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石窟藝術行旅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5boss3527.jpg

臥佛院位於四川省安嶽縣城以北25公里八廟鄉臥佛溝。唐代在此建有規模壯觀的臥佛院。現寺院雖毀,但在長約1公里的臥佛溝、兩側高約20余米的崖壁上,保留著盛唐摩崖造像1613軀,石刻經文15窟,碑刻、題記、經幢、異獸圖像等數十處。其造像區長達865米,龕窟142個。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135.jpg

北龕石窟位於四川巴中縣城北1公里巴河北岸的蘇山南麓。北龕現有造像34龕窟,348軀。始鑿于初唐,以盛唐造像最多。佛教造像雕刻精細,線條柔和,小巧玲瓏,多彩多姿。此為保存較好的佛龕,色彩豔麗。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4763.jpg

茗山寺,又名虎頭寺。該寺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頂新鄉民樂村的虎頭山巔。距安岳縣城60公里,因「唐道佛骨禪宗更播於名山」造寺得名,該寺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而盛於北宋。現寺存唐、宋摩崖造像63尊,共13窟,圓雕石像31尊,其中5至7米的8尊,1至4米的造像50餘尊,碑刻19通,題記4處。造像數目雖不很多,但規模十分宏大,皆雕刻於頂峰絕壁,雄偉壯觀,藝術精湛,是極有價值的摩崖石刻精品。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4860.jpg

毗盧洞位於安岳縣城東南的石羊鎮赤雲片區油坪村塔子山上,毗盧洞是毗盧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觀音堂的總稱毗。盧洞石刻造像始鑿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宋代為極盛時期,這裡是北宋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場之一,現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題記32處。最著名的一尊造像是觀音堂內地水月觀音,俗稱紫竹觀音。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3421.jpg

華嚴洞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石羊鎮箱蓋山上。華嚴洞因內刻華嚴三聖而得名。洞高6.2米,寬11.1米,深11.3米,窟正面呈矩形。華嚴洞造像以密宗為主,是釋,道,儒同窟造像題材達39種。其佈局嚴謹,造型奇妙動靜結合,虛實得體採光科學,殿堂似的石窟燦爛輝煌氣韻生動在中國石窟造像中獨樹一幟,是北宋石刻藝術精品,是安岳石刻旅遊區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洞窟。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111.jpg

四川巴中城,曾榮獲石窟之鄉美名,它有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雕嵌玲瓏,械櫛比相連,它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它是巴州古文化的結晶。南龕石窟,即巴中南龕摩崖造像,簡稱南龕石窟,或稱南龕坡,位於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腹,岩石壁立,高十餘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始創于隋,盛于唐,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佛寨位於安岳縣城西郊大雲山上,山頂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餘尊而得名。千佛寨,唐代名“棲岩寺”,清代康熙年間更名“千佛寺”。千佛寺原有殿宇5重,千百年滄桑,幾經興廢,至1974年,一精神病患者又將僅存的大雄寶殿付之一炬。現在這裡沒有了寺廟,只留下了寨崖上那幾千尊造像,故群眾又稱它為千佛寨。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規模恢巨集壯觀,共有造像105龕,大小佛像3061尊,分佈在南北兩岩,整個造像區長達705米。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4722.jpg

四川安岳縣雙龍鄉摩崖石刻名曰“孔雀洞”。孔雀洞坐西向東,正中雕刻佛母大孔雀明王造像。孔雀洞的石刻,是描述《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中的故事,應該是“孔雀明王經變”圖。根據清道光十九年九月所留一通石碑文字記載,當地信眾發心捐資裝彩孔雀明王。根據出土六方石上銘文“0雀明王大雄0”字樣推測,應為“孔雀明王大雄寶殿”。此地或曾為廟宇,或為孔雀明王道場。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1656.jpg

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西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佛像與樂伎刻像,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1414.jpg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後的佛像。開化寺建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後鑿石修路,在寺後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當時太原被稱為晉陽,是北齊王朝的陪都,《北齊書》等史料中北齊後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說的就是蒙山開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時也被稱為「晉陽西山大佛」。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1356.jpg

天龍山石窟,天龍山原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北齊是山下興建天龍寺後此山便被稱作天龍山。這裡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太原天龍山石窟創建於東魏(公元534—550年),高歡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的晉陽為別都,繼續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石窟,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