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090.jpg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黃海之濱,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名山,被譽為「海上第一仙山」,主峰巨峰(嶗頂)海拔1132.7米,為山東省第三高峰。嶗山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IMG_5073.jpg

人在青島,這總有一種仙氣飄飄的感覺,在還沒來到山東之前,印象中山東出產饅頭,還有嗓門很大的山東魯大媽,到了山東才發現,山東地靈人傑好山好水,就連魯大媽都瞬間回春了20歲,真好生歡喜,故事就是從今天開始的..

IMG_5077.jpg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位於中國青島黃海之濱,被譽為「海上第一仙山」嶗山有許多故事,中國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曾經多次遊覽嶗山,為嶗山寫文做詩,在小說中描寫聊齋志異描寫嶗山,丘處機全真教第五任掌教, 全真七真之一,龍門派的祖師,曾經三次上嶗山傳教佈道。

IMG_5078.jpg

青島的天氣與台灣相似,但是少了極度高溫還有濕氣,搭車前往嶗山花了一個多小時,青島市挺會塞車的,短短路程開了一個多小時,青島市一處很繁華的城市。

IMG_5081.jpg

搭上環島交通車,真正感覺到海上仙山的感覺,海水正藍,波光淋漓,奇山怪石,山海一線,美景如織

IMG_5085.jpg

我到了太清宮門口,看見非常大的老子像矗立在嶗山之下

IMG_5091.jpg

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北國小江南、神仙之府,俗稱下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嶗山蟠桃峰下,地處嶗山東南端寶珠山下,襟山面海,左為桃園峰,右為重陽峰,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後屢加修建,現存建築均為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後規模格局遺存,為中國嶗山道教祖庭,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道教全真道分支隨山派祖庭。

IMG_5087.jpg

嶗山太清宮總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分三院,各立山門,東為三官殿,中為三清殿,西為玉皇殿;另建有忠義祠、翰林院、東西配殿等建築,是山東省和青島市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和道教文化傳播中心。

IMG_5093.jpg

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嶗山道教開山始祖張廉夫在此處始建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在今太清宮三皇殿處建三皇庵。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道士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後在此創立嶗山太清宮。金泰和八年(1208年),全真道掌教邱處機在嶗山太清宮談玄傳道,使太清宮名聲大噪。

IMG_5096.jpg

 

金明昌六年(1195年),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真君劉處玄于嶗山太清宮講授經典創立全真道隨山派(隱山派),太清宮道眾從此歸為全真道。 許多著名道士聞名而來,如徐複陽、張三豐、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棲居修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太清宮舊道院傾圮,被佛教憨山和尚佔據,在宮前建造有海印寺;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毀寺重建嶗山太清宮。明天啟二年(1622),道人趙復會重修太清宮,正式確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殿為三個院落的格局。

IMG_5110.jpg

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今江西省高安縣)人,生於西漢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前171年),官至上大夫,後棄官歸隱,入終南山數載,是黃老道的信奉者,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東來嶗山,在老君峰下選擇背山面海處建茅庵隱居修道,並授徒祭拜,具備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而其時距離張道陵創立天師道的時間早282年,故張廉夫被奉為嶗山太清宮的開山始祖,而嶗山也成為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

IMG_5111.jpg

聊齋誌異道士的穿牆之地,哈哈,來到中國鬼怪歷史小說之地,真好!

IMG_5112.jpg

長春真人丘處機《太清宮》石碑

煙嵐初別上清宮,曉色依稀路徑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觀山海一濛鴻。
雲煙慘澹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歸。應是洞天相顧念,一生嗟我到來稀。
雲海茫茫不見涯,潮頭只見浪翻花。高峰萬疊連雲秀,一簇圍屏是道家。
松風澗水兩清幽,盡日清音夜未休。野鶴時來應不倦,閒人欲去更相留。
溪深石大更松多,鬱鬱蒼蒼道氣和。不是歷年樵采眾,浮雲蔽日滿岩阿。
貫世高名共切雲,游山上士獨離群。仙鄉貴重三茅客,仕族尊榮萬石君。
西山仰視刺天高,山上仙家種碧桃。桃熟幾番人換世,洞中秦女體生毛。
清歌窈嫋步虛齊,月下高吟鳳舞低。談笑不幹浮世事,相將直過九天西。
煙霞紫翠白雲高,洞府群仙醉碧桃。鼓透碧岩雷震駭,滿山禽獸盡呼號。
道力神功不可言,生成萬化獨超然。大山海嶽知輕重,沒底空浮萬萬年。

 

IMG_5098.jpg

道教

春秋時期已有方士在嶗山修身養生。到西漢時期,張廉夫到嶗山授徒布道,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嶗山分布有太平道和天師道,宗派主要為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宋代嶗山道士劉若拙的華蓋派為盛。金元時期,是嶗山道教的興盛時期,全真教這一時期在嶗山大興。太清宮為全真第二大叢林。嶗山分布的道觀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稱,可見其道教的影響力。目前嶗山還存在道觀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通真宮、華樓宮、蔚竹庵、白雲洞、明道觀、關帝廟、百福庵、大嶗觀和太和觀。

IMG_5101.jpg

嶗山歷史名人

嶗山地處中原東部,在齊魯文化大地,而山海連接,很早就被人注意到,在古已經出名。所以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名人也很多。

蒲松齡

明末清初淄川人,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曾經多次遊覽嶗山,為嶗山寫文做詩,並在他的志怪體小說聊齋志異中寫了兩篇關於嶗山的短篇小說:嶗山道士、香玉。而香玉的主人公之一絳雪就是嶗山太清宮三官殿園內東側的耐冬樹(又名山茶、曼陀羅、玉茗),樹齡已有500多年[2]。故事中耐冬、牡丹的動人故事也隨聊齋志異而廣為留傳。小說中的另一主人公香玉為耐冬旁的一株牡丹花,但「白牡丹已經憔悴而死」,只剩絳雪流芳在嶗山。

丘處機

全真教第五任掌教,全真七真之一,龍門派的祖師。曾經三次上嶗山傳教布道,並在嶗上留有多處石刻。上清宮有丘處機衣冠冢。

康有為

康有為1927年病逝於青島,死後葬於嶗山棗兒山西麓。

IMG_5103.jpg

老子

老子(公元前571 - 公元前471年),姓李,一說姓老又一說姓利,名耳或貞,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稱為「老子」,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原屬陳國,今河南省鹿邑縣),師從商容,於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註 2]任柱下史[註 3]。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台廣陽山。其著作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亦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IMG_5104.jpg

IMG_5106.jpg

 

太清宮在黃海之濱,背後依靠嶗山,太清宮後方有一處老子雕像高達50米,老子是道教緣起 寫了一部流傳千古的道德經,我穿著旅行呂色青蛙套裝,頂著炎炎烈陽漫步,走到了老子雕像下登高望遠,美景一覽無遺。

IMG_5108.jpg

老子與道德經

IMG_5113.jpg

IMG_5114.jpg

山東佛教小旅行,走在藍天白雲星辰大海。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