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412.jpg

華嚴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27—649年),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華嚴宗祖庭的發祥地,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據《長安志》所載,華嚴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古代文人墨客在此駐足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詠誦。唐代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台漢園,斜陽暮草。”

IMG_1418.jpg

華嚴寺位於西安城南方少陵原半坡上,現在是一處西安城外的現代化小區,華嚴寺就在一處不太起眼的山坡上,我們開車繞行小坡上山,一路上就是路況很差的土坡,感覺一下雨就垮了哪種感覺。

IMG_1408.jpg

根據記載,唐代華嚴寺居高臨下,風景是非常美麗的,華嚴寺襟山帶河,殿宇庭院精緻幽邃,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終南山霧巖,唐朝詩人岑參題寺詩中所贊:“寺南幾千峯,峯翠青可掬。如今我們到了華嚴寺,只剩下眼前這些現代建築物了,歷經千年的歲月斗轉星移,景物人事物都不在了。

IMG_1413.jpg

進入大門最先看到華嚴宗祖庭的石碑,兩旁是僧舍建築現代化建築物,華嚴寺歷經宋、元、明等朝代漸趨荒落;清乾隆年間少陵塬發生崩塌,主體建築基本被毀,僅存杜順大師和澄觀大師舍利塔。此雙塔因建於滑坡帶上,80年代中期曾又出現塌方沉陷,四祖妙覺塔向西傾斜97厘米,塔旁的碑石滑到了坡下。“為了確保全全”,當時的長安縣組織對妙覺塔進行搬遷,並在塔上第三層發現了三件文物

IMG_1415.jpg

據《長安志》所載,唐代華嚴寺內東閣法堂、會聖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建築從南至北依次而建,規模非常宏大。現今華嚴寺位於少陵塬半坡一片長約400米、寬約60米的狹長開闊地上,南下方是近乎90度的百米陡坡,北臨高達30多米直立的黃土屏障,深溝和屏障構成了華嚴寺的天然“圍牆”。受限於地理,寺門北開,建築自北向南排列。華嚴寺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不斷的崩塌下沉,岌岌可危,我想華嚴寺的保護得靠政府努力了。

IMG_1431.jpg

IMG_20190512_161534.jpg

華嚴寺目前還有僧人在修行,我在華嚴三聖殿聽到陣陣的法會唱誦之聲。

IMG_20190512_161419.jpg

華嚴寺最古老的佛塔 華嚴初祖杜順禪師塔 華嚴四祖清涼國師塔

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靈塔和四祖澄觀法師靈塔東西並峙,東為杜順法師靈塔,西為澄觀法師靈塔。據歷史文獻記載,華嚴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從出土建築遺蹟看,其建築年代最早可推到漢代。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午夜,發生了八級“關中大地震”,塔崩橋毀,建築傾頹,使唐宋時期的地面古建築幾乎損毀殆盡,倖存者若鳳毛麟角。據《陝西通志》記載,華嚴寺內主體建築在這次地震中俱遭滅頂之災,只有唐代杜順大師舍塔和清涼國師塔得以倖存。

IMG_20190512_161246.jpg

澄觀法師靈塔

澄觀法師靈塔又稱清涼國師塔。澄觀(737—838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法藏圓寂後數十年,中興華嚴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學者,其禪教一致、諸宗融通的思想,對中唐以後的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

IMG_1421.jpg

清涼國師塔呈六角形,為七層六面磚塔,高約十七米。因法師曾被封為“僧統清涼國師”,故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了。因塔西臨原畔,雨水沖刷,有傾覆之虞,長安區於一九八六年拆遷,由原址向東南移動十米就地復原。拆遷時在各層塔心發現有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在塔基下又發現作風迥異、雕刻精美和兩層磚塔,約六米高。華嚴寺澄觀塔造型獨特,塔身呈六邊形,代表華嚴宗的“六相緣起”説法。塔身不算基座為五層,代表華嚴宗的判教思想“五教”。

IMG_1433.jpg

據記載,元代曾重建清涼國師塔,但從出土的銅佛和佛經來看,卻是清初的遺物。由此可見,地上的五層磚塔應為十八世紀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時,就所毀壞的元代重修妙覺塔基礎上重建。拆遷中發現的地下這兩層風格不同的塔,當是元代重修的殘塔。在殘塔下還發現了塔心內室藏的石函,石函內有盛舍利的白玉瓶。在清涼國師塔側有十八世紀清雍正年間加封澄觀為“妙正真乘禪師”時立的碑石。

IMG_20190512_161401.jpg

杜順法師靈塔

現存的杜順塔呈方形角錐體,共七層,高約二十一米,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的基座層南闢券門,內築龕堂,塔身每層疊澀出檐,檐下均砌兩層菱角牙子,以及仿木結構的依柱、欄額。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塔身壁面用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昂等,上層刻有橫額“嚴主”二字,第三層鑲嵌有“無垢淨光寶塔”六字碣。據稱杜順法師塔的四邊形塔身是象徵華嚴宗的卓越思想“四法界”,而六層塔身象徵華嚴宗的“六相緣起”學説;兩者相加為十,則代表着《華嚴經》的重要理論“十玄門”,也象徵着圓滿,意指華嚴宗為一乘圓教、最究竟的佛教學説。

IMG_1424.jpg

杜順法師圓寂於唐貞觀十四年(640年),這座塔已經在華嚴寺矗立了1370年,是極具價值的歷史文物,是華嚴寺的鎮寺寶塔。

IMG_20190512_161732.jpg

華嚴宗祖庭

華嚴宗思想淵源於古印度佛陀時代,主要思想集中體現在《華嚴經》中。華嚴宗在唐初正式創宗立派,為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盛唐時廣為傳播、倍受推崇,華嚴五祖中的四位師祖都受到皇家的敕封,被尊為“國師”。

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依據《華嚴經》開創華嚴宗,大張華嚴教綱。據《大唐華嚴寺杜順和尚行記碑》記載,他以精湛的醫術免費為民治病,主講《華嚴經》,受到唐太宗禮遇,尊為“帝心尊者”。

二祖智儼大師在雲華寺講説《華嚴經》,使華嚴宗宗風大振,時人稱為“雲華尊者”,又因居住終南山至相寺,被稱“至相大師”。

IMG_1429.jpg

三祖法藏大師在新譯《華嚴經》告成後,武則天與他在長安長生殿問《華嚴經》六相十玄的義理,大師以大殿一隅的金獅子作譬喻,使武后豁然領解,受到朝廷和僧俗各界的敬仰,被賜號“賢首國師”,並且為中宗和睿宗授菩薩戒,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賢首法藏吸收了玄奘新譯中的一些理論完成判教,充實了觀法,正式建成宗派,故後人又稱此宗為賢首宗。

四祖澄觀大師曾為唐德宗講《華嚴經》,被授“鎮國大師”號,御賜金印主持全國佛教事務,加封為“僧統清涼國師”,穆宗和敬宗又先後加封他為“大照國師”,文宗進一步加封為“大統國師”,先後連任“五朝帝師”,使華嚴宗達到鼎盛,對中唐以後的佛教影響很大。

五祖宗密大師被文宗邀請入內殿詢問佛法大意,後賜袍敕號,宣宗追諡“定慧禪師”,因居圭峯山,世稱“圭峯禪師”。

IMG_1432.jpg

華嚴宗的五位宗師不斷深入研究《華嚴經》教義真諦,寫下了大量論、疏、釋義,為創立華嚴宗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們的思想充分融合各宗各派及教內教外的“大一統”思想,符合中國文化廣博、精深的品質,契合中國人包容、圓融的心態,道出了老百姓渴望和諧、圓滿的心聲,贏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綿延至今。這五位宗師圓寂後,均在華嚴寺建塔供奉,可見華嚴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特別是華嚴宗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IMG_1437.jpg    

從佛教經典總集《大正藏》,唐宣宗李忱《幸華嚴寺》,唐大詩人李白《杜陵絕句》,宋名相寇準《遊華嚴寺》等資料來看,華嚴寺自建寺起,華嚴宗五祖、唐開元三大士、不空、智藏、玄逸等高僧敕住華嚴寺,杜順大師依據《華嚴經》思想在這裏開創了華嚴宗。由於華嚴寺當時道場莊嚴、高僧雲集、環境優美,曾經一度成為世界佛教中心。

關於西安華嚴寺更多介紹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