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又稱大萬聖佑國寺,位於山西省五臺山的一座佛教寺院。該寺建於元朝,時稱「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後主持普濟和尚整合極樂寺、佑國寺和善德堂,為南山寺。寺前有108級石階,整體建築宏偉秀美。
五台山的寺廟眾多,一般來到五台山多半住宿一晚就離開了,我從事朝聖旅遊工作,五台山一住就三天以上,來五台山也不下10次,剛好有機會來到南山寺走走。
南山寺要沿著小路上去,要走過108級階梯,臺階分三段,每段36級,才能抵抵達南山寺牌樓。
南山寺有許多小院落,這些院落看起來還在整理中,我們要前往參觀主要的大殿。
南山寺大雄寶殿
南山寺內是四合院的格局,整座南山寺主要核心佔地不大,中間有一處寶塔
南山寺整個建築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建於元代,當時叫“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住持普濟和尚募得钜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施工23年,終於形成如今的規模。
南山寺內供奉的神像很特別,有佛教與道教的神在其中
雖然是佛寺,但閣樓中供奉有佛像與神明。
根據記載,建立南山寺的普濟和尚,俗名李得勝,生於1850年,卒於1912年,直隸(河北省)甯晉縣龐莊村人。清同治年間從軍,屢立戰功,被敕封為藍翎守備。因不忍見血肉橫飛,生靈塗炭,他于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以回家贍養雙親為名,離開軍營。回到故鄉。父母去世後,他于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至五臺山遁入空門,皈依聖福和尚,法名教化,號普濟。他認真修持,廢寢忘食,熟讀經書,倒背如流。
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到北京受縣足戒,之後,又返回五臺山發心重修寺院。在往後十幾年的歲月中,他為化緣,足跡遍及直、魯、晉、豫及北京、天津、東北三省等地,“補舊增新,廣築舍宇”,立下院18處,廣度徒弟,普結善士,功德卓著,聲名遠播。加之,他又曾被清廷敕封官吏,故于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被詔入京,慈禧太后在普濟寺接見了他,並為其親書“真如自在”四字,以示嘉獎。“真如”意為佛的本來面貌;“自在”,意即人在消除煩惱、徹底了悟之後的儀態。合起來為:這就是佛的本來面貌和儀態。可有關“真如自在”由來的另一個版本卻是這樣的。
普濟和尚到達五臺山南山寺時,該寺已破敗不堪。當時廟院裡只留下了一位老僧,因寺裡沒有吃的,故不能收留他。普濟和尚說:“你只要留下我,我保證你不愁穿吃。”於是,老僧就將其收留下來。果然,第二天就有人給馱來一馱子米麵。普濟對老僧說:“你給咱刨院,我給咱到鐘樓上敲鐘。”老僧問他:“因何如此?”他跟老僧談了他的想法。菩薩頂的大喇嘛聽到一直打鐘,很心煩,便派人到南山寺查看緣由。結果見老僧在揮動鐝頭刨院,便問:“刨院幹什麼?”老僧回答:“想修寺廟,可既沒錢,又沒糧,一時無奈,想感動天神……”菩薩頂的大喇嘛聽到稟告後,忙派人給南山寺送去一些錢糧。
此後,普濟和尚為了修廟,又歷盡艱辛,從河北、山西、山東等八個省募化來好多金銀,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把破敗的南山寺又大修了一番。有關他的一些說法越說越玄,越傳越遠,據說,他能七七四十九天不吃結果就傳到了慈禧太后耳中。慈禧將普濟詔於京城,將其關在一間屋子裡整整餓了七七四十九天,到五十天頭上開門一看,他一點沒變,安然無恙。慈禧大驚,忙問手下人該咋辦?有人就跟慈禧耳語了一番,便又每天讓普濟和尚吃四頓,每頓6碗。一連吃了七天,他既不大便,也不小便,就像什麼東西也沒吃一樣。
後見軟禁普濟的小屋頂上一圈一圈地放射金光,慈禧萬分驚訝,忙說:“莫道真佛無可見,而今朝中真佛來!”遂欣然命筆,為普濟題寫了“真如自在”四個大字,並親賜一幅鑾駕、綢緞千匹、白銀萬兩。普濟和尚想到作為一個出家人,名利其實沒有什麼用處,他提出只要半副鑾駕,並利用慈禧給的錢在北京修了七座寺院。
我們在南山寺前遇到一位道長,我們有一位大德供養道長一些旅費。
道長很客氣地像這位大德感謝。
我覺得南山寺最美的是傍晚時分,你會覺得涼意十足,可以在山上俯瞰五台山懷台鎮,是一處隱修之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