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廣元城北4公里,嘉陵江東岸,金牛古蜀道上,歷史悠久,雕刻技藝精湛。石窟始鑿於北魏晚期,興盛於唐朝,止於清代,歷經千年,從而形成一座佛崖長近388米,高45米,造像950餘龕, 7000餘尊的佛教石刻藝術寶庫。佛龕層疊分佈,密如蜂巢,是四川規模最為宏偉的石窟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蜀道金牛道——廣元段的核心遺產點。
進入大雲寺,大雲寺創建於北魏晚期,現存佛殿為清代修建,看起來有點空虛,就不進去參觀了。
繼續往前走會經過明代石刻羅漢窖藏遺址。
路上見到一處告示牌,這裡是大名鼎鼎的蜀道~金牛道,是溝通古代秦蜀之間的主要道路。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因說石牛能糞金,故稱為金牛。石牛糞金的故事,發生在周顯王扁和周慎靚王定這段時間,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西元前316年),秦惠王將金牛贈送給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自古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元朝以來,又通稱蜀棧、南棧。
千佛崖原有造像一萬七千餘尊,1936年修建川陝公路時毀去大半,現存龕窟848個,造像七千餘尊,看著眼前的跨河大橋,80多年前道路橋梁施工技術不如現代,如能在等個60年,這一段多尊的佛像都能留下,規模不遜色於中國四大佛教石窟。
千佛崖現存主要洞窟有大佛窟、蓮花洞、大雲古洞、牟尼閣、龕、持蓮觀音窟、菩提瑞像窟、盧舍那佛龕、藏佛洞等,可與同時期中原北方石窟相媲美。這些代表性洞窟多為來自兩京(長安、洛陽)地區的官員開鑿,代表了兩京地區佛教石刻藝術的流行風尚和藝術水準,中心壇背屏式洞窟更是獨步中國。
地圖。
睡佛龕。
牟尼閣。
千佛摩崖造像。
千佛摩崖造像。
(石窟相關介紹請看自己告示牌)
古蜀道千佛崖。
大雲古洞(石窟相關介紹請看自己告示牌)
韋抗窟(石窟相關介紹請看自己告示牌)
保存良好的石窟造像。
遠眺嘉陵江。
北大佛窟(石窟相關介紹請看自己告示牌)
神龍窟(石窟相關介紹請看自己告示牌)
釋迦多寶窟(石窟相關介紹請看自己告示牌)
大佛窟(石窟相關介紹請看自己告示牌)
漫步嘉陵江畔,欣賞千佛崖石窟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