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石窟藝術行旅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1366.jpg

草堂寺又稱聖恩寺、清涼建福院,創建於東晉,原為後秦皇帝姚興在漢長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遙園,弘始三年(401年)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居於此,苫草為堂翻譯佛經,由此得草堂寺名。草堂寺是中國佛教三論宗祖庭,是古代最早規模最宏大的國立譯經場之一,也是佛教三大譯場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譯場。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0090.jpg

大慈恩寺,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創建慈恩寺。玄奘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督造了大雁塔,創立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又稱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成為唯識宗祖庭,是西安屹立千年的寺院。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1412.jpg

華嚴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27—649年),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華嚴宗祖庭的發祥地,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據《長安志》所載,華嚴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古代文人墨客在此駐足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詠誦。唐代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台漢園,斜陽暮草。”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367.jpg

淨業寺,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律宗”祖庭,為樊川八大寺之一,《長安古剎提要》載:“律宗之淨業寺,猶相宗之慈恩寺也。因道宣住終南山,又稱為南山宗,今寺為各叢林之冠。”淨業寺建於隋朝,唐初為高僧道宣的弘法道場,為佛教律宗祖庭。律宗後由道宣再傳弟子鑑真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後世研習律經,都以道宣的解釋和規定為依據,至今中國出家的僧徒仍大多以道宣的學説為自己持戒的楷模。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0031.jpg

大興善寺,“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是隋唐皇家寺院,帝都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位於長安城東靖善坊內。《長安志》卷七載:“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大興善寺始建於晉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已1700餘年歷史,是西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開皇年間擴建西安城為大興城,寺占城內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興”二字,取坊名“善”字,賜名大興善寺至今。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980.jpg

香積寺,是漢傳佛教淨土宗祖庭之一,淨土宗創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淨土宗”正式創立後的第一個道場。,落成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稱香積寺。日本淨土宗直紹淨宗創立者善導一脈,向來把善導尊為祖師,把香積寺奉為祖庭,《過香積寺》詩還被編入日本小學課本。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0080.jpg

青龍寺,又名石佛寺,位於西安鐵爐廟村北樂游原,青龍寺是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的祖庭,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青龍寺極盛於唐代中期,該寺創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初名靈感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正式稱為青龍寺。日本著名留學僧空海大師師惠果大師於此,後成為創立日本真言宗之初祖。著名的入唐八家,其中六家(空海、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睿)皆先後在青龍寺受法。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2764.jpg

新津觀音寺坐落於新津縣城南約7.5公里的永商鎮寶橋村,面臨邛水,背負群山,蒼松翠柏,清水環繞,山如九峰拱衛,狀如蓮花,故有蓮華接翠之稱。觀音寺,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8年),元末損毀,明代曾重建殿宇十二重,後再遭焚毀,經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修補,成為川西地區著名佛寺之一。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夾江千佛岩,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里處。夾江,于隋朝開皇年間(西元593年)建縣,因城西北有“兩山對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勝而得名,在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著271窟石刻造像共2400餘尊,故稱"千佛岩"。除摩崖造像外,還有琳琅滿目的歷代題刻。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612.jpg

樂山大佛,全名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的淩雲山棲鸞峰,位於淩雲寺的南側,因其所在地而得名嘉州大佛,樂山大佛的具體始建時間大致為為唐代「開元初」,最早是由貴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鑿的佛像為彌勒佛,其目的是為了減弱該河流交匯處的水勢。貞元十九年(803年),樂山大佛修造完成,整個工期前後歷時約90年的時間。為此韋皋專門撰寫了《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並將其刻在了大佛龕窟右側的臨江崖壁上。建成後的樂山大佛成為了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坐像。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廣德寺、靈泉寺同屬四川省遂寧市城郊兩大寺廟,相距僅3公里,都為著名的觀音道場。遂寧市自古流傳著“觀音菩薩三姐妹,同鍋吃飯各修行,大姐修在靈泉寺,二姐修行在廣德寺,唯有三姐修得遠,修在南海普陀山”的傳說。廣德寺、靈泉寺作為觀音的道場,香火興旺,聲名遠播,被民間譽為“中國觀音故里”。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238.jpg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廣元城北4公里,嘉陵江東岸,金牛古蜀道上,歷史悠久,雕刻技藝精湛。石窟始鑿於北魏晚期,興盛於唐朝,止於清代,歷經千年,從而形成一座佛崖長近388米,高45米,造像950餘龕, 7000餘尊的佛教石刻藝術寶庫。佛龕層疊分佈,密如蜂巢,是四川規模最為宏偉的石窟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蜀道金牛道——廣元段的核心遺產點。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209.jpg

皇澤寺位於四川省廣元城西嘉陵江畔。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武則天祀廟,寺內還保存著開鑿於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皇澤寺摩崖造像及其歷代碑刻,皇澤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原名“烏奴寺”,一名“川主廟”,相傳是為了紀念李冰與二郎的。唐貞觀年間,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任利州都督時,武后就出生于此,建立武周政權以後,施脂粉錢修建當時已具規模的川主廟,後取“皇恩浩蕩,澤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澤寺”。據明代陳鴻恩所撰《皇澤寺書事碑》載:“皇澤寺相傳為武后創”,清代張邦伸《雲棧記程》中也說:“武后秉政,建皇澤寺於此”。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3346.jpg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尖山子摩崖造像),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960~1278年),明清時期(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其內容為釋儒道三教合一,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中的頂尖之作。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城區東北15公里。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歷時70餘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3130.jpg

榮縣大佛位於四川省榮縣老城區東南,大佛建造於唐代,高36.67米,頭長8.74米,肩寬12.67米,體寬14.6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是世界第二大石刻佛像和世界第一大石刻釋迦牟尼(如來)佛像。大佛依山鑿成,頭與山巔齊平,氣勢雄偉,造型莊嚴圓滿,形神俱備。歷經千年,至今保存完整,是中國石刻遺存之藝術瑰寶。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3179.jpg

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西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處。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龕窟如蜂房。造像5000餘尊。造像細膩精美,技藝嫺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淺小龕窟殘毀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3556.jpg

圓覺洞現存的103窟石刻,是在唐、五代、北宋時期陸續營造的,內容豐富,規模宏大,造型佈局獨具一格。這些石刻造像刻工精雕細琢,技藝精湛高超,造型典雅俊美,展示了西元8—12世紀中國民間佛教、道教信仰和極盛時期石刻藝術的風采,是中國石刻藝術唐宋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佛教文化、藝術從神秘化走向世俗化、民族化的歷史見證。雲居山原名靈居山,明代起改稱雲居山。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3630.jpg

三星堆博物館(Sanxingdui Museum)於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開放,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是中國一座現代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有兩個展館,其展示面積近12000平方米。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4931.jpg

重龍山位於內江市資中縣縣城東北處,有一座小山,“山勢盤屈,隱若龍轉”,人們叫它重龍山。重龍山上,名勝古跡遍佈全山,既有西蜀名刹永慶寺、宋代來鶴亭、文命誕敷牌樓、內城牆、重龍閣、壽音閣可供遊憩,又有君子泉、北岩摩崖造像和喚魚池可供觀賞,唐宋以來,這裡就是有名的遊覽勝地。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4532.jpg

大足南山石窟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西元1131-1162年),崖面長86米,高3.5至10.2米,摩崖造像一共有15龕,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罕見的神仙體系最多、最集中、最完備的純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書卷氣最濃的一處石窟。生動反映了西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為神系、神階明確的“三清”、“四禦”信仰的歷史事實。大足南山石刻以三清古洞為代表,共刻像421尊,在洞窟形制上體現出道教儀式中旋繞一法的運用。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為精美,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