傳,圓覺洞南崖五代造像由普州(安岳)諸軍事守刺史聶公主持營造。為了紀念聶公的功德,在南崖造像區專門開闢了1龕—聶公龕。這一尊應該就是聶公了。

2015boss3612.jpg2015boss3613.jpg

南崖造像共有81龕,始鑿于唐,歷經五代,直至南宋。但因風化嚴重,唐代造像已經不存,只有殘留的一則題刻證明其曾經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五代造像有40多個龕窟,是國內最集中的五代石刻造像,且造像題材多達27種,並首次出現十六羅漢、毗沙門天王、地獄經變龕、地藏菩薩與十王變等佛教內容,題材令人耳目一新。

結束南岩石窟行程,回到北岩。

吉樂朝聖旅遊承辦的大足石刻藝術之旅,佛學院學員由寬謙法師帶領,傍晚時分進行晚課,面對的圓覺洞唱誦,一場身心靈昇華的佛教藝術旅行。 

 2015boss3625.jpg

夕陽西下,離開圓覺洞,心滿意足。

(以上專業石窟介紹資料由網路收集提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yce 的頭像
    Boyce

    Master 旅人時光.Buddha.Archangel.朝聖旅行.探索世界的盡頭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