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宮始建於周朝,原名青羊肆,據說是一個市場。「青羊」之名,是因為有青帝部下的仙童化身為青羊,在此地顯靈。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黃巢之亂,唐僖宗避難於蜀中,曾將此作為行宮。待他重返長安後,撥款增建,並下令改為今名,五代時一度稱為青羊觀,後又改回青羊宮。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毀於兵災。現存建築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陸續重建。
青羊宮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是突出地體現了道教教義的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坐落在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的八卦亭,突出地體現了道教教義特徵,是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八卦亭高約20米、寬約17米,占地面積近300平方米,它佈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築共三層,建於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簷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鬥榫銜接,無一楔一栓。
青羊宮是中國知名道教廟宇,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是全國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西南地區最大道觀。文物有:斗姆殿、八卦亭、銅質青羊、吳道子繪畫本呂祖石刻像、張三丰像以及宮內珍藏的《道藏輯要》經版等。成都市的青羊區以此得名[。傳說老子與其門徒尹喜約在此地,講授《道德經》。
中國的本土宗教是道教,但道教在中國的發展不如印度傳來的佛教興盛,在青羊宮內的文物多半是道教,你會覺得很像在參觀台灣的寺廟,但是這些供奉的神明又不這麼熟悉。
混元殿是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內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混元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占地面積616平方米。有石柱26根,木柱2根。柱上雕刻有鏤空的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圖案,形象生動活潑。在宋真宗時,真宗崇奉道教,上奉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帝。殿內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師”,老君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將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著世界的本原還處於混沌狀態,而老君開天闢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後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稱“觀音大士”。
三清殿又名無極殿,是青羊宮的主殿,始建于唐朝,重建於清康熙八年(西元1669年)。三清殿基長四十米,為正方形,總面積1600平方米。外簷柱上雕刻著六合童兒、雙獅戲球等藝術木雕,有一副貼金對聯:“福地臥青牛石室煙霞萬古,洞天翔白鶴蓬壺歲月千秋”(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所題)。殿前左陳一鐘,名曰“幽冥鐘”,是明朝時鑄造,重約三千多公斤。右配一應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慶大典便擊鼓鳴鐘。
鬥姥殿也稱元辰殿,長約十米,寬約九米,建於明代,為樓底式建築。殿內供奉的鬥姥,全稱為摩利攴天大聖先天鬥姆元君,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也是六十甲子太歲本命星君的首領。道書中說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個兒子(即九皇),分別是:玉皇、紫微、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鬥姥額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神像慈容照人,《太上玄門日誦晚課仙經》中雲“顯靈蹤于塵世,衛聖駕于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所以,鬥姥也是一位掌人間生死罪福的天神。
玉皇殿位于斗姥殿“福、禄、寿”的巨大照壁后面。玉皇殿原殿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建造,后因危楼拆除。新殿建于1995年,楼底结构,长约18米,宽约六米。殿内楼上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尊神。楼下前供奉三官大帝,后供奉四御之一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像。
玉皇殿外有銅羊兩隻,為黃銅鑄成,俗稱青羊。其中單角銅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大學士張鵬翮從北京買來送給青羊宮以負青羊宮之名。其底座有記事性詩文:“京師會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相傳這只青銅異獸是宋代河南開封經梅閣之物(羊頸部補疤處原有“紅梅閣”三字)。另一雙角銅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成都張柯氏延請雲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獻給青羊宮的。
佛教守護神 偉陀尊者
青羊宮內的佛殿
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題名漢揚雄《蜀王本紀》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于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子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子顯現法相,端坐蓮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子傳道的聖地。到了唐代,青羊觀的規模已相當大。
中和元年(西元881年),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奔蜀,也在觀中駐營。據記載,在觀內忽見紅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塊玉磚,上面刻著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僖宗便將古篆玉書磚石的發現,當作天降吉祥的象徵。後來僖宗返回長安,認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師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大建殿堂,改“觀”為“宮”。青羊宮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時形成的。宮觀落成之後,報導象盛極。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記》說:“岡阜崔嵬,樓臺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這樣一來,青羊宮便成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
據清康熙初年的“重修青羊宮碑記”記載: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為關今尹喜講道德經,講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對尹喜說:“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千日後,老子如約而來,在這裡繼續對尹喜講經說法。嘉慶年間的重修碑記也說:“蜀有青羊傳為老子張道陵於此。”由於這些記載,後人便瞭解到“青羊”二字是因漢代的道教創始及張道陵而來。
四川青羊宮,道教小旅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