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571.jpg

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張掖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臥佛寺”,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張掖大佛寺幾易其名,明清時期曾稱弘仁寺、寶覺寺、宏仁寺,民間稱作“甘州臥佛寺”後來亦稱“西夏國寺”。 

DSC09568.jpg

那年冬天,我來到無人的大佛寺,前來瞻仰寺內國寶~大臥佛。張掖大佛寺是一座集建築、磚雕、塑像、彩繪、書法、佛經、雕版等於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古建築佈局嚴謹,雄渾莊嚴,獨具地方特色和藝術魅力,是西夏建築藝術的瑰寶。這裡保存了全國僅有的由西夏党項民族修建的佛教殿堂,有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萬計的館藏精品文物。該寺作為歷代皇室家寺院,與西夏、元、明、清王室關係密切,具有典型的宮廷建築風格。

DSC09580.jpg

大佛寺內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據說,元世祖忽必烈曾在這裡誕生,其母別吉太后也與這裡有著撲朔迷離的關係,死後還被安葬於此。相傳,南宋末代皇帝趙顯在此出家,“遺腹子”風傳朝野,並有“元朝天下,南宋皇帝”的說法。

DSC09569.jpg

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重簷歇山頂,高33米,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占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殿頂用青筒瓦笨覆蓋,殿周圍繞廊。

DSC09575.jpg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市甘州城區縣府街東側,與中心廣場相鄰,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區,也是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據考證,寺院所在地最初是建於西晉惠帝永康元年(300)的迦葉如來寺,北魏時期,梁武帝下令滅佛殺僧,寺院被毀,成為廢墟。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嵬咩國師在迦葉如來寺廢墟下挖出了古臥佛像,隨即產生了在此處修建寺院和塑造佛像的願望。當時,嵬咩國師一方面在張掖本地募集資金和物資,另一方面積極爭取朝廷的支持。公元1103年,西夏崇宗李乾順頒旨建臥佛寺,並賜額“臥佛”。初建的臥佛寺,雄偉壯觀,由此奠定了皇家寺院的基礎,此後,該寺就成了西夏至元代諸朝的皇家寺院。

大佛寺.JPG

殿門兩側各鑲6平方米見方的磚雕一塊,上精雕如來佛講經説法的故事和神態各異的諸佛像。南為西方極樂世界,上書“登極樂天”,右下方書“西方聖境”。對聯為“寶殿巍峨無人量天成敬仰,金身顯煥河沙凡聖共皈依”。北為佛説法圖,上書“入三摩地”,右下方書“底園演法”,對聯為“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法輪常轉十方瞻仰正菩堤”。此為中國磚雕藝術之珍品。殿門上有清代的兩副楹聯,其中一副是“創於西夏,建於前明,上下數百餘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遊三千世界,方如此夢是真空”。

DSC09570.jpg

進入大殿就可以看見大佛,不過大佛太過巨大,只能看見臥佛的一小部分,臥佛身長 34.5公尺,肩寬7.5公尺,耳朵長約4公尺,腳長5.2公尺,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室內臥佛造像。

DSC09571.jpg

臥佛靜靜地躺在大佛寺內,此時的溫度大概只有5度,整座大佛寺內寒氣陣陣,非常的冷。

DSC09573.jpg

於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內部有很大的空間用來儲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發現了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

DSC09576.jpg

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座東面西的佛殿。

DSC09577.jpg

DSC09572.jpg

載,西夏太后經常來寺內朝拜、居住;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別吉太后也曾在這裡久居,別吉太后的靈柩曾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被大佛寺的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吸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DSC09574.jpg

這座千年歷史的臥佛,確實是我看過最大的臥佛,臥佛置放於大殿內也提供了良好的保存環境至今。

DSC09579.jpg

冬季絲綢之路,敦煌,石窟,藝術旅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張掖大佛寺 西夏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yce 的頭像
    Boyce

    Master 旅人時光.Buddha.Archangel.朝聖旅行.探索世界的盡頭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