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在內城東北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升格為行宮,並改名為雍和宮。
清朝時代王爺成為了皇帝,原本居住的王府是不能住人的,因為王府為「龍潛禁地」,就是皇帝藏龍的意思,所以四爺,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他的雍和行宮改為喇嘛寺院,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喇嘛寺院就開始啟用了。
依照慣例,道大陸各景點都需要門票,進入雍和宮要價25元人民幣
緩步的走入雍和宮,陽光耀眼溫度卻不高,很舒服的日子
昭泰門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
雍和宮香盧
雖然共產黨不信神不信鬼,中國在近年開放改革下,拿香拜拜及傳統文化回歸,拿香拜拜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正在整修中的雍和門
雍和宮銅雕獅子,製作非常精巧
進入雍和宮會先遇到一尊彌勒佛,彌勒佛上方是牌匾,心明妙現四個大字
22
佛教四大天王 #1
佛教四大天王 #2
進入雍和宮後裡面有一座精巧的銅爐
藏傳神像
▲ 雍和宮正殿
雍和正殿,原為雍王府銀安殿。為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前有月台,殿內供奉三世佛:藥師佛、如來佛和阿彌陀佛。
雍和宮正殿內部
雍和宮大殿前的庭院裡,橢圓形漢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達一點五米的青銅「須彌山」。須彌山是梵文 Sumeru的音譯,意譯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據說是世界的中心。佛經認為,世界的最底層是風輪,其上是水輪,再上是地輪。地輪之上有九山八海,須彌山就在這山海之間。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計算距離的單位),日月環繞須彌山迴旋出沒,三界諸天也依須彌山層層建立。須彌山腰有「犍陀羅山」,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鹹海,鹹海四周還有四大部洲即∶ 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護持。須彌山頂部為「帝釋天」。帝釋天下面有一圈星像圖,是按古代天文觀測的結果依次排列的。據說這些星座的分佈和標記大體上符合現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在佛教中,須彌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頂的帝釋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極樂之處。因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釋迦牟尼經常在此講經說法。不少寺院石窟佛都坐在叫做「須彌座」的座位上,成為一種象徵。<維基百科>
▲ 永佑殿
永佑殿,原為雍王府內門,規制同天王殿。殿內供奉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藥師佛和獅吼佛。
永佑殿內部
雍和宮內有許多佛殿,供奉著不同的佛像
▲ 法輪殿
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內布局同紫禁城坤寧宮和瀋陽故宮清寧宮類似,即東半部為居住空間,西半部為薩滿教佛堂。乾隆時期加以大幅改動,平面布局改為十字形,面闊七間,前後各出五間抱廈。殿頂按照藏傳佛教傳統設有五座小閣,象徵須彌山的五峰。殿內正中蓮花台上為藏傳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像。宗喀巴大師銅像的兩側有兩座木質講經台。1954年,班禪和達賴到北京時在此講經佈道。宗喀巴像背後為木雕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由紫檀木雕鏤而成,上放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鑄造而成的羅漢像。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傳為乾隆帝的「洗三盆」。<維基百科>
法輪殿內部
萬福閣位於法輪殿之後,原為雍王府後罩樓。樓高三層,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三座樓閣之間有飛閣復道凌空連接,宛如仙宮樓闕,是唐朝至遼金時代佛教建築的典型風格,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飛閣復道的僅存實例。萬福閣內有一尊高18米、寬8米的彌勒佛站像,身體主體部分用整根白檀木雕成(整木高26米,地下埋入8米,地面上高18米),為六世達賴進貢(康熙年間,清政府幫助達賴鎮壓西藏暴亂,實現政教一統)。
在極高的難度下拍了一張大佛,大佛在被樓閣包圍相當壯觀!!
整座雍和宮就像一座大型佛寺,一層層的閣樓與眾多佛像
雍和宮一景 #1
雍和宮一景 #2
藏傳轉法輪,雍和宮就像一座大型的佛寺,裡面供奉許多藏傳佛教神像,偌大著宅院就連我這喜歡逛古蹟的人,也漸感吃不消,裡面有價值的古代文物相當多,堪稱藏傳佛教的瑰寶,在雍和宮也有許多達賴喇嘛七世與雍正皇帝的故事,清朝半壁江山歷史,雕梁畫棟的建築古物已說明了這一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