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三縣邊境,最高峰鳳凰金頂(鳳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頂(梵淨山老山)2494米,新金頂(柔佛巴魯)2336 米,梵淨山也是中國佛教彌勒菩薩道場。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比如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
中國大旅行進入朝聖時刻,前進彌勒菩薩道場梵淨山,在中國有兩大彌勒道場,一處在浙江雪竇山,一處在貴州梵淨山,兩者到底有什麼分別呢?就像7-11開分店的概念,根據考證雪竇山是多數公認彌勒道場,起源於布袋和尚,貴州梵淨山彌勒道場就類似加盟店的概念,
早上七點出發,一早司機開了一輛小車來接,明明報名的是散拼遊覽車團,怎會變成小團?這就是人品好加上運氣好,因緣際會,菩薩安排,今天就是招呼我們四位! 好吧! 本爺上路出發了,從鳳凰古城開車到銅仁梵淨山大約兩小時的車程,到了梵淨山景區大門,司機去買票買了快一小時,本人掐臉一算,應該是在等團隊來買團體特價票,拿到票果然如此,上面寫著境外旅客,半價團體票...
旅行不計較,隨遇而安,畢竟只有我們四個人旅行社也是虧錢的,摸到十點進去景區要先搭電瓶車,隊伍大排長龍,身為一級景區梵淨山的輸送量是不足的,轉車換索道,經過一番波折我終於到了梵淨山,在索道站還需要步行階梯,才能真正到達山頂,這段路我真的舉步維艱 比爬雲南雨崩村還累啊..
上到了山頂,眼前的一幕真心很美麗,奇石林立,雲層一波波飄來離去,轉換著不同色彩光影,梵淨山雲縱飄渺,金頂若隱若現,猶如天空之城,今天肯定有不尋常之處,我會有什麼奇遇呢?梵淨山金頂分老新兩處,兩處互為鄰居遙遙相望
我經過蘑菇石,先走老金頂吧! 梵淨山上奇石林立,是一大特色
九皇洞
傳說古代有一位比丘尼在九皇洞內修行,她樂善好施,採藥治病,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功德圓滿之後圓寂,後人尊稱她「九皇娘娘」。明朝時期,明神宗的母親李太后說服神宗下令重建梵淨山,彌勒佛道場方始鼎興。為了感念李太后,便把她的肉身和九皇娘娘的肉身合二為一,供奉在梵淨山之巔。
這是攀岩路線嗎?登山道路非常陡峭加上鎖鏈,這不是一般的旅遊步道,還需要拉著鐵鍊攀上山,這是一趟艱困的挑戰,我用了足足半小時上山,一般人類得花上一小時 我還是挺厲害的..
如果可以,在中國暑假盡量不要出門,海量的遊客,排山倒海的陣勢,真是太辛苦了...
梵淨山是西南地區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傳入梵淨山。北宋初年,在該山西麓的思邛縣興建了貴州省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縣城郊)。(道光)《印江縣誌》雲:“西岩寺……宋時建。”《思南府志》雲:“西岩寺,在(印江)縣西五裡,宋時建。”《貴州名勝古跡概說》雲:“西岩有寺,宋跡也。”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年),歷代多次重修,後毀于“文革”,是貴州境內一座有1000年歷史的古寺,實為梵淨山佛教的祖庭。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淨山地區開採朱砂與金礦,派有官員督辦。由於梵淨山風光神奇,佛教於是興盛起來,成為僧眾嚮往的“梵天淨土”,故正式得名“梵淨山”,民間則稱“大佛山”。明初在梵淨山重修西岩寺外,還修建了天馬寺等寺廟。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思南土司、思州土司為爭奪朱砂發生戰爭,明政府改土歸流,在梵淨山環山地區設立思南、銅仁、松桃、石阡四府。同年,貴州行省正式成立。
我終於到老金頂了!!!! 留下足跡為證
老金頂
老金頂,古稱「月鏡山」,因山岩石頭產生「月鏡」而得名。傳說,在風清月白之夜,老金頂取出一塊石板,可以照出自己清晰的面貌。老金頂高度2494米,峰頂的燃燈殿、山腳有承恩寺和金頂的釋迦殿、彌勒殿一同被譽為「彌勒道場」。
老金頂海拔2940公尺,我到老金頂燃燈殿點燈供佛,我很少去特意點燈,今天就是想!
遠眺新金頂,又稱為紅雲金頂
梵淨山是中國西南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梵淨山正式載於史冊,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稱梵淨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誌》改稱「辰山」。當時,唐政府已在梵淨山西麓設立「思邛縣」(唐開元四年<716年>設,今貴州印江縣)。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因唐「思邛縣」而得名,佛教於此時傳入梵淨山。
明初,梵淨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梵淨山」、「大佛山」。因其三峰高聳,脈分九支,故稱「九龍山」。又因金頂孤峰突起,形如飯甑,故稱「飯甑山」。又因明代該山佛教興盛,寺剎林立,為梵天淨土,故名「梵淨山」,俗稱「大佛山」、「大靈山」。
清代,梵淨山稱「月鏡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於老金頂崖壁之上,如鏡一般,稱「石鏡」或「月鏡」;相傳八月十五日子時,萬國九州之影悉現於石鏡中,故稱「月鏡山」(陳鼎《黔遊記》,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頂超然卓立,故又稱「卓山」。(康熙年)《貴州通志》云:「梵淨山一名月鏡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跡……黔中勝概,無逾於此;訪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遠眺紅雲金頂
紅雲金頂上雲霧飄渺若隱若現
新金頂攀岩,一柱擎天的那座山,剛排隊到一半發生一件插曲,上新金頂爬山到一半我發現手上的佛珠消失了,想到我在新金頂抹防曬油,佛珠好像擱在石頭上,這串佛珠是青金石,曾經隨我走過諸多佛道聖地,印度 西藏 尼泊爾 中國佛道名山 日本遍路,台灣也沒多少人 朝聖之路走的比這串佛珠多,翻遍全身及背包 確定不再身上! 難道難道?
佛珠怎可離我而去!!! 大驚! 我飛簷走壁光速下山,淩波微步,輕功草上飛,我用了20分鐘奔馳爬回老金頂,卻只見到空曠的岩石,沒有佛珠,可能被拿走了..就當作獻給彌勒菩薩吧,我打開背包要戴上帽子,眼前佛光一亮 佛珠就出現在包包裡..於是我回到新金頂大石下,繼續未完成的旅程。
你阿公阿嬤咧 我要在爬一次新金頂了...
新金頂路程距離比老金頂短,但攀岩難度更高,約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是要拉著繩索踩階梯上去,花了很多的體力與心力,燃燒小宇宙,一路向上爬。
新金頂爬坡很難快,主要是人太多了,很多老弱殘也跟著上金頂,進度緩慢,無奈夏天來訪人潮洶湧。
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麵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並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
觀音洞,小小的岩縫內,居然有人在,還有供奉觀音的地方,重點是功德箱....
登頂這那一刻,天空突然放晴佛光萬丈啊!!
點了兩盞燈,禮敬彌勒菩薩,此時我的心,很透明
新金頂上,能在如此高的地方蓋寺院,中國人果然是基建狂魔
遠眺下方的承恩寺
遠眺新金頂
遠眺梵淨山
梵淨山金頂山峰直立高達百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雲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雲金頂,諧“鴻運金頂”。狀若飛天遊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峰”。
辭別紅雲金頂,前進慈氏道場,下山去!
下山之路依然陡峭,來說說說關於梵淨山的故事。
承恩寺
承恩寺建築地處梵淨山絕頂,下臨1000多米的深谷,舉目四眺,百里風雲盡收眼底,甚為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三間,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5字,兩側配殿8間,僅存部分殘牆,全部建築面積占地1250平方米。鎮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於明代,20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圓通殿等多處。
佛教傳入
梵淨山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傳入梵淨山。北宋初年,在該山西麓的思邛縣興建了貴州省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縣城郊)。(道光)《印江縣誌》云:「西岩寺……宋時建。」《思南府志》云:「西岩寺,在(印江)縣西五里,宋時建。」《貴州名勝古蹟概說》云:「西岩有寺,宋跡也。」西岩寺建於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年),歷代多次重修,後毀於「文革」,是貴州境內一座有一千年歷史的著名古寺,實為梵淨山佛教的祖庭。
佛教興起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淨山地區開採硃砂與金礦,派有官員督辦。由於梵淨山風光神奇,佛教於是興盛起來,成為僧眾嚮往的「梵天淨土」,故正式得名「梵淨山」,民間則稱「大佛山」。明初在梵淨山重修西岩寺外,還修建了天馬寺等寺廟。明永樂11年(1413),思南土司、思州土司為爭奪硃砂發生戰爭,明政府改土歸流,在梵淨山環山地區設立思南、銅仁、松桃、石阡四府。同年,貴州行省正式成立。
慈氏道場,慈氏就是彌勒佛,到兩百年後的明萬曆年間,梵淨山因「有古佛道場」而被稱為「古蹟名山」。貴州巡撫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記》(1608)載梵淨山云:「貴州山以梵淨山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詩人謝國梗抗清失敗後,隱居梵淨山,便自號「天台逸人」。
明清以來,彌勒與梵淨山的傳說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古人在新金頂顛峰之上建釋迦、彌勒兩殿,作為梵淨山佛教的最高象徵。明代《敕賜碑》中,對彌勒與梵淨山作專門記載,並稱梵淨山是「無邊法界,極樂天宮」。明萬曆、清康熙年間,兩次敕封梵淨山,要求官府保護梵淨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腳庵」,清末又設「都司衙門」加以保護。
梵淨山彌勒道場有神奇的自然景觀相印證。在新、老金頂附近,常常可以看見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認為「佛光」和「幻影」就是「彌勒顯像」,莫不虔誠跪拜。此外,從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遠看,梵淨山就呈現出三座彌勒像並列的景象:老金頂是彌勒坐像,新金頂是金猴朝拜彌勒像,三大主峰相連則是長達萬米的彌勒臥像。貴州已故著名作家張克先生在梵淨山採風時,從百餘里外的印江縣彌陀寺遙望梵淨山,同樣也發現金頂是一尊巨大的彌勒像。
有鑑於此,貴州佛教協會會長慧海老和尚重新認定梵淨山為彌勒道場。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小飛、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親臨梵淨山。他們對梵淨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給予充分肯定。學誠法師再次肯定梵淨山「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並親題「梵淨山彌勒菩薩道場」碑名。該碑立於印江護國寺,與該寺新出土的十餘尊明代佛像同為「鎮山之寶」。
此時我搭乘纜車下山,看了最後一眼凡淨山,我可以感覺的到梵淨山是一處非常有能量的山,今天爬山很累很累,朝聖結束後瞬間回血,這就是神秘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