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西晉初年(約西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層。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岩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佈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於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
炳靈寺石窟位於黃河上游邊的石山,在2019年初前還沒有合適的江通方式前往,所以只能從劉家峽水庫搭船,今天的天氣真是有夠冷,一邊下雪一邊起霧,我已經穿很多了還是覺得冷。
我們搭的是黃河上穿行的小船,一艘約可以搭8-12個人,船看起來很小不過艇溫馨的,至少有加蓋。
我們這艘船是由一位中年婦女開船,開這種船應該不需要駕照吧? 油門踩了拉方向盤就好了,於是大家都在船上睡著了,這段船程估計約30-40分鐘,距離有點遠。
船一開出去大約20分鐘,突然就在濃霧中停下來了,四周非常安靜此,此時濃霧散去,有一艘船引擎故障了,在水上漂流,船家正在想法子發動。
這個時候在船上大家的心情還滿愉快的,很好玩啊!! 大家船靠在一起等發動,有一種探險隊的感覺。
沒一會功夫船就發動了,繼續往前走,這個時候船隻剛好來到黃河匯入劉家峽水庫段,這一段水勢非常強大兇猛,一瞬間大家臉上表情越來越冏,沒人笑得出來,也沒人說話,我一度以為我要發生船難了。
河上波濤洶湧,小船在漩渦急流中朝著上游衝刺,我感覺我們要不行了....
終於,衝破漩渦急流開始奔馳在黃河水上。
黃河上游水質還滿清澈的,黃河經過寧夏中游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帶了大量泥沙才變得濁,我們在絕對的上游。
飆船啊!!!!! 過了險灘之後一帆風順,景色也變得很美,我在地圖上可以看到三艘船的位置。
終於到了岸上,感覺很不一樣,炳靈寺石窟我來了!!
炳靈寺石窟地圖,位於黃河支流大寺溝,豐水季石窟前是可以行船的。
漫步炳靈寺
炳靈寺外河道
我們是朝聖藝術團,所以全部項目都參觀,價格非常高,可以看到上方傳說中的 169窟需要300元人民幣,但這一切都值得的,當你看見法顯大師和道融大師的留名,你會發現你走在歷史的點上。
郭老師早年有來到炳靈寺勘查,與當地的研究員十分熟悉,也為這趟朝聖旅行安排了許多經典石窟。
炳靈寺石窟入口處
炳靈寺阿狗
能在如此山中秘境開著如此大的石窟,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令人讚嘆!
大寺溝
我朝著山上望去,看起來還有一些隱藏版的石窟有待探訪,炳靈寺由上寺、下寺和洞溝三部分組成,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現存窟龕216個,石雕泥塑造像800餘尊,浮雕佛塔56座,壁畫約1000平方米。石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
第3窟 始建于唐代 代重繪
平面方形、平頂窟,高3.5米、深3.1米。此窟的重要價值在於窟內正中鑿一四坡頂方塔。塔高2.23米、塔基寬1.40米,塔為單層、方形盝頂。塔座四沿遺留有孔眼,可知座上曾有勾欄。座正面設弧形踏道。塔身為仿木構建築,四面各分三間,正面中間開一門,門內塔室中空,可能原來曾有造像,從塔身比例及造型推測,此塔是對於殿堂內佛帳的模仿。盝頂中心為疊澀須彌座的刹座和山花蕉葉及覆缽。此塔整體及細部均具有初、盛唐的風格,是研究唐代建築和佛教石窟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另外,塔頂正中有印度佛塔中常見的覆缽形。這種把印度塔建築中的某些特點,巧妙地融會在中國民族建築形式,在全國其它石窟中,也是獨一無二的。炳靈寺石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同中國其它幾個著名的石窟寺相比,有其自己的特點:第一,這裡的石雕、浮雕佛塔很多,這在其它石窟中是少見的;第二,洞窟門頂上方裡面再開洞窟,雕或塑有臥佛,這在其它石窟中也是沒有的;第三是密宗壁畫較多。這與元代藏傳佛教興盛有關。正因如此,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在他所著的《中國通史》中,認為炳靈寺和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並駕齊驅,有著同樣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經典的佛陀、阿難、迦葉
第31龕 佛、弟子、菩薩像 盛唐
佛像托缽,弟子像袖手,菩薩像持寶珠、提瓶,造像均立於蓮臺上,臉上洋溢著微笑,已不再是前代造像冷峻肅穆的表情,反映出大唐盛世的精神面貌。唐朝以包容開放的胸襟, 使絲綢之路的交流更加繁榮,唐蕃古道也在這時期得以開通並繁榮發展。魏晉以來不斷本土化的中國佛教, 在唐王朝全面興盛的文化背景下, 又接受了印度笈多藝術、 西域佛教藝術, 在長安形成新的時代風格,迅速影響到全國石窟。
石窟造像上面都有編號,可以知道作品的來源與年代
第70窟 十一面八臂觀音像 明
十一面八臂觀音是密教觀音之一,其形象有密教思想的象徵意義。菩薩有十一面,八隻手臂,手中持有不同的器物,現器物已失。元代以來藏傳佛教盛傳於炳靈寺, 代表性的雕塑有第70窟的一尊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觀音, 第188龕一石雕噶舉派祖師米拉日巴造像等。
歷史上,關於炳靈寺的記述,曾見於北魏人酈道元《水經注》卷二“河水”條,《水經注》中記曰:“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裡,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從記載中可見,這裡風光清麗,千峰競秀,崖如刀劈,極適宜寺窟寺院的建造。
西漢前此地域為羌人聚居地,據考證,北魏前此窟稱“唐述窟”。所謂“唐述”,即羌語“鬼窟”之音譯。故積石山稱為唐述山,河水亦稱唐述水,表明它曾是羌族勢力統轄的地區,也可見此地在古人眼中是神秘莫測的地方。同時,此地又是“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交通要道,它是取道青海到達流沙,中亞西域通往西亞的必經之地。故有“絲綢之路”右南線“臨津古渡”之稱。西秦乞伏氏曾花費三年功夫在附近黃河上架橋,號稱“橋高五十丈”,所以西秦曾選此地為國都。
相傳,晉代名僧法顯當年就是從這裡渡黃河赴印度取經,並留有他的題記。西秦氏信佛法,並聘中原和西域著名高僧曇摩毗、玄高等為護國大禪師。曇弘、玄紹諸僧也到過西秦。高僧玄紹就在炳靈寺“蟬蛻而逝”。由此可知,當時的西秦已有“鑿仙窟以居禪”的風氣。至唐代,唐述山已成為佛教叢林,改稱靈岩寺,強勝的吐蕃王朝政權也一度佔領此地。到宋代,篤信佛教的吐蕃贊普王朗達瑪第五世孫確斯羅于1032年建立了以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確斯羅藏族政權,佔有整個河州地區,炳靈寺也隨之為其所有,唐之靈岩寺才改稱為藏語音譯的炳靈寺,方沿用至今。
據釋道世《法苑珠林》文獻記載,炳靈寺石窟的開鑿歷史可上溯到“晉泰始年”,即西元265年。在炳靈寺眾多的洞窟中,歷史最為久遠的,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是坐西面東的169號窟。1962年在窟中的第6龕發現有西秦“建弘元年(西元420年)歲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的墨書題記,此外,還在僧人供養像中發現有“大禪師曇摩毗之像”的題記。在第3龕存有“大代延昌四年(西元515年)”的墨書題記等。
一佛二菩薩
西元676年,稱雄青藏高原及中亞的吐蕃王朝藏族政權在中國西部諸民族中已形成自漢、魏以來最強大的軍事帝國。吐蕃王朝疆域的不斷擴大,藏傳佛教文化向東發展影響也廣泛深入。西元763年,吐蕃佔領隴右這一地區後,此地除有吐蕃軍人駐紮外,還有大批吐蕃移民北上東遷,在炳靈寺石窟建造了無數雕像和壁畫,並對佛窟進行了重修和重繪,藏傳佛教文化開始直接對這些地區產生著影響。
尤其是在藏傳佛教後宏期的元代薩迦時期,由於元世祖忽必烈尊藏傳佛教為國教,得勢的薩迦教派僧人入駐炳靈寺,將炳靈寺前代洞窟內的壁畫進行了大量的重繪,佛教造像藝術在炳靈寺得到興盛發展。其後隨著元朝的衰落,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由噶舉派取而代之,從而使噶舉派在炳靈寺也有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炳靈寺地處偏僻深幽的洞溝內開鑿的石窟大多是噶舉派僧人所建,其風格顯得格外幽深神秘。其間也有藏傳佛教噶當派僧人入駐炳靈寺弘法傳教,開窟造像。
我抬頭往上看,這是炳靈寺最傳奇的169窟,也是中國石窟藝術的歷史起源,想要上去人數有限制。
炳靈寺 第169窟
炳靈寺第169窟內存數件獨一無二的佛教藝術珍品和歷史烙印。除了有現存中國佛教石窟中最早題記,還有北壁12龕有東晉(317-420年)高僧法顯法師(約337-422年)西行去印度時,途經此地在窟內的墨書題記。 另外,窟內北壁10龕存兩幅西秦(385-400年,409-431年)維摩詰說法圖更是中國現存最早有關維摩詰的圖象,異常珍貴。《維摩詰所說經》於183年由支謙法師首次漢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344-413年)再譯並流傳最廣, 由此可見,翻譯經典、開闢石窟和藝術創作是互動互持的。
第169窟在炳靈寺石窟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時代最早,位於下寺區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南側上方,原為一處近似長方形的不規則天然洞穴。窟內四壁原布滿佛龕,現存佛龕及壁畫共編號24個。造像製作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其中以泥塑為主。
第169窟內還可以看到法顯,道融等高僧的畫像與榜題。炳靈寺地處西北高原,位在古代絲綢之路的要衝,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當時西秦建都臨夏,國王御駕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尚存於岩壁之上,其後,無數行旅都要路過此地,如晉代名僧法顯,西行去印度也曾經過這裏,炳靈寺169窟至今仍保留著他的墨書題記。
在第169窟是不能拍照的,隨時有保全在看著你,我拼了,分享這些無價的珍寶,在這座傳奇的169窟中,我有親眼看見道融的題字 (道融是鳩摩羅什的弟子),法顯的字太小我沒有仔細看清楚,對我來說,法顯的戰鬥力更超過玄奘大師,兩位師父天竺之旅的性質是不同的,法顯是62歲退香老人自助旅行路上找夥伴前往天竺,玄奘大師是27歲年輕人有功德主贊助大把銀子參加旅遊團一路通關前往天竺,而法顯比玄奘西天取經早了300多年,當時環境更加險惡,法顯能平安歸來題字,真是神人也。,
炳靈寺第169窟無量壽佛坐像是目前為止所見最早的實物資料。無量壽佛結跏趺坐,雙手作禪定印;身穿袒右式袈裟,僧祇支外露;東側上方墨書榜題“無量壽佛”。兩身菩薩侍立左右,上身赤裸,下身著裙,旁書“觀世音菩薩”和“得大勢至菩薩”。佛像鼻樑高挺,上通眉際,脖子粗短,雙肩魁梧,整體凸顯出濃烈的異域色彩。
站在此處歷史的瑰寶之中,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何其有幸1600多年後,能與法顯大師同在一處遺跡,見證中國佛教文化與歷史的瑰寶。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博大精深,我走過許多經典石窟,即使無法一一的理解石窟的藝術與變化蘊含,但我曾經來過,對我來說就很滿足了。
第169窟的題記是迄今為止中國現存石窟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造像題記。比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最早題記還要早整整100多年。169窟題記的發現對研究炳靈寺石窟的建造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對全國其它石窟的斷代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後,炳靈寺石窟又歷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斷開鑿、營建、修葺、擴建,其間包括吐蕃王朝時期、確斯羅藏族政權時期及其後藏傳佛教的長期經營,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了僅次於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漢兩種風格的著名石窟寺。
第169窟 12 龕 西秦 壁畫
魏晉南北朝時期,東來西往的商賈、僧侶多走河南國道,即絲綢之路南道。為了交通方便,西秦在炳靈寺大寺溝口西300米處修建河橋。公元399年,東晉名僧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 “發跡長安,度隴,至乾歸國夏坐。夏坐訖,前行至耨檀國”。公元420年,曇無竭招集“同志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西海郡”,炳靈寺壁畫中保存了乞伏氏、南安博士、曇摩毗、法顯、道融等題名的畫像及50多個高僧的題名,這是他們在炳靈寺石窟活動的最好見證。這些中外名僧或來西秦傳經佈道,或路經西秦國,他們是佛教傳播的使者,他們在西秦國的活動,促進了佛教在炳靈寺及周邊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增進了中西佛教藝術交流。
佛學老師 郭祐孟
第168窟向下眺望,大寺溝
從明永樂年間興起的格魯派是對炳靈寺影響最大的教派,被永樂皇帝封為“大慈法王”的宗喀巴第四大弟子絳欽卻傑代表宗喀巴進京朝覲時,曾兩次路過炳靈寺宣講佛法教義。其後格魯派在寺院內相繼進行了一系列的弘法活動,對炳靈寺的寺院建築、洞窟、壁畫等連續兩次進行了重修、重繪,在炳靈寺重繪的窟龕中,格魯派壁畫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並且,還重新開建了一些新的洞窟,從而形成了炳靈寺石窟漢藏佛教並存的獨特風貌。
清順治2年,炳靈寺還確立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體系,這時寺內佛殿經堂密佈,僧舍遍溝,僧人巨增,盛況空前。並形成了上下寺之分,有上一千,下八百僧眾之說,隸屬於炳靈寺的中小屬寺遍及甘、青、內蒙等地共60餘座。這一時期石窟寺內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教造像雕塑、壁畫等藝術珍品都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並有所增加,同時,寺殿內供朝拜的各類銅質佛造像、彩繪泥塑像、木刻雕版造像、壁畫、唐卡等藏傳佛教藝術也得到長足發展,據傳僅唐卡就珍藏有上萬件,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拉蔔楞寺嘉木祥三世活佛都曾專程來炳靈寺朝拜。
11世紀時,西夏與宋交戰,西夏下令毀橋,絲綢之路改道,顯赫一時的炳靈寺從此冷落了下來。此後,漢傳佛教退出了歷史舞臺。15世紀,藏傳佛教進入炳靈寺,到了清代的康乾時期,藏傳佛教達到鼎盛,炳靈寺的佛教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復興時期。此時香火鼎盛,僧眾多達3000人。然而,從晚清開始炳靈寺石窟所在的河州地區民族矛盾日趨加劇,先後發生了乾隆四十六年、同治七年和十三年、光緒二十一年、民國十七年的社會動亂,給炳靈寺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中,第128,第147等大型洞窟被人為炸毀,大佛前的九層樓閣,木結構窟簷等寺院建築被付之一炬,一些精美的佛教石雕造像成了斷頭殘臂、身首異處。此後,寺院僧人紛紛逃離,佛事活動被迫停止。
炳靈寺大佛
從大寺溝對岸,眺望整座炳靈寺石窟
在石窟群另外一側河岸有一間小院,內有釋迦牟尼涅槃像長8.64米腳穿木屐,原本位於石窟下方15米處,因為修築棧道而搬遷至對面設廟供奉,屬於北魏時期的佛像造型。
下午四點鐘,一整天的時間仿佛停止,天空下起了飄雪,整座炳靈寺石窟的氣氛就像天女散花,我站在原地看著眼前景色,不想動了,好好記住眼前這一刻。
正在參觀169窟的遊客,步行於棧道上
落雪中的炳靈寺大佛,好美,我就走在大佛前
佛學藝術老師 郭祐孟
炳靈寺之貓
下午3點我們要離開了,阿狗很捨不得我們,一直看著我們離去偷偷掉眼淚
炳靈寺石窟管理處
我們搭上快艇往回走,要穿過離家峽水庫回到出發處
黃河的水有兩種顏色,這也是劉家峽水庫景點之一
快艇奔馳中,最終抵達碼頭大約下午4點。,
早上8點半出發抵達炳靈寺石窟大約9點半,預計12點離開炳靈寺石窟,沒想到炳靈寺的藝術珍寶太過精彩,一直看到下午3點也捨不得離開,途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喊肚子餓,果然當你沉醉在佛教石窟藝術下,時間也跟著停止流動了。
一下船我已經聯繫好了酒店,他們在碼頭直接送餐盒,還有熱騰騰的薑茶,每個人拿了上車。
開皮卡來送餐,這個酒店餐車滿厲害的,感覺好像救難隊....
中國絲路佛教藝術朝聖團,晚上要趕到武威,就在路上用餐了,隨機應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