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718.jpg

赤城山位於天台縣城北,赤城山又名“燒山”,高306.5米,山體由水平的中生代紅色砂岩、礫岩層疊而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天台山是濟公禪師的故鄉,小時候的濟公師父李修緣就是在這座山上讀書的,赤城山上多巖洞,其中有名稱的就有18個。諸洞之名大多帶有“雲”字和“霞”字,這些巖洞均留有佛教、道教勝蹟,漢高道葛玄、茅盈於此煉丹,晉高僧曇猷於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講經,宋活佛濟公居此讀書,赤城山又是一座佛道雙棲的仙山。

DSC01717.jpg

此次來到赤城山,是奔著濟公禪師的勝地來的,在赤誠山上有許多佛道教的遺跡,例如紫雲洞、玉京洞、以及山頂上的梁妃塔,我一個都沒有去........因為跟著朝聖團的,團中老人家爬到濟公院就差不多涼涼了,所以要把整座山走完最少要完整半天的時間,濟公院2個小時就差不多了。

DSC01785.jpg

我朝著山上走去,兩旁櫻花盛開,春天的赤城山真美! 從山下到濟公院大約15分鐘,路程雖然不長,但是角度很大足夠讓人走得累喘喘的。

DSC01726.jpg

DSC01720.jpg

濟公禪師的勝地有兩個地方,一處是濟公院,也稱為濟公西院,是濟公禪師小時候讀書的地方,一處是濟公東院,裡面是供奉濟公師父的大院,兩邊距離不遠。

DSC01753.jpg

山中小路,頗為清幽。

DSC01730.jpg

濟公院門口,看起來是一處貼著山壁而建的寺院。

DSC01731.jpg

濟公西院 建於1987年,是濟公幼時讀書之地。由齊康院士設計。融濟公身上的袈裟、酒葫蘆、薄扇於一體,其中有佛珠108顆。寺內有濟法傳大(寺),長10.5米,高3.5米,進深5.35米,寺內有龍池、鳳沼建於天然洞穴中。

DSC01752.jpg

原址在城北石牆頭,現佔地面積2671.65平方米,內供奉濟公佛像,幾經興衰,至清代順治、宣統年間兩次修整。裘了真出資重建濟公院,院址移到赤城山瑞霞洞。西院由八蓋閣、葫蘆齋、袈裟門等組成。分別是濟公的僧衣、僧帽、僧鞋的象徵。

DSC01734.jpg

濟公古洞前,這也是朝聖者與神靈溝通的勝地,我看過好幾次濟公師父出現,信仰的力量!!

DSC01732.jpg

濟公古洞 瑞霞洞

此處是一處天然形成的洞穴,也是濟公禪師的主要供奉處,是濟公少年時讀書的地方,也是南宋高道陸玄機建造濟公廟(全國最早建的濟公廟)濟公古洞,是濟公少年時讀書的地方,也是南宋高道陸玄機建造濟公廟(全國最早建的濟公廟)遺址。遺址。

DSC01743.jpg

此地是濟公禪師五大勝地之一,赤城山,濟公古洞,在台灣濟公幾乎是宮廟乩身的代言人,但在歷史上真正的濟公禪師是一位僧人,助人為善,不分各種方式,我想這也符合濟公禪師開朗的個性。

DSC01751.jpg

濟公院位於赤城山山腰,倚瑞霞洞與香雲洞而建,面積2671.5平方米。其建築頗具特色,由破袈裟、破帽、破鞋、破蒲扇、酒葫蘆等濟公形象小品組成並以遊廊相連接,為天台籍建築學家齊康院士的力作。濟公院似宅非宅、似廟非廟、似園林非園林,自成一體、質樸自然、淡雅清新、鄉土氣息濃郁,是國內馳名的建築羣體,獲得海內外建築界的高度評價。遊客贊其為:“遠望層樓近望平,依山抱洞砌霞城。濟公化作亭台現,不與千山一色型。”

DSC01735.jpg

鯨池,自古以來天然湧出的泉水

DSC01738.jpg

濟公西院上方為悟月樓,為濟公悟道之處。唐代高僧湛然在此講演天台宗教義。赤城山上層為玉京洞,巖上刻有“玉京”二字。玉京洞是道教南宋十大洞天之一的第六洞天,俗名上巖(赤城山由下至上分為三層),相傳是元始天尊玄都説法之地。赤城山山體由水平的中生代紅色砂岩和礫岩組成,因斷層抬升形成此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

DSC01737.jpg

赤城山早在千年前即已名聞華夏。晉孫綽《遊天台山賦》中就有“赤城霞起以建標”的千古名句。無數文人墨客慕名來此遊覽,如唐許渾、劉禹錫,宋陸游、洪适、元楊維楨、曹文晦,明徐霞客、王思任,清潘耒、齊周華等,留下了浩如煙海、彌足珍貴的詩詞曲賦和山水遊記,為名山增輝。北京頤和園澄爽齋南城樓,一直高懸着古匾額“赤城霞起”,可見赤城山早已名揚京城。

DSC01736.jpg

供滿佛像的天然岩洞,頗有台灣的風味。

DSC01739.jpg

赤城山遠眺山下

DSC01750.jpg

話説南宋赤城山瑞霞洞濟公廟落成之時,洞門口尚缺一副對聯。請人撰寫,皆認為活佛廟宇對聯非同尋常,不敢動筆。後來有人提議設壇扶乩,請活佛乩筆自撰。正欲開壇之時,突然一道士飄然而至,滿面紅光,長鬚飄逸,腰佩寶劍,灑脫異常,説:“不用乩,不用批,若要對聯我來書。”言畢,拿起乩筆,在沙盤上刷刷刷一揮而就,筆力剛勁,龍飛鳳舞。眾人看那對聯,不僅構思巧妙,意境真切,對仗工整,氣勢磅礴,還藏有玄機,是一副藏頭聯,皆鼓掌稱絕。陸玄機問:“道者仙鄉何處,尊號何字”道人隨口回答:“沒有姓,沒有名,棲居‘雙口井’。”説罷,雙袖一拂,走出洞門。待眾人回過神來想挽留時,道者已不知去向。大家議論紛紛,有一儒生尋思片刻,脫口説:“‘雙口井’是個‘呂’字,莫非是上八洞神仙呂洞賓現身賜聯”

呂洞賓情鍾天臺,來此賜聯亦屬情理之中,其《七律.題福聖觀》詩雲:“青蛇拄地月徘徊,夜靜雲閒鶴未回。欲度有緣人換骨,暫留蹤跡在天臺。”

DSC01747.jpg

重修天台山濟公院碑,這個石碑再過1000年後,就成為考古學家研究的史料了。

DSC01754.jpg

濟公東院,是位於赤城山上一處供奉濟公禪師的寺院,與濟公院鄰近,兩者互為相望。

DSC01756.jpg

濟公東院位於濟公院東邊、十八盤上端三岔路口,拓展白雲洞,依山勢而建,面積1704.7平方米。其山下有葫蘆形池塘一口,月映池塘波光粼粼,有“葫塘洗月”之景。濟公東院山門朝西南而開。門口高懸“濟公東院”匾額,有門聯“活佛神奇傳世代,赤城靈秀甲東南。

DSC01776.jpg

DSC01769.jpg

濟公堂坐北朝南,四開間,建築面積410平方米。正門懸掛“濟公堂”匾額,金光閃閃,為全國書協顧問權希軍老先生所書,筆力蒼勁,清秀瀟灑。堂前平台,中有近百平方米,視野開闊,羣山歷歷在目,是月夜觀賞“葫塘洗月”的觀景台。堂門有聯:“葫塘洗月、綠樹婆娑、清夜鐘聲連廣宇,石窟迎曦、紅霞燦爛、吉晨儀禮祭高僧。”進濟公堂。

DSC01759.jpg

一尊高3.08米,莊嚴慈祥的濟公金身坐像。像用香樟木雕成,純金妝貼,以禪宗五十世道濟禪師,明代畫像為藍本,為返樸歸真的濟公聖像。這是台灣省台北市聖壽宮諸大德所助。像上方懸“扶危濟困”匾額,旁有聯:“生疑求智眠雲悟月霞城立廟懷高士,革故鼎新行俠修心赤縣謳歌濟公。”四柱所掛兩副對聯頗富處世哲理,其一雲:“奪利爭名,冠冕堂皇能幾回;霸權欺世,喬裝美善不多時。”其二雲:“做人正直無私,若走歪門邪道求我何用;行事方圓有度,能否繩矩循規看你所為。

DSC01765.jpg

濟公堂後方為白雲洞,洞高8.5米,寬27米,深10米,內供濟公佯狂度世的百態像,每尊濟公像表述一個濟公扶危濟困、懲惡揚善的小故事,發人遐思。洞上方高懸“排雲洞”、“圓覺大師”匾額,兩旁有聯:“百態三身除腐祛邪升正氣,九門一洞更新換舊勝當年。”傍倚白雲洞東西兩首,建有頗富特色的“雙聯亭”。上下三層,飛檐翹角,遊廊通聯,情趣盎然。左為“永寧亭”。

DSC01760.jpg

神態各異的濟公禪師像,台灣風格...................。

DSC01761.jpg

我該說什麼呢? 千年古蹟內,放著違和感十足的滿滿神像....

DSC01767.jpg

濟公禪師神像上還拿著鈔票,兩邊放著酒.....OH

DSC01778.jpg

我認為赤城山最有名的還是他的自然環境,有著無數文人墨客造訪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
早望海霞邊 李白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去,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舟中曉望 孟浩然

DSC01783.jpg

赤城山,真是一處絕美的名勝古蹟,吸引無數的文人墨客來到此地造訪,我也來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yce 的頭像
    Boyce

    Master 旅人時光.Buddha.Archangel.朝聖旅行.探索世界的盡頭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