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寺,又名虎頭寺。該寺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頂新鄉民樂村的虎頭山巔。距安岳縣城60公里,因「唐道佛骨禪宗更播於名山」造寺得名,該寺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而盛於北宋。現寺存唐、宋摩崖造像63尊,共13窟,圓雕石像31尊,其中5至7米的8尊,1至4米的造像50餘尊,碑刻19通,題記4處。造像數目雖不很多,但規模十分宏大,皆雕刻於頂峰絕壁,雄偉壯觀,藝術精湛,是極有價值的摩崖石刻精品。
搭乘巴士行駛於鄉間小道,停車後需要步行一段路才能抵達茗山寺入口,目前知道茗山寺的遊客並不多,安岳石窟具有濃厚的佛教藝術人文蘊底,值得一遊。
走入茗山寺,首先看到已經風化的護法神將,護法神龕內造像呈半圓形,集中雕塑均高1.8米的十二個護法神,皆甲胄鮮明,其手或提九仗劍。
茗山寺佛像系北宋作品,絕大部分保存完好。此處現存摩崖造像63軀。單個造像34軀。另有明、清碑刻題記29處。造像總長達350米,氣勢宏偉,石像高大,其中高5-7米8軀,1-4米的50軀,均雕刻有造像,或佛祖,或菩薩、金剛、力士。佛祖、菩薩多為慈眉善目,神態安詳,寶冠裝飾無一雷同。金剛、力士多齜牙咧嘴,釘殺氣騰騰。
佛道合龕。左為東嶽大帝,頭戴道冠,身穿廣袖道袍,坐于金剛寶座上,掌管人間生死;右為毗盧舍那佛,是佛教“法身佛”,華嚴宗主尊,頭戴寶冠,雙手結智拳印,表情睿智肅穆。
觀音大勢至菩薩龕。觀音、大勢至二菩薩結跏跌坐于金剛寶座上,頭戴華麗鏤空寶冠,身著通肩袈裟,面頰圓潤,神態慈祥。
文殊師利菩薩左手托經書外伸1.5米,書和手的重量達數百公斤,歷經千年不毀,全靠高2.3米的垂地袈裟支撐,運用力學與美學結合,造型十分巧妙。胸前有稀疏瓔珞裝飾,線條柔和,賦予質感,造像渾厚古樸。
毗盧舍那佛。以近乎圓雕的形式摩崖刻於絕壁之上,頭戴化佛高冠,兩道毫光直插窟頂,身穿通肩垂地袈裟,慧目下視,兩手結金剛合掌印於胸前。
觀音、大勢至菩薩龕。俗稱“觀音堂”,方形平頂龕,正壁左刻觀音菩薩、右刻大勢至菩薩立像。面部豐滿,衣著華貴。高6.3米,寬6.9米,深3.3米,正壁左刻觀音菩薩、右刻大勢至菩薩站像,菩薩全高均6.2米,頭高1.3米。
漫步在人煙稀少的茗山寺摩崖石刻道上。
新雕刻的千手觀音像。
(以上專業石窟介紹資料由網路收集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