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年,荊州百姓為紀念關公,在卸甲山修建關羽祠,以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教育後人“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作好人”。相傳,明代宰相之傑張居正的第三個兒子張懋修,曾在此讀書考中狀元。因而卸甲山自古享有地靈人傑之美譽。
從武漢搭乘高鐵到荊州,一下車要先趕去酒店放行李,荊州在古代三國可是一級城市,現在的荊州是一個小縣城,所以有一些比較特殊的交通方式,我在高鐵口打了一台摩托車,我搭摩托車去酒店。
我從荊州小門進去到了酒店,荊州古城的城牆保存得很完整,荊州古城面積也不大,騎車走路就可以繞完,因為荊州古城地方小所以保存的狀態也很好。
在荊州有兩處的關公祠,一處被稱為關公館,在明朝時候建立的,一處就是我們現在來到的卸甲山關羽祠,我選擇這裡參訪的緣故,是此處是古城牆,比較不像關公館寺廟的性質,更具有歷史的意義,其實來到荊州去不去關帝廟參觀並沒有影響,畢竟都是明朝時期所建立的。
關羽(160?-220),字雲長,本字長生,身長約合1.98米,並州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漢族。一直是歷來民間崇祀的對象,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演義中為五虎上將之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有“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的佳話。
此處以前可能是一處城牆小山,荊州卸甲山在1800多年前,是關羽鎮守荊州時,常戰罷歸來,寬卸鎧甲,犒賞將士,慶祝勝利的地方,故後人將此處稱為“卸甲山”。
三山是荊州古城內三個帶山的地名的習慣統稱,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擲甲山,城內的三山,實為三個土台,只是與關羽鎮守荊州有著密切的關係,故而有山之名,而無山之實。後人曾于其上建祠祀關羽,可惜均已毀壞。
據清乾隆《江陵縣誌》載:松甲山在城內北面、新北門附近,緊靠城牆,傳說關羽檢查軍情時曾在此松甲小憩,又傳明洪武28年(1395),楚王朱楨、湘王朱柏等在“虎渡口”一仗大勝凱旋時,荊州知府應伯和在雄楚樓設宴犒勞,“宴楚湘二王,釋甲記功請賞”。
甲山即在城內西北的三國公園北湖邊,與城牆緊緊相連,相傳三國時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江陵(荊州城),荊州告急,關羽聞訊,急率兵回救,趕至城下,方知守城將領糜芳等已獻出城池,投降東吳。關羽見狀,痛心疾首,情急中脫下鎧甲,猛地拋擲到西北城垣邊,然後率部西撤,後人乃稱此地為“擲甲山”。清康熙年間,擲甲山改稱為餘烈山,修建關廟,嘉慶皇帝曾禦書匾額“威振華夏”懸掛其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三山”被冠“松甲、卸甲、擲甲”之名,皆取“釋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同時也表達了荊州人渴望和平安寧,共創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荊州古城模型,現在的荊州古城和這個模型完全不樣,城牆也是完整保留下來,差別在於城市中的建築已經少了平房民居,已經變成現代化的公寓建築。
關羽祠俯瞰圖
我在關羽祠瞻仰關羽的足跡,如今關羽已經成為佛教護法伽藍菩薩,道教神祇關聖帝君,我想這是關羽生前想像不到的發展,一位影響中國非常深的三國武將。
荊州古城外護城牆
天空下著雨,荊州古城中霧氣瀰漫,所租了一台自行車,漫遊荊州古城
在中國大城市與小城市的感覺差很多,在上海這種大城市,你會感覺到來到泰國曼谷、美國紐約這種大都會高大上,在中國鄉村就保留著純樸居民的氣息,接地氣的感覺。
荊州古城外,可以繞行荊州古城一圈,如果沒有下雨那真的很舒服啊!
荊州古城牆
荊州古城的荷葉雞,一隻好像是30元人民幣,折合台幣大概130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賣雞的小孩,兩兄弟賣雞賣得開心,在中國物價民生的性價比很好,吃東西不貴,住宿酒店也不貴,一晚上200元人民幣就可以住宿到很好的酒店,旅行無礙。
荊州古城正大門,荊州古城四面環河
我在荊州古城旅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