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564.jpg

鳩摩羅什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 鳩摩羅什寺,是後涼麟嘉元年(389年)後涼皇帝呂光為安頓鳩摩羅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興土木修建,是鳩摩羅什初入內地安身弘法演教之處;鳩摩羅什生前發誓:“如所譯經典無誤,死後焚身舌不爛。”並留下遺囑,死後將舌頭葬於姑臧。409年鳩摩羅什逝世,涼州人民為紀念鳩摩羅什,在姑臧修建了羅什塔,並尊遺願將鳩摩羅什的舌舍利埋葬於塔下。塔及寺院在唐代時大力擴展,明、清皆有修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五涼文化、漢傳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貴遺存。

DSC09548.jpg

我們是冬天來走絲綢之路,所一路上都是VIP的待遇,人煙稀少,絲綢之路想要能夠很純粹的旅行就是冬季,所以很適合這個時候來旅行,我們到了武威進入鳩摩羅什寺。

DSC09549.jpg

鳩摩羅什寺塔,呈八角十二層,高33公 尺,全塔以條形方磚疊砌而成。第三、五、八層均設長方形塔門,每一層均 向外出簷,簷下以仿木造斗拱支撐。頂部塔剎安置葫蘆形寶瓶,最上層東西 各有小小佛龕,龕內供有佛像。1927年涼州發生大地震,寺塔一半被震毀, 1934年進行重修。塔內供有鳩摩羅什頂相、鳩摩羅什舌舍利、《大藏 經》一部,以及鳩摩羅什所譯石刻《佛說阿彌陀經》一部。供奉了自長安草堂寺送來的羅什荼毘後舌舍利,因此又稱「鳩摩羅什舌舍利塔」。

DSC09556.jpg

這座寶塔內供奉中國當代最偉大譯經師鳩摩羅什的舌舍利,當年鳩摩羅什在西安草堂寺翻譯經典,最後圓寂時曾經說過,我這一生翻譯的經典都是正確的,在我火化後舌頭不會燒化,果然,鳩摩羅什火化後舌頭保留下來了,這就是鳩摩羅什舌舍利的傳說,眼前這座舍利塔就是鳩摩羅什舌舍利。

DSC09550.jpg

雙手合十繞塔,對鳩摩羅什對於中國佛經翻譯如此大的貢獻。

DSC09553.jpg

據《高僧傳》記載,當鳩摩羅什圓寂以後,弟子們依照佛禮予以火葬。 鳩摩羅什肉身盡化,唯有舌頭不爛。 公元420年,鳩摩羅什的弟子們奉羅什遺願,將舌舍利奉歸武威羅什寺修塔供養,這就是現存寺內的鳩摩羅什舌舍利塔。

DSC09558.jpg

據唐朝《敬德碑》記載,“羅什地基,四址臨街”。規模宏大,有上中下三院,前有牌樓、山門、過殿(天王殿)。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華嚴三聖殿、拜殿、兩廊。還有觀音、羅漢、金剛和36代祖師殿,並藏有御賜《大藏經》。後歷遭兵災人禍,唯羅什舌舍利塔保存完整。截至2017年6月,鳩摩羅什寺佔地139.2畝,主體建築有羅什寺塔、大雄寶殿、觀音殿、大經堂、羅什法師紀念堂、鳩摩羅什圖書館、佛教文物展室、佛教書畫展室、客堂、雲水堂等,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佛教活動中心。 

DSC09559.jpg

大雄寶殿內鳩摩羅什法師像

DSC09563.jpg

唐朝貞觀四年(633年),大將軍尉遲敬德統兵遠征西域,行至涼州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內一座古塔頂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雲生處,花雨飛舞。他相信這一奇觀是一種神示:如此祥瑞之處必定是佛教的聖地。於是前往禮拜。敬德見到羅什寺塔後大生敬仰,遙想羅什法師功德,於是下撥餉銀,召能工巧匠,親任監工,經一年多時間,寺塔完工。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為記,上刻“羅什地基,四至臨街,敬德記。”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唐朝天寶元年(741年),地處涼州鬧市的羅什寺成為往返絲綢之路的西域使節、各國僧侶薈萃交流的地方,對中西方宗教文化和思想交流貢獻巨大,意義深遠。

DSC09565.jpg

冬天的絲路旅行,落雪繽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yce 的頭像
    Boyce

    Master 旅人時光.Buddha.Archangel.朝聖旅行.探索世界的盡頭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