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觀,又名“子午金仙觀”。道教全真派道觀,韓國道教祖庭,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子午鎮西側的子午峪內,始建於西漢漢文帝時期,名曰玄都壇,被皇帝立為祭天禱祝之所。金仙觀為子午峪歷史上的道教宮觀之一,唐睿宗為第八女西城公主入道立為觀,為公主改封金仙唐朝開成、會昌、大中年間,新羅人金可記留學長安,登賓貢進士,後不求仕進,隱居子午谷修道,受鍾離權傳授內丹術,成為韓國傳播道教的第一人。
我們在金仙觀入口處被攔下來,裡面汽車禁止入內,看來只能用步行的方式進入了,我剛爬完黃山寸步難行,只能硬著頭皮步行進入,都來到此地不能放棄,此處是終南山的登山步道,古時候可以說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古稱此地為子午谷。
走了20分鐘終於看見金仙觀的牌匾,此地被稱為子午峪,古稱子午谷,是長安城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地處秦嶺終南山段北麓,即子午道。子午古道是歷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古時的“子午峪”是長安通往巴蜀地(或漢中)的主要穿越秦嶺的交通要道,如今秦嶺公路開通,也就沒有人走這條古道路了。
我來到金仙觀前,看上去這座玄都峰有一圈光芒圍繞,難道是能量太強? 此地從漢唐時期有大量的建造的廟宇道觀,因為時代遷移只遺留下座座殘遺址,唯玄都壇及金仙觀保存至上世紀60年代。
進入道觀聖地,還得在爬一層樓梯上去,金仙觀獨向陰崖,依山而建,規模不大,氣勢不凡。整個建築羣講求中軸對稱,基本遵循一種上升的趨勢。道觀坐南朝北,背倚金仙峯,為三進、三上建築,暗和了《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本思想。也體現了中國古代“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原則,從而形成了風水中“氣場”的藏聚和迴護。
金仙觀整體的設計,依照玄都壇為依託的子午線,背靠玄都壇,面北而建,處於二溪交匯二龍戲珠之處,依山而建,大殿處於玄都壇之下,慈航殿與財神殿依青龍白虎方位安設,隨同玄都壇,五座山峯構成五龍抱壇之局,山門對面有慧心、望玄二亭,溪流之上建有明堂,符合道家風水理念。
金仙觀建築在山谷之間,終南山此的山勢平緩而綿延,選擇在此地點建觀有風水學上之說,子午谷(子午峪)一帶屬於古代終南山中段,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終南福地,歷代都有高道隱居此地修道。公元前2世紀左右,即西漢文帝時期,朝廷在谷內利用自然山峯修建了一座祭祀天神的壇,名為玄都壇,同長安城北方渭北高原上的天齊祠共同構成都城的建築基線,兩個地點與長安城中心同處一條經線,至今分秒不差。
唐代長安城內不僅有玄都觀,而且有為金仙公主修建成金仙觀,同子午谷遙相對應。唐代是道教活動的最高峯,子午谷內的道教活動也十分興盛。詩聖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詩,贈給他的一位朋友元逸人(元丹丘),元逸人就在玄都壇下面隱居修道。詩中描寫了子午谷的景色和元逸人修道的情形:
故人昔隱東蒙峯,已佩含景蒼精龍。
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向陰崖結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長風寒。
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
知君此計誠常往,芝草琅杆日應長。
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
金仙殿
金仙殿,亦稱真人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殿內施井口天花,整座大殿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構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裝修古樸典雅,陳設莊重考究。殿內中間供奉的是英文台侍郎海東仙脈金可記真人,唐開成、會昌、大中年間(即公元9世紀中葉)留學長安,後為“賓貢進士”後不求仕進,隱居子午谷中修道,受鍾離權傳授內丹術,成為傳播韓國道教的第一人。公元858年(即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羽化於谷內。
公元9世紀中葉,新羅人金可記從島國高麗出發向大唐長安跋涉而來,他是前來留學參加科舉考試的,在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中他清塵脱俗,才華無法遮擋,很快他考取了“賓貢進士”,位進士並沒有打算留在長安城等待皇帝任命,而是出了城門上了終南山,唐朝時期長安城朱雀門朝南是南五台,雖然都城的中軸線不再對應子午谷 ,但是山谷裏的修行者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吸引他得應該是冥冥中的召喚,與其説它前往大唐是考試不入説尋夢,因為剛到長安他就聽説出了朱雀門一直朝南的山谷有一片山水,那裏白雲蒸騰,身穿白衣的仙子往來雲端,手握造化,洞徹玄妙……
進山谷跋涉5裏山勢緊收,壁立千仞,在兩條河流交匯的地方有一座突起的山峯,似乎在那裏等待他億萬年了,聽路上的樵夫説,那座山峯上有一位道人已經在那裏坐很很多天紋絲不動,他想去看看,遠遠看到那個端坐這得道人的時候他心中一顫,此刻的這個畫面曾經不知道多少次出現在他得夢中,幾乎同時那個道人睜開眼睛,目光猶如閃電,他説:你終於來了,我等你已經很久了……
幾年以後道人將丹術傳授與他,後來他知道師父就是傳説中的仙人鍾離權,山中學道金可記每日淨手焚香默誦《道德經》,間或絕粒辟穀靜坐玄覽毫不懈怠。在玄都壇下得山谷裏栽植花果無數,他在山中靜心修道三年,一天看着東邊日出,思念故鄉及航海所見所聞之景物。“思歸本國,航海而去”。唐代詩人章孝標曾有詩作《送金可記歸新羅》雲:
登唐科第語唐音,望日初生憶故林。
鮫室夜眠陰火冷,蜃樓朝泊曉霞深。
風高一夜飛魚背,潮淨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夷樂,蟠桃花裏醉人蔘。
於是回到故土新羅之後,迴歸終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十二月,他向宣宗上表言:臣奉玉皇詔,為英文台侍郎,將於明年二月二十五日(或二月十五日)成仙昇天。宣宗皇帝崇尚道教煉養於是十分重視,派使者徵他入宮,金可記固辭謝絕。在春花爛漫的時節,一天春景明媚,玄都壇上飛來雲鶴及白鵠飛翔,笙簫金石,羽蓋瓊輪,幡幢滿空,金可記“昇天”而去。
金可記仙人碑,公元9世紀中葉,即唐開成、會昌、大中年間,有新羅人金可記留學長安,為“賓貢進士”後不求仕進,隱居子午谷中修道,受道教仙祖鍾離權傳授內丹術,成為傳播韓國道教的第一人。公元858年即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羽化於谷內。由於金可記生前在谷中種植許多花果,“子午谷”亦被稱為“果峪”,“果峪”之名因此而得,致使現時“子午峪”口內外一直保持着善種桃、杏、葡萄、櫻桃、柿等的習俗。 金可記仙逝後,有好道者將他的傳記同杜甫的詩一起刻寫在巨石之上,成為珍貴的摩崖石刻。
玄都壇
玄都壇,一名太古玄都壇,一名太元玄都壇,始建於西漢漢文帝時期。在漢代,子午峪被皇帝立為祭天禱祝之所,修建了祭壇,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祭天之所”。子午峪玄都壇在古時稱為“道教天下第一罈”,與龍虎山玄都壇、寇天師玄都壇(北魏平城玄都壇)合稱三大玄都壇。
玄都壇我沒有爬上去,因地勢陡峭加上天色漸暗,剛爬完黃山已經體力耗盡,只能下次再來。
在我國唐代,睿宗之女金仙公主出家修道,遂命其道觀為金仙觀,這座金仙觀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外最為著名的道觀之一。金仙公主(689~732),諱無上道,為睿宗之女,昭成皇后竇氏(生前為德妃)所生,是唐玄宗的妹妹,也是和她一起出家做女道士的玉真公主的姐姐。金仙公主在年幼時,當他的父親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最初的封號是西城縣主。她從小受唐王朝崇尚道風習氣的影響,好讀《道德經》,心慕仙緣。至公元706年(神龍二年),十八歲的西城縣主自願度為女道士,並拜當時極為有名的道士史崇玄與葉法善為師。
至睿宗登基以後,西城縣主改封為金仙公主,其道觀稱金仙女冠觀。金仙公主曾在華山修道多年,所以也被稱作華山女仙。後來又去了華山白雲峯構舍隱居,修道養真。道成後騎鶴昇天。後人在白雲峯建白雲宮,在玉泉院東修仙姑觀,又名仙宮觀,以作紀念,現華山大上方白雲峯尚有宮祠、竹園、藥畦、看嶽棚遺址和“唐金仙公主修行處”的石刻。據《大唐故金仙長公主志石銘並序》記載,金仙公主雲:“年十八入道,廿三受法,以壬申之年建午之月十日辛巳薨於洛陽之開元觀,春秋四十有四。”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陪葬橋陵(在今陝西蒲城縣)。
玄都壇初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成為重要的道教場所之一。金可記在子午谷羽化昇仙以後,子午谷更成為道教仙境。後人根據金可記本事撰寫《續仙傳金可記傳》於子午谷中修建了新的道觀,命名曰金仙觀。從此金仙觀不但成為陝西道教重要道觀,也被視為韓國道教祖庭和韓國金仙學會的重要成績之一。
成立於韓國的世界金仙學會就是傳承與研究韓國道教文化的專業機構,該會會長崔炳柱非常熱衷於韓國仙道文化的研究與發揚。為了尋找韓國仙道之根,他在2000年11月探訪中國仙道發源地終南山時,從當地村民口中知道了子午峪裏有石刻碑文的故事。後來在中國有關學者的協助下找到了這塊石碑,經過對拓片的研讀,他們發現這塊石碑上記載內容竟是有關新羅時期金可記仙人的傳記。而且從石碑文字中也瞭解到金可記仙人曾經從全真道真人鍾離權那裏學會仙道,並將道法傳授於崔致遠的事實,而且金可記仙人所修煉的“靈寶畢法”與他本身修煉的功法相同。
崔炳柱和他的學會同仁為此發現而驚喜異常,他們覺得應該把金可記仙人的事蹟向世界宣揚。為此於2002年在中國陝西省樓觀台舉辦了“韓中日道教學術會”,並特意樹立了金可記仙人的紀念碑。2004年4月2日,世界金仙學會與陝西省道教協會共同陝西樓觀台建立了紀念金可記仙人的金仙觀奠基儀式。也正是因為在韓國金仙學會的參與和重視下,古已有之的玄都壇重新賦予了金仙觀以新的使命和生命力,也使金仙觀不僅僅成為全真道在中國的新道場,更成為韓國道教的祖庭,為後人而追慕與嚮往。
一段與道教祖庭的相會,金仙觀之旅,朝聖之路不由分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