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佛教名山勝地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5368.jpg

神通寺位於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為古代名剎,也是山東佛教的發祥地。原名郎公寺,約建於東晉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開山祖師為僧朗公禪師。原寺至北魏、北周時盡毀,隋唐重加修建,隋文帝因為得神通感應,而在開皇三年(583 年)改名為神通寺。該寺在金末已荒廢不堪,元代由道興禪師主持重建,後遭兵火被毀,明代重修。到了清朝,寺院逐漸衰敗,成為廢墟。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658.jpg

興國禪寺,又稱興國寺,隋開皇年間,朝廷依山勢鐫佛像多尊,並建「千佛寺」。唐貞觀年間修葺,並改名為「興國禪寺」。宋代,興國禪寺擴建。元末明初時,因戰亂寺院全毀。明成化四年(1468年)蘇賢捐資重建。清朝嘉慶至咸豐年間又加以修葺,即現存寺廟的格局和規模。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436.jpg

大明湖,山東省濟南市區湖泊、濟南三大歷史名勝之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曆下區舊城區北部,是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湖水經濼水河注入小清河。水面面積57.7公頃 [22]  ,水深平均2~3米。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稱“曆水陂”,唐時又稱蓮子湖。北宋文學家曾鞏稱“西湖”、“北湖”。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2633.jpg

黑虎泉位於山東省濟南,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該泉群沿南護城河兩岸分布,東起解放閣,向西延伸約700米,共有14處泉池,為濟南第二大泉群。黑虎泉之名,始見於金代的名泉碑。一説名的來源是因岸上原有一“黑虎廟”; 也有的説是因“水激柱石,聲如虎嘯”而得名,因此泉為一天然洞穴,黑虎泉。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990.jpg

鎮鎮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桐鄉市,是江南著名古鎮之一。烏鎮街道上民居以清代建築為主,保存完好。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各式民居、店鋪依河築屋,即有深宅大院、百年老屋,也有河埠廊坊,過街騎樓,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烏鎮為千年文化名鎮,在歷史上小鎮曾出過64名進士、161名舉人。茅盾、沈澤民、嚴獨鶴等都為烏鎮人。2014年11月19日到21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該地也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1623.jpg

虎跑泉位於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鶴峰下慧禪寺(俗稱虎跑寺)側院內,距市區約5公里。虎跑泉的來歷,還有一個饒有興味的神話傳說。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 中(亦名性空)來此,喜歡這裡風景靈秀,便住了下來。後來。因為附近沒有水源,他準備遷往別處,一夜忽然夢見神人告訴他說:“南嶽有一童子泉,當遣二虎將其搬到這裡來。”第二天,他果然看見二虎跑(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隨即湧出,故名為虎跑泉。張以寧在題泉聯中,亦給虎跑泉蒙上一層宗教與神秘的色彩。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887.jpg

淨慈寺初為「慧日永明院」,為五代十國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吳越國王錢弘俶為永明延壽禪師所建。北宋改為壽寧禪院,南宋又為淨慈報恩光孝禪寺,簡稱淨慈寺或淨慈禪寺。被列為禪宗五山之一。明、清以後屢毀屢建。《清稗類鈔》裡面記載了淨慈寺僧騙王元寶發願重修淨慈寺的事。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718.jpg

赤城山位於天台縣城北,赤城山又名“燒山”,高306.5米,山體由水平的中生代紅色砂岩、礫岩層疊而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天台山是濟公禪師的故鄉,小時候的濟公師父李修緣就是在這座山上讀書的,赤城山上多巖洞,其中有名稱的就有18個。諸洞之名大多帶有“雲”字和“霞”字,這些巖洞均留有佛教、道教勝蹟,漢高道葛玄、茅盈於此煉丹,晉高僧曇猷於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講經,宋活佛濟公居此讀書,赤城山又是一座佛道雙棲的仙山。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792.jpg

濟公故居景區位於天臺城關北門永甯村石牆頭,是“活佛”濟公降誕之聖地。景區分別由永寧村口的觀霞閣、牌樓、南宋古街坊建築及李氏故居、李府私家花園和濟佛殿等組成。故居占地16畝,建築面積6310平方米,由三大主體組成:濟公李氏祖居為南宋浙東“三進九明堂”形制建築,是濟公出生之地、成長之所,故居內有廳堂、臥室、書房、佛堂、祖堂。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boss5453.jpg

天童寺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一座相傳始創於西晉的佛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西晉永康年(西元300年),僧人義興雲遊至揚州部會郡縣(即今鄞州)南山之東穀,因愛其山水,遂在此結茅修持。相傳,當時東穀附近並無人煙,卻有一位童子每天前來送給薪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對義興大師說:我是太白金星,因為大師篤於道行,感動玉帝,命我化為童子前來護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辭。言訖童子不見。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天童寺為禪宗寺院,南宋時位列五山之第三,清代同治年間為禪宗四大叢林之一,同時也是日本曹洞宗祖庭。寺中建築屢經興廢,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為建於明崇禎四年的佛殿。1978年修復後,寺院建築達到30餘幢,占地面積7.64萬平方公尺。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boss5417.jpg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創于西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寺名以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命名,相傳寺中藏有釋迦牟尼頂骨舍利。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是佛教禪宗名寺,佛寺在南宋被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五」,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617.jpg

蒙頂山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境內,又名蒙山,山體長約10公里,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這裡常年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的說法,蒙山之名也因常年雲霧茫茫、煙雨蒙蒙而來。「仙茶故鄉」蒙頂山號稱世界茶文化聖山,西漢(公元前53年)茶祖吳理真在這裡開人類種植茶樹先河,從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專用茶源於皇茶園,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傾倒億萬茶客,佛經「蒙山施食儀規」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於此,中國茶經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5boss3715.jpg

寬窄巷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裡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爾之亂後,選留千余兵丁駐守成都,在當年少城基礎上修築了滿城。民國初年,當時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將“胡同”改為“巷子” 。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09.jpg

黃龍溪鎮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西南部邊緣,雙流、彭山、仁壽三縣交界處,鹿溪河在此匯入錦江。黃龍溪鎮擁有2100多年的歷史,漢代起便成為錦江上水路運輸的重要一站。黃龍溪鎮至今保留著較為完好的古鎮格局和眾多傳統民俗活動,其中黃龍溪火龍燈舞、「府河號子」入選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龍溪古名"赤水",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3688.jpg

覺寺位於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在唐貞觀年間(627-649)改為佛刹,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于寺,複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始建于隋大業年間(605年——617年),初名信相寺,相傳是當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之寵妃為當時的比丘尼信相所建。。歷經唐、五代、宋、元、明諸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今建築面積2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設有戒壇,為周邊四川僧俗受戒之道場。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408.jpg

寶光寺相傳始建於東漢,但無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西元880年,唐代黃巢起義軍攻破了長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並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為“寶光寺”。至今保存了中國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佈局,1996年5月在寺內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表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此處已稱為寶光寺。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4413.jpg

釣魚城之戰或稱釣魚城保衛戰或稱合州之戰,南宋與蒙古發生於1259年的戰爭。從西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軍民在守將王堅、張玨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城天險,「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而蒙哥汗(元憲宗)、總帥汪德臣、東川統軍合剌等80多名叱吒風雲的蒙、元將領,視釣魚城為「彈丸」之地,長期圍城強攻。雙方於此殊死搏鬥,浴血奮戰,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共同創造了釣魚城36年攻防戰爭這一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蹟。並以「蒙哥大汗戰死釣魚城下,蒙古汗國不得不從歐亞戰場撤軍」的史實而聞名世界。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boss1784.jpg

懸空寺的創建歷史有不同說法。一種稱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是由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建造的,原意是將天師道長寇謙之的天師道場遷移至此。懸空寺建成時原名為玄空閣,後因為「懸」和「玄」諧音,以及寺廟建在了懸崖的半山腰處,遂被稱為懸空寺。另一說法稱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在天興元年(398年)攻克北燕後,從中山北歸平城,發兵萬人鑿開恆嶺,通直到五百餘裡,此處為始基。宋朝楊業鎮守三關,也屯兵於此。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646.jpg

天臺山國清寺是一所佛教寺院,位於中國浙江台州天臺縣城北天臺山麓,建成於隋代,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乃中國佛教天臺宗和日本佛教天臺宗的祖庭。該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臺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

文章標籤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