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91031_133449.jpg

石寶山地處劍川縣城境內,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聲名久遠。景區包括海雲居、寶相寺和石鍾山石窟等3部分,石鍾山石窟最為稀罕,它因山坡上有一大石形如大鍾而得名。石鍾山分布在石鍾寺、獅子關、沙登村三個地區,系南詔時期白族所創造的藝術瑰寶,共有16窟浮雕造像139軀,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DSC05707.jpg

一早,我從沙溪古鎮租了一台電動車,前往傳說中的石鍾山石鐘寺,這是一處舉世聞名的石窟遺跡,也是中國石窟之中比較特的存在,是南詔和大理國時候的產品,一路上風光明媚,感覺很好。

DSC05705.jpg

穿過無數的農田,雲南純樸的農村,令人心曠神怡,那些年的春天,我在雲南沙溪古鎮住了兩個月,曾經的憂鬱、壓力、壞脾氣,也隨之好轉了。

DSC05762.jpg

石寶山地圖,範圍很大,有獅子關、石鐘寺、海雲居...石鐘山石窟,現共存17窟,造像139軀。內容有4類:一是佛、菩薩、觀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詔王及其侍從;三是古代外國人像;四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石刻。它集中展示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社會歷史及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也充分展現了古代白族人民高度的文化素養和高超的石雕工藝水平。

DSC05711.jpg

石鐘寺山門,題刻:南詔聖境:地連蒙詔三千部,嶺踞滇垂白二雄,這邊還要走一段山路,才能夠抵達石鍾山石窟。石窟造像雕刻精美,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是白族人民藝術的縮影,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公園738-1253年)的藝術瑰寶,是研究南詔、大理國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白族和國內各民族及我國和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研究南詔大理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和民俗的珍貴實物資料。

DSC05715.jpg

石鐘寺大門,進入寺院就可以抵達石鐘山石窟,石鐘山上有三區石窟群了石鐘寺區八窟,獅子關區三窟,沙登村區六窟。三十區域共造像139尊。這些石像,均雕刻在紅砂石上。這些造像,以南詔國的發展歷史為主要內容,構造了一幅生動的南詔歷史畫卷。中國遊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游石寶山記》就說∶“石面有紋如龍鱗。”走遍中國南北的他,亦不禁訝異稱怪哉!

DSC05716.jpg

石鐘寺內像龜殼的石筍,這塊紅色的岩石,在佛龕中有尊觀音像,石鍾山石窟雕像開鑿于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是國內唯一反映滇密阿吒力教的石窟。

DSC05717.jpg

石像雕刻在紅砂石上,雕工精細、形象生動、內容獨特、地方民族色彩濃鬱。石窟成為第一批全國重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西南的敦煌”。這些造像,以南詔國的發展歷史為主要內容,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南詔歷史畫卷。石窟中的摩崖石刻除了佛教造像以外,還有諸多表現白族先民原始崇拜以及南詔大理國歷史內容的造像。

DSC03965.jpg

DSC05719.jpg

第一號窟 異牟尋議政圖 大理國

開鑿於大理國末。雕王者及侍臣像共9軀。中為王者,戴冠,著圓領寬袖長袍,坐雙龍頭靠椅。座前雕一童子,頭頂仰蓮托盤,左手撫膝,右手扶盤,盤中有香、花、果供養。王者左手三人,分持短棒、長柄扇、曲柄劍;右手兩人,一捧盒,一背斗笠持曲杖。龕之左右兩壁各雕文官一驅,對坐。窟右壁另存陰線雕刻人像一個,可能是天竺僧人形象。按當地傳說,此龕主尊像為南詔異牟尋王,左右對坐文官即當時領、議政之清平官。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贊同,故俗以「異牟尋議政圖」命名。護衛儀仗中的劍、曲杖,或為《蠻書》所載的「鐸鞘」、「赤藤杖」。主尊所帶之冠,亦可見於《張勝溫畫卷》,《蠻書》稱之為「頭囊」。根據比較一致的結論,本窟開鑿於大理國時期,而尊像系前代雄主。因此,本窟造像顯非功德龕,又不同於中原地區石窟將帝王尊像與佛像融為一體宣示「皇帝即當今如來」的窟龕,其造像意圖有待探討。
本窟實際上有明確紀年「隆德七年……」的造像題記。

但大理國年號失考,無從對應公元紀年。

DSC05722.jpg

繼續往寺內走,石窟被迴廊與寺院保護著。

DSC05721.jpg

奇石林立的石鍾山,石鐘山石窟創建時間已不可考,最晚於南詔天啟十一年(公元850年,唐大中四年)即已開始。造像延續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三代,直至大理中後期,最早結束於大理盛德四年(公元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元明清時期,由李元陽獅子關遊覽題記、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等材料,時人確知石鐘山石窟的存在但不以為意。

DSC03968.jpg

DSC05724.jpg

第四號窟 華嚴三聖造像 公元9-10世紀

佛像,一佛二菩薩,主尊毘盧遮那佛,跣足倚坐,著涼州式袒右袈裟,右手結說法印,左手已殘毀。背後有侍者,為阿難尊者與大迦葉尊者,兩旁各有一菩薩,左邊乘坐白像是普賢菩薩,右邊文殊菩薩石像尚未雕刻完成,華嚴三聖像。

DSC03969.jpg

DSC05725.jpg

第三號窟 地藏王菩薩造像 大理國

開鑿於大理國。為單尊像,作比丘打扮,戴風帽,飾耳環、瓔珞,著圓領通肩袈裟,跣足倚坐蓮台之上。左手持摩尼寶珠,右手已毀。從造型上看,為地藏王菩薩無疑。背光為圓形,尚殘留有紅、白、黑等顏料。

IMG_20191031_134316.jpg

第二號窟 閣邏鳳出巡圖 大理國

開鑿於大理國,造像整體布局類似一號窟。王者居中,戴冠,著圓領寬袖長袍,坐雙龍頭靠椅。座椅墊褥四周雕花,邊綴纓帶。屏風雕日月及飛龍。王者右手略低,有一著袈裟持念珠坐像,像後撐曲柄傘,可能是一極有地位的僧人。王者身後左右,有侍從像6軀,抱劍、持扇、舉旗等。窟之前側,左右各雕一文官,疑為清平官。本窟造像,人物高低相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線條流暢,雕刻細膩,在石鐘山石窟中實屬雕刻最為精緻的一窟。一般認為,二號窟主尊為南詔閣邏鳳王;僧人像則是傳說中閣邏鳳之弟,即「閣陂」和尚,清平官之一,則是撰寫《德化碑》的鄭回。習慣上,以「閣邏鳳出巡圖」命名本窟。與一號窟相同,本窟造像意圖尚不明確。

DSC05727.jpg

DSC03970.jpg

第五號窟 維摩詰經變.南詔

開鑿於南詔末。中心龕為高度寫實的佛殿,左右為兩個拱形淺龕(均為觀世音菩薩造像)。中心龕室,浮雕有山石、日、月、佛塔等,山間有人像二十餘軀,最小不過2厘米。中尊為居士打扮,盤膝而坐,左手持羽扇。中尊右手坐像,坐須彌座上,頭部已毀,身體前傾,著袈裟,左手持書卷,右手支左腳上。中尊左手坐像,坐須彌座上,頭部已毀。依造像內容,本窟中心龕為《維摩詰所說經》無疑。中尊即維摩詰居士,右尊即文殊菩薩,左尊當為舍利弗尊者。更具體的說,表現的是《不思議品》及《觀眾生品》的內容。

本窟依大乘佛經《維摩詰所說經》雕刻,在金剛須彌座上開三佛龕,中間宮殿式雕刻維摩詰說法像;左右圓拱式,雕觀音、勢至二菩薩像。 《維摩詰經》彰顯大乘佛教居士身分(菩薩)可以說法,突破原始佛教以比丘為主幹的弘法身分;再則以“空”、“無所得”的般若智行入世行,再破上座部對“有”的執著。

IMG_20191031_134546.jpg

DSC03971.jpg

第六號窟 明王堂 公元9-10世紀

開鑿於南詔末至大理國初。本窟為石鐘山石窟中最大一窟,通面闊約11米,高約5米;由六根方柱將本窟分為五龕,窟龕下段為連續須彌座。正中一龕,雕一佛二弟子,主尊毘盧遮那佛跏趺坐,著袒露右肩式袈裟,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主尊左右侍立阿難、迦葉。左右四龕,每龕兩軀尊像,共八軀,為八大菩薩化現之忿怒相。

IMG_20191031_134549.jpg

DSC05730.jpg

DSC05728.jpg

題榜依次是大聖東方六足尊明王(文殊菩薩化身)、大聖東南方降三世明王(金剛藏菩薩[g]化身)、大聖南方無能勝明王(地藏菩薩化身)、大聖西南方大輪明王(彌勒菩薩化身)、大聖西方馬頭明王(觀世音菩薩化身)、大聖西北方大笑明王(虛空藏菩薩化身)、大聖北方步擲明王(普賢菩薩化身)、大聖東北方不動明王化身(除蓋障菩薩化身)。本窟最外左右兩側,各一尊護法神像。

DSC05731.jpg

IMG_20191031_134749.jpg

DSC05732.jpg

第七號窟 甘露觀音 大理國

開鑿於大理國。甘露觀音,或者稱為「楊枝觀音」,也有可能是《張勝溫畫卷》中的「南無孤絕海岸觀世音」,民間俗稱為「剖腹觀音」。主尊像倚坐,兩足踏蓮花,左手置腹前捧缽,右手上舉執柳枝,作灑甘露狀,雙臂佩釧,雙腕戴鐲;頭戴寶冠,冠中有化佛;身著天衣垂於座下,佩巾絡腋,胸前飾瓔珞;尖頂圓光和圓形背光上刻精美的火焰花卉圖案, 二者在頭後相接。尊像面容豐腴,凝眸正視,曲眉杏目,容貌慈祥。主尊左右侍女兩人,一捧盒,一捧淨瓶。龕壁有元明時期藏文題記,大意為「將世間受無邊苦難的眾生,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是佛。把尊顏刻於岩石,懇求佛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惡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吉祥!」

DSC05736.jpg

DSC05737.jpg

DSC05735.jpg

第八號窟 俗「阿央白」 大理國

本窟開鑿於大理國盛德四年,公元1179年。分上下兩層,上層五龕,下層五龕。上層正中拱形龕,中雕仰蓮座,座上以近圓雕形式高浮雕一錐狀物,中央鑿一深槽;深槽兩側,有打鑿痕跡。本窟蓮花寶蓋中心墨書尚能依稀辨認:「古以聖主自在靈台筏?道蘭/若觀世音者法法無相渡四生/而方便法師忙忙無形祥□情/而□□□□其造像主□坐/上士布□□□天王員者善言/維於相如功能□於□萬代次名□□□中福田無窮/子孫世世□□□果生生無盡後/盛德四年作□己亥歲八月三日記」。由此證明本窟開創年代及主尊原系觀音立像,但不知何時何故觀音立像毀壞。後人打破盛德四年題記刻「西疋乃」三字,並在窟後壁左右書「廣集化生路,大開方便門」對聯。

DSC05738.jpg

岩壁上的石雕,年份不明

DSC05743.jpg

第十一號窟 波斯國人像 大理國

開鑿於大理國。本窟為一拱形淺龕,刻一立像,面目殘損模糊不清,雙手所持器物亦只知大概形狀為上端細而下端粗。龕壁上刻有「波斯圀[i]人」四個大字。關於造像中的「波斯國」究竟指哪一地區或國家,學界一直有爭論,目前沒有明確結論。

DSC05726.jpg

DSC05744.jpg

接著我走下山路,攀爬對面的獅子關石窟

DSC05746.jpg

回首石鐘寺

DSC05747.jpg

獅子關的山路比較陡峭,需要不斷地攀爬步行而上

DSC05750.jpg

第十號窟 觀音化現梵僧造像 大理國

開鑿於大理國盛德四年,公元1179年。本窟在獅子關凌空石壁上,內雕僧人像一軀,頭戴蓮花冠,深目高鼻,有頭光,左手持淨瓶,右手結降魔印。尊像左手浮雕一犬弓身回首。壁上有造像題記,「紫石雲中,信境蘭若。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榜楊天王秀創」。依照後世編纂成書的《白國因由》,本窟內容或與觀世音化現梵僧、降伏羅剎有關。

DSC05752.jpg

DSC05759.jpg

獅子關上眺望石鐘寺

DSC05753.jpg

我的獅子關漫步之旅,看石窟不辛苦,爬山真的很辛苦! 一個人在石窟群遊歷,我不孤單。

DSC05761.jpg

第九號窟 細奴邏大王及后妃男女從者造像 大理國

開鑿於大理國末期。造像共7軀。中左尊像著王者冠服,中右尊像著王妃冠服。王及王妃中間坐小孩一人,身後左右各站立一少年男童。王之身前右手、妃之身前左手,各立男女侍者一人,分持扇、筆。王妃肩後正中壁上有題記:「大聖聖躅□/大王及后妃男女/從者尊容元/玖造像昌寧記之」。都是以前朝君主為主要尊像,但與一號窟、二號窟極力模仿佛殿再現朝會景象不同,本窟造像布局類似當地後世本主廟神龕布局。從雕刻工藝上看,屬於大理國末年民間工匠的作品。

DSC05739.jpg

天氣好的時候,從石鐘寺眺望獅子關,絕美景色,劍川石鐘山石窟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主要體在,石鐘山石窟是南詔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南詔國史料紀錄。

DSC05740.jpg

石鐘寺與獅子關,我的雲南石窟藝術之旅。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