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078.jpg

壽寧寺是五台山黃廟十大寺之一,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 ,坐落在菩薩頂之西,中台翠岩峰余脈之腰,雄踞「台內四峰」菩薩頂、黛螺頂、壽寧峰、梵仙山之一的高處。《清涼山志》中說,北齊天保年間,北齊皇帝高洋第三子在此焚身,古稱「王子焚身寺」。王子焚身寺到唐代末期,由昭宗敕令重建,並撥州田百頃充以常住,成為五台山的著名大寺。五代後唐時,該寺著名高僧誠慧和尚被尊為國師,朝廷對他的寵幸,使這個寺出現了「樓台普建」的繁榮。宋景德初年方改名為壽寧寺(取長壽安寧之意)

DSC04062.jpg

今日搭車來到壽寧寺,一座繁華落幕後十分清幽的古寺,在五臺山眾多寺廟中壽寧寺鮮少有人知道,五臺山旅遊行程中幾乎不見壽寧寺安排,而壽寧寺在五臺山歷史上卻是站有一席之地,非常重要。

DSC04063.jpg

前往壽寧寺需要搭小車,沿著五臺山顯通寺的山路上去,是一處獨立的小山頭。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五代後唐時,該寺曾顯赫一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太宗詔修該寺,景德初年,真宗又予敕建,改名壽寧寺。元代中統年間,該寺成了藏傳佛教在五台山最早的寺院。明代永樂十二年,宗喀巴大師的弟子釋迦也至五台山,又修葺了壽寧寺等五座黃廟,使其又成了五台山最早的黃教道場之一。清代康熙年間,它又成了五台山十大黃廟之一。

DSC04075.jpg

小車到了山頭之後停在寺前,一座獨門獨戶的寺院在眼前出現,看起來重新裝修不久。壽寧寺地處開闊平地,這座古剎坐北向南,占地9800平方米,寺前立一面10米長的磚雕隱壁,中軸線的主要建築依次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後殿。殿院片石鋪砌,殿宇宏大典雅。天王殿之後的六角亭文殊殿,石砌須彌座台基,束腰上雕有輪、螺、傘、蓋、花、罐、魚、盤等「佛八寶」圖案,為黃廟特有的裝飾。

DSC04060.jpg

走入壽寧寺,以前出現一座王子殿堂,壽寧寺古稱大王子寺,接下來講講壽寧寺的故事

據《清涼山誌》記載,壽寧寺「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齊第三子,自識宿命,厭塵勞,於此燃身。供聖,菩薩現形火光中。內侍劉謙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焉。唐普雨大師,奏昭宗重修,撥州田百頃,充常住費。宋景德初,敕改建曰壽寧」。

白話文如下 (網路資料)

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的第三子,連年帶兵打仗,後來負傷。他看到戰亂帶來的災難,意識到自己犯有罪過,從此厭惡宮廷世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他得了重病,幾番醫治都不見效,便來到五台山。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位老人,指責他求聖少勞,而且倦怠。加上病入膏肓,無法醫治,王子就在這山脊較平緩的地帶,點燃乾柴,舉身赴火,以焚身來超渡自己。就在焚身的火光中,菩薩現形。這就是後人所謂的「燃身現佛」。

DSC04037.jpg

前面這座亭子就是王子焚身之處,故廳內原供王子木刻像,腹中藏有王子的骨灰匣,今早已散落,現供文殊騎獅像。 

DSC04036.jpg

大雄寶殿面寬三間,單檐四阿頂,四出廊,宏偉雅致,殿中原有高2米,重達兩萬斤的鐵鑄釋迦佛一尊,為五台山最重的一尊鑄像。殿內主塑橫三世佛,其兩壁的十八羅漢。

DSC04040.jpg

元代,是壽寧寺極為興盛的一個時期。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教,尊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為國師。1257年,八思巴巡遊了五台山,標註著藏傳入五台山(忽必烈和八思巴的交往,開創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先河,使藏族地區納入了中國的版圖)。這裡要說的是中統年間,八思巴的大弟子膽巴帝師,被元世祖「詔居壽寧寺」,他在五台山建寺弘法近10年,使壽寧寺成了弘揚藏傳佛教的一座最早的寺廟。自此,五台山的漢藏佛教文化交相輝映,綿延不絕。因此在元代,壽寧寺可說在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中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到了明朝,宗喀巴的大弟子釋迦也失在五台山弘法的四年中,修建了五座黃廟,壽寧是即為其中之一。

DSC04041.jpg

清朝的康熙、乾隆朝台,每每要來這座古剎禮佛。乾隆還以壽寧寺為題作了一首詩:崖路入青松,給園峰作屏。金人無量壽,都以祝慈寧。

DSC04043.jpg

壽寧寺由於遊客甚少,反而有一股幽靜的清修之感,是五臺山少數的悠閒寺院,我想不久的將來,壽寧寺一定會復興當年的榮光,成為一座香火鼎盛的寺院,畢竟王子焚身的故事留傳了上千年。

DSC04042.jpg

壽寧寺目前的住持是通贊法師,目前寺院裡面仍在募款修建,早日讓這座寺院重現榮光,目前壽寧寺的遊人很少十分的幽靜,在過幾年之後就沒有這種光景了,能夠在千年傳奇古寺捐資興建,真是莫大的福氣呢!有人要捐款可以直接聯繫法師。

DSC04045.jpg

DSC04047.jpg

五台山功德碑,記載著寺院的點滴故事。

DSC04048.jpg

DSC04049.jpg

鳳凰千年古樹

DSC04053.jpg

這次來訪壽寧寺,通贊法師特別打開了塵封已久的殿堂,據說是明朝其實就存在的彩繪,壁上的畫作是觀聖帝君(關羽的故事),看的出來相當有歷史了。 

DSC04055.jpg

佛塔。

DSC04056.jpg

通贊法師,我來到此地與法師長談,法師說他不是本地人,在其他寺院待過,在一個機緣之下有一位師兄問他要不要來五台山當住持,他來了之後才發現他所接掌的寺院~壽寧寺,是大名鼎鼎的大王子寺,當時寺院還是很破舊的,於是殘破的寺院在通贊法師的努力下,逐漸恢復往日的光彩。

DSC04071.jpg

從壽寧寺往下看,可以見道五台山大白塔。

DSC04068.jpg

眺望黛螺頂,壽寧寺的位置非常好啊!可以一覽台懷鎮、菩薩頂。

DSC04069.jpg

眺望五台山東台頂。

DSC04073.jpg

與通贊法師合影 THE END。

# 壽寧寺故事白話文(轉載)

壽寧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清涼山志》中說,北齊天保年間,北齊皇帝高洋第三子在此焚身,古稱「王子焚身寺」。且說在南北朝時期,戰火頻繁,人們惶惶不可終日。當時的北齊,乃是佛教盛行之區。文宣帝高洋,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人物。他首先是一個崇佛狂,曾提出將國庫資財的1/3用於佛事,本人還伏地撒發請僧人法上從上面踐踏走過,以示對佛教和高僧的尊崇。他還效法梁武帝禁止殺生,斷絕食肉。這樣一位奉佛的慈心皇帝,使人很難相信他又是一位荒淫殘忍的無道之君。據說他曾拷打自己寵信的皇后,用箭射擊岳母,打傷生母,逼奸嫂嫂和父親的姬妾等:在朝野,他動輒殺人,特別是在推行鮮卑化政策中,大肆捕殺漢族並漢化了的官吏,還常常以折磨人取樂。為了擴大地盤,高洋又出兵進攻柔然、突厥、契丹和朝鮮,塗炭百姓。極度的驕奢殘暴,註定了北齊是一個短命的王朝。高洋本人,31歲因得暴病食不能下咽而亡。高洋的第三子,即焚身的王子,就是在這麼一個環境的薰陶中成長,據說他統兵連年征戰,英勇無敵,屢獲勝利,在出擊柔然、突厥、契丹的戰爭中,殺人盈千,血染戰袍,曾七次受傷,因此深受父親的賞識看重。

傳說,在一次征戰中,王子被毒箭傷體,創巨痛深,一日,軍中來了一位老僧。稱他能給王子醫病。王子令侍衛傳至榻前,那老僧在他傷口上敷了藥,臨走時雙手合十,念出一個偈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煩惱在前,清涼在後,阿彌陀佛,任子消受。」老僧正要辭行,王子忽而翻過身來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已曉得,只是煩惱在前,清涼在後,還求聖者指點。」老僧說:「世間常煩惱,佛界常清涼,你難道忘了嗎?」說完飄然不知所向。

原來這位三皇子,在佛教故事中說,他的前兩世曾是僧人,故而生知宿命,於是他細細回味往生,終於想起自己在周朝之後,曾為晉楚世家子弟,便一時深悔自己的所作所為。但他在箭傷好後,卻又把老僧的話丟在腦後,強烈的征服欲,使他於公元556年再次領兵出擊,卻是戰事連連失利,因此鬱結染病在床。

卻說王子在病中,每每夢見許多人向他索命,便愈加害怕,病情一天天加重。此時他又想起老僧的偈語,才醒悟到這是報應,便想禮求文殊菩薩,徵得父皇高洋同意後,王子由中相(內侍)劉謙之陪同,來到了五台山。一日,王子在朦朧中忽然看到了曾給他醫病的那位老僧,一時如獲救星,便慌忙跪地懇求說:「愚下蠢昧不明,一時犯下滔天罪過,聽說念佛能消除此難,吾今欲求文殊菩薩保佑,萬望師傅指點。」老僧口念阿彌陀佛,指責他道:「上次救你,本想讓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沒想到你卻執迷不悟,又興戰事,你應該知道,你之身非你之有。」說完,口中又念出一個偈子:「天無十日晴,佛無一時通,瓦片換瓦片,半斤換半斤。」偈子剛說完,便騰空飛去,王子這才知道是文殊顯聖。於是徹然覺醒,決心以身奉佛(過去在佛教中有燒戒疤、染指、焚身等幾種供佛形式,現已廢除),贖回自己的罪孽。遂令劉謙之選一塊平坦之地,點燃一堆乾柴,在文殊像前禱畢後,縱身躍入火中。再說劉謙之在火光中,眼睜睜看到了菩薩的影像(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燃身現佛」),便將此事面奏高洋,高洋悲痛不已,令在王子焚身之處建寺,即名王子焚身寺。傳說,閹刑之身的劉謙之自此也請准入山修道,他虔誠日課《華嚴》,不到百日,臉上竟生出鬍鬚,恢復了丈夫相,此是後話。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