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718.jpg

赤城山位於天台縣城北,赤城山又名“燒山”,高306.5米,山體由水平的中生代紅色砂岩、礫岩層疊而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天台山是濟公禪師的故鄉,小時候的濟公師父李修緣就是在這座山上讀書的,赤城山上多巖洞,其中有名稱的就有18個。諸洞之名大多帶有“雲”字和“霞”字,這些巖洞均留有佛教、道教勝蹟,漢高道葛玄、茅盈於此煉丹,晉高僧曇猷於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講經,宋活佛濟公居此讀書,赤城山又是一座佛道雙棲的仙山。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792.jpg

濟公故居景區位於天臺城關北門永甯村石牆頭,是“活佛”濟公降誕之聖地。景區分別由永寧村口的觀霞閣、牌樓、南宋古街坊建築及李氏故居、李府私家花園和濟佛殿等組成。故居占地16畝,建築面積6310平方米,由三大主體組成:濟公李氏祖居為南宋浙東“三進九明堂”形制建築,是濟公出生之地、成長之所,故居內有廳堂、臥室、書房、佛堂、祖堂。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571.jpg

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張掖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臥佛寺”,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張掖大佛寺幾易其名,明清時期曾稱弘仁寺、寶覺寺、宏仁寺,民間稱作“甘州臥佛寺”後來亦稱“西夏國寺”。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465.jpg

天梯山石窟,也稱涼州石窟,別名涼州大佛窟,位於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張義鎮燈山村,由涼州著名高僧曇曜開鑿。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歷代延續修建,文物層疊分佈是天梯山石窟壁畫和雕塑的重要特徵。天梯山石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學術界有著“石窟鼻祖”之稱。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535.jpg

武威市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歷史博物館。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區東南隅文廟。1983年10月建。有《武威簡史陳列》和石刻、書畫等專題文物陳列。館內附設銅奔馬複製組,複製、仿製各種規格的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 該館館藏文物4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66件,二級文物268件,三級文物574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564.jpg

鳩摩羅什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 鳩摩羅什寺,是後涼麟嘉元年(389年)後涼皇帝呂光為安頓鳩摩羅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興土木修建,是鳩摩羅什初入內地安身弘法演教之處;鳩摩羅什生前發誓:“如所譯經典無誤,死後焚身舌不爛。”並留下遺囑,死後將舌頭葬於姑臧。409年鳩摩羅什逝世,涼州人民為紀念鳩摩羅什,在姑臧修建了羅什塔,並尊遺願將鳩摩羅什的舌舍利埋葬於塔下。塔及寺院在唐代時大力擴展,明、清皆有修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五涼文化、漢傳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貴遺存。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9640.jpg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榆林寺 、上洞子 ,位於中國甘肅省瓜州縣的榆林河峽谷中,榆林窟始建年代無文字可考,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時期。從壁畫風格和遊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佈面積112850平方米,壁畫總面積4200平方米。彩繪佛、道圖10856鋪,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當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