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710.jpg

自佛陀滅度以來,根據佛陀口傳的教法,後人與佛陀弟子進行了數次結集後成為現代的佛經,其中第四次結集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歷史記載佛經第四次結集位於玄奘大師所駐足的迦濕彌羅國,也就是現在印度的喀什米爾,當年迦膩色迦王在兩大尊者協助下,召集五百名佛教學者舉行佛學大會的地方。根據玄奘大師記載,迦膩色迦王命人將完成的論文鏤刻在銅片上,以百函箴封,再建窣堵波 (佛塔) 藏於其中。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的第四結集。

DSC02681.jpg

從事朝聖旅遊多年,印度佛經 123次結集之處,我都已遊歷閱覽,唯獨佛經第四次結集的地方找不到,尋覓之間也問了很多專學者,只知道第四次結集的位置在印度喀什米爾,喀什米爾是什麼地方? 在在北北印度與巴基斯坦相鄰,當地居民以穆斯林為主,列城旁邊還有中國為臨,基本上不是什麼熱門的觀光區域,印度和巴基斯坦動不動就會開戰,所以台灣觀光客甚少,也沒人知道有沒有這個地方存在。我在瑪哈爾花園旁問了當地導遊,沒想到當地導遊說他知道這個地方! Oh My God... 抱著期待的心情前去看看

DSC02686.jpg

一到了這處古老的佛塔,看了看上面的牌子介紹,赫然出現~迦膩色伽王 kanishka 字樣,天啊!! 絕對是這個地方,台灣許多專家學者都未曾到過的地方,就這樣讓我遇見了,天意如此趕快上山瞧瞧。

IMG_20190722_171532.jpg

多吉在階梯上笑得很開心,我們應該是台灣前幾位來到佛經第四次結集之地的人,遍尋網路沒有任何關於佛經第四次結集的資訊,彷彿這個傳說之地只存在歷史紀載之中。

IMG_20190722_171143.jpg

我走在探險隊的道路上

DSC02700.jpg

IMG_20190722_172126.jpg

走了一段路,逐漸看到露出的遺跡,在喀什米爾附近都是穆斯林的寺院與文化,只有這處地方有伽藍的遺跡,第四次佛經結集的地方就在此處!

DSC02715.jpg

IMG_20190722_174616.jpg

此地的遺跡分布在整座山的丘陵之上,現在出土的遺跡分為上下兩個區域,首先我爬到上面這個區域看看,可以看到這裡曾經是建築物的殘留基座。

DSC02712.jpg

DSC02711.jpg

正後方的山上,中間部分看起來好像是一座佛像石雕,仔細看看可能真是如此! 有人和我的看法一樣嗎?

IMG_20190722_174718.jpg

山上的岩壁,隱約看似有大型的佛像雕刻痕跡,有許有朝一日可以進行調查。

DSC02713.jpg

圓形的遺跡,看起來像是曾經的蓄水池。

IMG_20190722_175059.jpg

現在來說說關於佛經第四次結集的故事,在玄奘法師著作「大唐西域記」中寫「迦濕彌羅國,周七千餘里,四境負山,山極峭峻,雖有門徑,而復隘狹,自古鄰敵,無能攻伐。國大都城,西臨大 河,南北十二三里,東西四五里,宜稼穡,多花菓,出龍種馬及鬱金香,火珠藥草,氣序寒勁,多雪少風,服毛褐,衣白氈,土俗輕慓,人性怯軟。國為龍護,遂雄 鄰境。容貌妍美,情性詭詐,好學多聞,邪正兼信,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有四窣堵波,並無憂王建也,各有如來舍利升餘.」「西遊記行」說:」舊日 罽賓,北印度境。迦濕彌羅,中國古稱為罽賓,就是現在譯為克什米爾(Kashmir)的地方。

迦濕彌羅結集,就是在現今稱為克什米爾的國境舉行的。

DSC02720.jpg

佛教一共有四次結集,順便來說說關於佛經結集的故事!

IMG_5547.jpg

第一次結集 王舍城七葉窟

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闍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於王舍城外,七葉岩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經藏,優波離負責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當時有數萬比丘後至,欲參加窟內聽法,迦葉不許,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餘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是即所謂大眾部結集。(網絡轉載)

DSC00750.jpg

第二次佛經結集 吠舍離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於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於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網絡轉載)

IMG_5632.jpg

第三次佛經結集 阿育王朝 華氏城

第三次結集—西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竄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眾。時有六萬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網絡轉載)

IMG_20190722_180351.jpg

第四次佛經結集 印度喀什米爾  迦濕彌羅國

第四次結集—西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於迦濕彌羅城,將三藏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於赤銅皃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

DSC02729.jpg

膩色迦王的大力護法,促成在迦濕彌羅的結集,以「有」部的思想為基礎,編纂三藏,詳予註釋,經過十 二年的辛苦努力,輯成統一的「有」部三十萬頌經律論三藏,對於佛教的貢獻很大,影響亦深,以西北印度為中心,弘布於各地,不久即傳至中國。歷史上佛法的流傳總不乏關鍵人物出現,例如空海大師在中國唐密覆滅前將佛法帶到了日本。

IMG_20190722_181538.jpg

茂密的大樹,想必在此處見證了無數過往星空。

IMG_20190722_174005.jpg

晴空浮雲

line_36064973683038.jpg

探索時光的旅程

IMG_20190722_174810.jpg

IMG_20190722_174816.jpg

IMG_20190722_174819.jpg

朝聖者的足跡,2000多年流轉的歲月時空,就在我身旁。

IMG_20190722_181531.jpg

IMG_20190722_180713.jpg

image

下方的主要遺跡,看起來曾經是一處塔狀遺跡,難道第四次結集佛經曾在此塔中? 我第一眼見到這裡,就感覺像達文西密碼中主角終於找到聖杯,情不禁自動跪下在塔前頂禮,終於找到了....。

line_36191500900727.jpg

頂禮致敬

IMG_20190722_180529.jpg

盤坐在佛塔之中,靜思

IMG_20190722_180839.jpg

當地導遊也很開心的和我們拍照,導遊不會講中文,但是對我們華人挺好奇的,因為這邊華人的遊客真的不多,他肯定無法理解這個地方對於佛教界的重要性,我們現在閱讀的佛經許多都是在此地結集而成的版本,這就是開始啊! 朝聖之路找到最初的當初。

IMG_20190722_182213.jpg

我們真的很滿足,帶著開心與開懷離開了,旁邊有一處山泉小屋,居然有山泉水!

IMG_20190722_181921.jpg

下山前當地人裝了一瓶安全水給我,真是甜美無比,佛經結集之地,我來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yce 的頭像
    Boyce

    Master 旅人時光.Buddha.Archangel.朝聖旅行.探索世界的盡頭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