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台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關於三山國王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
三山地理
三山指的是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獨山、西南面的明山和東面的巾山。據載,宋太宗封此三山神為國王,故有此稱。三山國王祖廟在揭西縣河婆鎮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大廟山)東北麓。由於河婆古屬霖田都,故又稱三山國王霖田古廟。
歷史
據清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托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王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王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徵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凱旋後,觀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另據《潮州府志》,三山國王之事蹟略異。府志稱,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擄去。文天祥立端帝於福州,改 元景炎。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踪影。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於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邑人立廟祀王,所塑神像則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此三山即為獨山、巾山和明山。
祖廟
祖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灰沙土夯牆蓋瓦建築物,殿廊皆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極具民族特色。祖廟始建於隋,顯於詔,封於宋(宋太宗誥封明山、巾山、獨山三山神為“三山國王”),封賜額又謂“明貺廟”,因廟在古霖田郡,故又稱“ 霖田祖廟 ”,當地群眾稱之為“ 大廟 ”,至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後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廟前有石拱橋,入門兩側各置泥塑將軍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馬,廟正殿奉祀三山國王坐像,左偏殿祀開山祖師,魯班先師、北極玄武、出游神木坑公王,右偏殿祀文昌帝君,月下老人、南極仙翁、出游神指揮大使。後殿有花廳,祀三山國王夫人,左廂房祀七仙女,神農大帝、文財神爺、天官賜福,右廂房祀千里眼、順風耳、黃帝武財神爺、土地神。前進殿塑把門將軍,左孟章,右監名大將軍。
<圖文資料為網路彙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