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羅拉石窟 Ellora caves 是西元五世紀至十世紀由統治此地的遮盧迦王朝 Chalukya 和拉什特拉庫塔王朝 Rashtrakuta 所逐步開鑿,34個修道院與寺廟依序排列在高深的玄武岩峭壁上,綿延逾2公里,石窟內印度教、耆那教(Jain)、佛教和平共存,展現出顯現出當時統治此地國王的宗教包容性,1983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
艾羅拉石窟包含12座佛教石窟(西元600~800年)、17座印度教石窟(西元600~900年)和5座耆那教石窟(西元800~1000年),從石窟中可得知在遮盧迦王朝和特拉什特拉庫塔王朝統治德干地區期間,印度教蓬勃發展、佛教逐漸衰落與耆那教崛起,同時也代表著當時各種宗教的社會狀況。考古學家把這34座石窟從南向北依次編號,南端第1-12窟為佛教石窟,中間第13-29窟為印度教石窟,北側第30-34窟為耆那教石窟。艾羅拉石窟以精緻的雕刻聞名,這些石雕雖然分屬為三個不同宗教,但在風格上都受到印度教藝術的影響。
艾羅拉石窟坐東朝西,石窟坐落在一整片的石山之下,北部是耆那教石窟,中間是印度教石窟,南部是佛教石窟,入口處是第16窟,也是艾羅拉石窟群代表的凱薩拉神殿,我們參觀的目的是佛教石窟,參觀一些要經典的洞穴,太小或一樣的洞穴就不介紹了。
佛教徒、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都聚集到印度中部的埃洛拉。所有這些宗教信徒都是非常注重獨自安靜地祈禱。也許這就是他們在西元600年—西元900年間來到埃洛拉的原因。佛教徒約在西元600年首先到達埃洛拉。他們不辭辛勞,循著陡峭的巖壁開鑿出供居住的洞穴,以及從祈禱的寺院和宏偉的廟宇。大約西元765年,印度教徒來到埃洛拉。他們在那裏開鑿了最這宏偉壯觀的凱拉薩納廟。實際上它是一組互相連接的廟宇,豎立在一個巨大的凹坑內。從峭壁的頂部挖走岩石,留下中央一大塊,這裏被精心地雕成廟宇,包括屋頂和裝飾物。埃洛拉的5座耆那廟宇雕鑿於約西元850年。因陀羅.薩波廟最負盛名,它也是從堅硬的岩石中鑿成的。
第1-4窟,是一些小型石窟的群聚體,彼此相鄰在一塊。
第二窟入口兩側刻有手持蓮花型態壯碩的蓮華手菩薩 Padmapani 和彌勒佛 Maitreya 及伴隨他們的嬪妃。
前1-9窟的佛龕都不大,可以看出歲月的痕跡。
南印度的佛像石窟,或著印度教,基本上都有神殿立柱的性質,
佛教石窟 第五窟 Maharwada
埃洛拉最大的毗訶羅窟,寬17.6米,長35.1米,由24根羅曼式柱頭的列柱把長方形窟殿分為中殿和側廊,側壁共鑿有20間小室。兩排狹長的石凳縱貫中殿,表明該窟可能曾用作講堂。
佛教石窟中最大的精舍 Vihara,寬18公尺長36公尺。中間兩排石刻長凳暗示曾經被當成飯廳使用,後來當地的貴族把他當成雨季的避雨處。
佛教石窟 第十窟 維什瓦卡爾馬窟 Visvakarma
維什瓦卡爾馬窟 Visvakarma ,是埃洛拉唯一典型的支提窟外觀近似僧院窟,稱作維什瓦卡爾馬(木匠)窟,因其窟頂肋拱仿照木桁雕造而得名。兩壁雕出的石柱高約4米,柱頂橫樑上刻有合土作施禮狀那持花信女的雕像。
第10窟是支提窟(佛殿),窟內的舍利塔高約8米,直徑約4米,四周遍雕面相莊重、腳踏蓮花的佛像。正面約5米高的佛龕內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兩旁為恃蓮花菩薩和密跡金剛菩薩侍平。正面雙層,富麗堂皇,中間的陽台有一道長欄杆,上層的支提窗已從早期的馬蹄形變為圖案化的三葉形,窗口兩旁上方各雕有3個1組的飛天相對飛舞。
窟內石舍利塔高8米,直徑4米,周圍通布莊嚴妙相,足踏蓮花佛像。5米高的佛龕供奉了高約3米的坐佛像,兩旁侍立的是赤蓮花菩薩和密跡金剛菩薩,眾像體態勻稱,慈眉善目,表情自然,栩栩如生。
窟殿寬13.1米,縱深26.2米,長排列柱導向半圓形後殿,末端一座巖刻窣堵波的台基前倚坐著高約3.3米的笈多式佛陀雕像,脅侍菩薩與頂飾飛天組成了華麗的佛龕。
佛教石窟 第十二窟
第12窟名蒂哈爾寺,稱作丁德勒,是支提、毗訶羅混合窟。高3層,窟內石柱和柱腳都雕有花卉人物圖案,頂層有2尊巨大佛像,別具一格。窟殿由24根列柱支撐,後壁雕滿了長排菩薩,主龕佛像的脅侍為蛇神那伽。第2層上有一道長廊,4柱的前室和16柱大殿,猶如一座佛教的萬神殿,雕刻著成排的眾佛、菩薩、多羅女神等羣像,構成了早期密教曼荼羅圖像。
雖然是佛教石窟,整體造型更接近印度教神祇。
千年歲月的石刻
端坐在佛龕內的佛像
艾蘿拉的規模很大,光是佛教石窟參觀就需要半天以上的時間,畢竟是花費了100多年建造的石窟規模巨大,由於顏體的關係整座石窟為黑色系,會讓你感覺大有很大的壓迫感,照片非常多請盡情享用。
凱拉薩神廟 Kailasa temple
第16窟凱撒拉神廟為拉斯特拉古德王國王克里希納於8世紀開鑿,歷時100多年完成,規模宏大,建築精美,舉世無雙。16號克拉斯石窟可稱得上是一個建築奇蹟:它的整個結構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不但它的整體是雕刻在一個巨型獨石上,而且還有一個令人驚詫的事實即與其它寺廟結構截然不同的是:雕刻師和建築師們均以屋頂為基準從上往下開始雕刻和建造的。據説修建這座石窟從開始準備到建築完成其間共花費了一個世紀的時間。
傳説中這座山脈是神靈的居所,在這世界上最大的巨石中,不但雕刻有門庭,休息室、集會大廳、書房而且還有祭祀神靈的寺廟。總之,這些石雕寺廟永遠值得人們留念因為他們對有印度文化遺產有着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凱拉薩神廟(Kailasa Temple)不僅是艾羅拉石窟也是整個印度石雕建築驚人的成就。相信沒有人不會被它壯觀的格局所震攝,神廟縱深80公尺,寬40公尺,高32公尺,面積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雅典『巴特農神殿』(Parthenon)的兩倍大,很難想像這麼龐大的神廟是怎麼開山鑿壁雕成的。
凱拉薩神廟是拉什特拉庫塔王朝克利希那一世(Krishna I, 756-774)下令建造,克利希那一世是王朝的開拓者,在他四處征戰下開創輝煌的黃金時代,為了紀念個人的偉大成就,決心照傳說中濕婆神隱居的神山--凱拉薩山(Mount Kailasa)為模型建造神廟。凱拉薩山就是藏人所說的岡仁波切峰,在現今的阿裡地區,三大聖湖之一的『瑪旁雍錯』也在旁邊。動用七千多名勞工,前後費時150年才完成。整個神廟包括所有的裝飾雕刻,都是山麓上一整塊巨大的天然花崗岩峭壁被鑿空雕鏤而成。從崖頂向地面挖掘,切削出三面石壁,中間鏤空的神廟猶如從地上陡然升起,修建過程中移走240萬噸岩石。神廟的裝飾雕刻鬼斧神工、豪華壯麗,是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里程碑。
更多的佛教石窟造像
埃洛拉石窟 (艾羅拉) Ellora Caves 更多照片
留言列表