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473.jpg

駝山石窟是中國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於山東省青州市西南的駝山主峯東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處,摩崖造像羣1處,葬窟1座,造像638尊。開鑿於北周末年至唐長安三年(703)。元初道教佔據駝山寺,改建成昊天宮。駝山石窟位於山頂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處摩崖造像,共計造像638尊。駝山石窟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是隋代造像。

IMG_5469.jpg

駝山石窟,對於多數人來講連聽都沒聽過的地方,身為佛教朝聖藝術團的我們今天就一探石窟之美。

IMG_5474.jpg

我們往山上走居高臨下,發現有纜車可以搭,可能是沒有遊客或天氣關係,居然沒有開,只好搭走路上山。

IMG_5475.jpg

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下方建築物是龍興寺。駝山自古以來就是名震青齊的遊覽勝地,號稱“駝嶺千尋”。它位於青州城西南4公里處,海拔408米,面積5平方公里;林地面積248.9公頃,森林覆蓋率89.15%,古樹5000餘株。它綿延數里,遠遠望去,頂上雙峯對峙,“其象如駝”。據明嘉靖《青州府志》記載“因山形似駝”,故名“駝山”。登山始處,山前石壁上,明正德年間兵部尚書喬宇篆書“駝山”二字,至今赫然在目。山高嶺翠,自然景色優美。它與城南的雲門山、劈山同為古城青州的天然屏障,被《齊乘》贊為“三山聯翠,障城如畫”。

IMG_5477.jpg

第 一、四窟均為唐代作品。第1窟高1.9米,寬2.3米,深 4.1米。由本尊、二弟子、四菩薩、二脅侍、二力士組成,造像似非同期完成。本尊螺形高髻,面相豐滿,頸佩蓮花瓣項圈,身著輕薄質地的袈裟。窟左右側有 4個小龕,造像間有3處題記,一為長安二年(702)青州刺史尹思貞“謹施淨財於駝山寺敬造石佛像”;一為長安二年任玄覽造觀音像;一為長安三年李懷膺造像。這些題記提供了第 1窟開鑿的準確年代。葬窟為空窟,平面呈“L”字形,門高1.7米、寬1.5米。各窟前原有出廈建築,現已無存。第四窟破壞地比較厲害,佛、弟子、菩薩頭部都已殘。殘存部分的風格跟二、三窟造像不同,應是唐代開鑿。

IMG_5480.jpg

菩薩高發髻,面相豐滿而秀美,頸下瓔珞,手臂佩釧,袒上身,胸部豐滿,斜披帛帶,右手持鮮花,體態呈曲線,立於蓮座上,顯示出盛唐造像的風格。

IMG_5481.jpg

IMG_5482.jpg

第二、五窟開鑿時間晚於第3窟。第2窟高4米,寬3米,深3.5米,基座僅0.1米。主體造像為本尊、二脅侍、二力士,窟壁有千佛像。第5窟高1.2米,寬1米,深0.8米,主體造像為本尊、二脅侍,窟壁有10佛像。這 2窟造像風格相同,造像面部較為豐滿,頸部有橫線。本尊着斜衽袈裟,端坐成入定狀。二脅侍頭戴高冠,冠側出較大的寶繒,頸佩連珠狀項環,長裙拽地。刻於窟門的二力士,手舉短劍,形象勇猛。雕像中有頭戴小圓帽,身着翻領大衣,腰束寬帶,腳穿軟底尖頭皮靴的西域人形象。這些形象與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隋代菩薩裝飾相同。造像雕刻刀法圓潤,彩繪顏色仍存,具有隋代造像的特點。

IMG_5483.jpg

身形優美的菩薩

IMG_5488.jpg

IMG_5486.jpg

第三窟,駝山石窟中規模最大、開鑿年代最早的一個窟。窟內主佛座前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像主樂安郡沙門都僧蓋 」題記,推測開窟時期是隋開皇元年 (581-583)之間。為一佛二菩薩像和341尊千佛像。駝山石窟中第三窟開鑿年代最早,屬北周末年(見圖)。高7.5米,寬4.5米,深6米,基壇高1.2米,尖拱形頂。主體造像為本尊及二脅侍,並有千佛像。

IMG_5487.jpg

正中為阿彌陀佛,它高約6米,是山東省現存最大的佛像。結跏趺坐,面相圓潤,螺髻,有白毫相,眉毛細長,雙目微閉,目光下斂,帶有沉思的神情,內著僧祗支,胸前結帶,外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袈裟上有紅色彩繪。手施無畏與願印。在壇基上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的題記。據《隋書》卷47《韋世康傳》記載:“世康從父弟操,字元節,剛簡有風概,任周致位上開府光州刺史。高祖為丞相,以平尉遲迥功,進位柱國,封平桑郡公,歷青荊二州總管,卒謚曰靜”。由此可知,這個大像的開鑿人就是北周末年平定尉遲迥功而被晉升為柱國,封為平桑公,做青、荊二州總管的韋操。

IMG_5490.jpg

駝山石窟。

IMG_5491.jpg

駝山石窟的石窟造像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北周至隋唐,上千年的歲月,駝山石窟的區域非常集中,很快地就欣賞完畢了,在山頂有一處道觀我上去探訪,突然下起超級大雨,整座寺院瞬間積水,真是太刺激了,等雨停之後我們就直接下山了。

IMG_5472.jpg

山東藝術團,佛教石窟朝聖之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駝山石窟 青州 山東濟南
    全站熱搜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