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創于西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寺名以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命名,相傳寺中藏有釋迦牟尼頂骨舍利。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是佛教禪宗名寺,佛寺在南宋被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五」,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位置距離機場不遠,台灣前往寧波的飛機都是早早+晚晚搭配,所以第一天到寧波的普陀山朝聖團,我都會安排前往阿育王寺小遊。
放生池位於軸線南側,又名阿耨達池、內萬工池,長50公尺,寬30公尺,南欄內側有董其昌書「魚樂園」,北欄內側有竹禪法師書「阿耨達池」。池東為鐘樓,西南數步有畹荃題「妙喜泉」碑,旁有石井。
走進阿育王寺,寺門與寺內還有一大段距離,大陸的寺廟面積都很大,一處偏殿面積就等於台灣的一座廟,所以從山門走入寺廟內就要一段 路。
寺內有三座塔,分別為下塔(西塔)、上塔和東塔。下塔位於寺院西側,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拆除重建,今存,為浙江省內少有的元塔。塔高36公尺,七層六面仿木結構,頂部有塔剎,每層有腰檐,為疊澀出檐,內部中空,有磚梯可登頂,有白雲竹院,1979年修復,後擴建西塔樓,白雲竹院改為阿育王寺佛教居士林[2]:2454。上塔位於寺院東北鄮山上,相傳建於西晉太康年間,北宋政和年間重修,明正德年間修葺。塔高30公尺,七層六面。建成時有塔院,後毀,塔亦曾遭雷擊毀壞,1991年修復,同時復建塔院及登山台階。東塔為寺僧根據明成化四年(1468年)日本僧人雪舟所繪《育王山圖》復建,塔高53公尺,為八面七層混凝土結構[,同時建有東塔院。
阿育王寺現占地面積124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4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600餘間,依山坡構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右側有雲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有松光齋、鐘樓、舍利單、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
穿過水池走到天王殿,這邊才開始是阿育王寺的核心區域,天王殿建於1932年,為重簷歇山頂,長31.8公尺,深23.7公尺,高19.6公尺,面闊七間。屋頂鋪黑瓦,正脊有「國基鞏固」四字,正門「八吉祥地」匾為趙樸初所寫。
大雄寶殿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建築為重簷歇山頂,長33.8公尺,深20.7公尺,高15.8公尺,面闊七間。屋頂鋪黑瓦,正脊有「風調雨順」四字,下簷橫匾「覺行俱圓」為乾隆帝手書。
傍晚時分,朝聖團的旅客來到大雄寶殿內,開始唱誦佛門晚課,我在操盤朝聖團時間上很要求,安排早上及晚上的朝聖活動,依照不同情境做安排,這是一種體驗,千年古寺內作佛門晚課,很滿足。
大雄寶殿面寬七間,重簷歇山黑瓦頂建築,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風調雨順及龍魚戲珠彩塑,簷間有(大雄寶殿)方額,下層簷下橫匾書(覺行俱圓)為乾隆皇帝禦書。殿內橫匾額題(善獅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殿之中塑釋迦牟尼佛,東塑藥師佛及阿難尊者,西為阿彌陀佛及迦葉尊者。兩旁十八羅漢,後面塑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海島圖》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殿前之兩株樟樹,高過殿頂。
舍利殿始建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於1916年。建築為重檐歇山頂,長22公尺,深18.8公尺,高16公尺,使用黃色琉璃瓦蓋頂,面闊五間。檐間方額「妙勝之殿」匾為宋孝宗所書,殿內正中「佛頂光明之塔」為宋高宗所書。法堂、藏經樓為同一座建築,下層為法堂,上層為藏經樓。建築建於1920年,長22.6公尺,深19.6公尺,高12.8公尺,面闊五間,其「天龍共護」匾為徐世昌所書。
藏經樓在舍利殿后之左側,二層五間,高約12.5米。樓下法堂,左右兩壁嵌有釋貫林十六尊者石刻像樓上為藏經樓,有徐世昌所書《天龍共護》匾。樓內珍藏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原物,清乾隆初年刊印的《欽賜龍藏》計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商務印書影印的日本《續藏》和清雍正版本《龍藏》7247卷、《磧砂版大藏經》等其它一些珍貴文物。
阿育王寺最著名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與龍藏經,這兩樣物品位於藏經閣樓上,一般來說是沒有對外開放的,即使來的也不一定能見到,我來了阿育王寺三次,都有進去參觀舍利子與龍藏經,一次是剛好大團體遇到方丈,兩次是團體中剛好有認識寺方的僧侶,我的運氣真好。
我親手拍的龍藏,清雍正版本《龍藏》7247卷、《磧砂版大藏經》,能看到這些木箱子,就已經是接近國寶了。至於舍利子我眾目睽睽,我是拍不下手的。
朝聖團體來拜訪阿育王寺方丈,寫作書法與交流。
朝聖之旅,漫步在阿育王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