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古佛洞原為一洞穴,清光緒年間僧仁光結茅於洞中,後因他坐化圓寂洞中肉身不腐而出名。民國7年(1918)僧開明與一張姓商人建庵于洞則,共有庵宇31間,建築面積為1230.18平方米。古佛洞內供奉有仁光和尚的全身舍利,也是普陀山唯一的一尊肉身,人稱“古佛”。仁光於光緒三十三年涅槃,軀體不壞,徒弟們將他的肉身泥漆塑金,供奉洞中,洞旁有古佛庵。
古佛洞位於普陀山偏北的位置,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來訪的遊客稀少,我們從人潮洶湧的普陀山來到了十分清幽的古佛洞,我們一下車空無一人,於是我們走向古佛洞。
古佛洞望出去就是舟山群島海域,遠方是大龍山島嶼。
古佛洞的寺院是重新修建的,沒有百年古剎的氛圍,寺廟前方有一處田地種植蔬菜,自給自足,在普陀山上如此眾多的寺廟來說,古佛洞實在太清幽了,沒有紅塵俗事的干擾。
古佛洞大門,此處一位遊客也沒有,我們就直接進入了。
古佛洞占地很小,走進去基本上就把重點的大殿參觀完了,古佛洞的法師們正在做早課,聽的出陣陣梵唱聲音,大陸經過十年文革後,痛定思痛,中華文化及寺院文化也逐漸的恢復,因為中國人知道文化是國家的瑰寶,沒文化搞民粹很可怕的。
古佛洞大殿內供奉西方三聖,法師正在做早課活動,我們就不進去打擾了。
來到古佛洞要介紹一下此地的由來,古佛洞開山祖師仁光,清末浙江麗水人。五十四歲時至普陀山,祝發苦行于飛沙嶴東上的獅子洞,饑食野菜,渴飲岩泉。後移住西側一海蝕洞穴,自號“古佛”。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仁光)預知將寂,趺坐缸中,命徒封閉,三年後再啟,言訖而寂,世壽九十有六。越三年,其徒啟而視之,肉身不壞,栩栩如生,乃塗以金漆,奉於洞中,洞遂名曰“古佛洞”,一時傳為山中奇談。(網路資料)
古佛洞非常的小,位於寺院正前方,十幾個人下去一下子就滿了。
古佛洞的肉身菩薩和在呢?眼前只見著兩座佛像,據說在古佛洞許願相當靈驗,有許多人回來還願,但所謂的靈驗只是據說,當年紀漸長智慧大開,總是能察覺到是非真相,無需言喻,無論是真是假不重要,只要來者夠誠心極可。
古佛洞那賴以為榮的肉身菩薩,也在文革時期被投入海中,實讓人扼腕痛惜。1986年礦沙管理站撤銷後,古佛洞庵又被轉手為自來水廠用房,直至2005年,由佛協收回重建,古佛洞外,始復舊日梵音。(網路資料)
眺望古佛洞。
離開古佛洞,舟山群島遠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